吳夢雅
(麗水學院民族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
淺談兩路淮劇及早期淮劇演變
吳夢雅
(麗水學院民族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
“兩路淮劇”中的“淮劇”一詞在當時其實還未形成,這是后來學者在研究淮劇時給這次運動過程的命名,如同后來人稱霍去病征戰(zhàn)的區(qū)域為“河西走廊”一樣。其次,“兩路淮劇”的“兩路”,東路發(fā)源為上河(鹽城一帶),西路發(fā)源為下河(淮安一帶),這是筆者仔細查閱資料并且認真推敲得出的結論。
淮??;演變;老淮調(diào);靠把調(diào)
江蘇本省,一直流傳著兩種關于淮劇起源地的說法,如同許多地方在爭奪黃帝故里、炎帝故里一樣,鹽城和淮安也存在著爭奪淮劇起源地的情況。
一部分人認為,淮劇之所以以“淮”字命名,正是因為發(fā)源地在淮陰、清江(淮安市現(xiàn)今有淮陰區(qū)、清江市、楚州區(qū)等,清時稱清江浦)一帶,又發(fā)展于“兩淮地區(qū)”(淮陰、淮安)[1],故而淮劇的起源地應該在如今的江蘇省淮安市。也有一種說法說是“源于清淮,流于鹽阜”,殊途同歸,并入此種說法內(nèi)。
另一部分認為,淮劇在歷史上被稱為“鹽阜小戲”,因為起源于當時還是清朝的鹽城縣和阜寧縣,而即便是今天的淮劇,其中絕大部分的說白部分都是以建湖地區(qū)(鹽城市的下屬縣,以下屬兩鎮(zhèn)“建陽”“湖垛”兩鎮(zhèn)首字命名)的方言為標準發(fā)音,并且如今取得梅花獎的淮劇演員幾乎都是鹽城人。自然而然,淮劇的起源地應該在鹽城地區(qū)。
但是筆者認為兩者是一種說法。為何如此說?在范學恕先生的《為淮劇而“正名”》一文中還有如下關于淮河流段的介紹:
早在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為了北上爭霸,開鑿了一條連接長江和淮河的運河,此段運河后來被稱為“里運河”,簡稱為“里河”。在里河東部的沿海地區(qū)由于常年受黃海海潮侵襲,在唐大歷二年時期,為了筑堤防御海潮而形成“復堆河”。北宋時,范仲淹重新筑堤(后稱范公堤),當年的復堆河把海邊十大鹽場串聯(lián)起來,故稱“串場河”。串場河后即被成為“下河”。熟悉淮劇的戲迷票友們都知道,在淮劇處于初始階段香火戲時期淮劇聲腔中就有“下河調(diào)”了;顯而易見,為什么稱它為下河調(diào),顧名思義,它是鹽城、阜寧等下河地區(qū)的藝人所唱。由于里河和下河的存在,位處洪澤湖以東、今廢黃河(古淮河)以南,新“通揚”(南通至揚中)運河以北、東至黃海、四面圍合的地域被界定為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區(qū)(平原)……。人們常說:淮劇在蘇北有“東路”和“西路”之分。不錯,這可與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區(qū)有“上河”和“下河”之分有關?!吧虾印笔侵浮袄锖印币晕髦梁闈珊|堤的范圍,如淮陰、淮安、寶應里河以西的地區(qū),今洪澤、金湖兩地的部分地區(qū)原都分別屬淮安和寶應。而建湖、阜寧、鹽都、興化、東臺、泰州等地自然屬于下河地區(qū)了。上河、里河與下河地區(qū)歲同屬于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區(qū),但人們在生活習俗上、語言上都尚有不同……。如淮陰話與建湖人語言就明顯不同,相對而言,淮陰話偏硬,音調(diào)尚高,建湖話偏軟,音調(diào)尚低,兩者之間具有“旱調(diào)、水腔”之別[2]。
此段文字使筆者在初遇“兩路淮劇”之問題時茅塞頓開。范先生怕不是偶提淮陰話與建湖話語言不同的,而是明顯已有所指。筆者認為,兩路之所以被稱為“兩路”就是因為它們發(fā)展的路徑,東一路由鹽阜至蘇南揚州,西一路由兩淮至蘇南南京(江寧、金陵)。所謂的“發(fā)展”其實用詞并不準確,因為這種發(fā)展并不是刻意人為的,而是屬于一種非刻意的發(fā)展。人心思鄉(xiāng),當時的淮劇藝人向南應該是迫于北方的禍亂(后來筆者證明確實如此,光緒三十二年,即1907年,洪澤湖泛濫發(fā)大水,蘇北地區(qū)人口小規(guī)模南遷,而其中一部分以“江淮戲”之名流落至上海發(fā)展),并非自主地向南拓展淮劇的范圍。而且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還沒有“淮劇”如此明確的稱呼,當時分別叫做“淮梆子”和“呵大?!保ㄏ潞诱{(diào)),后來人稱之為“老淮調(diào)”?!盎窗鹱印睂傥髀?,聲腔高亢、粗獷,淮陰地區(qū)北接徐州,話音接近,不差分毫;“呵大?!睂傥髀?,鹽城臨海,其聲腔委婉、抒情,其地域又通揚州、無錫、蘇杭,頗有吳語之風,顯然絕非偶然。加之范先生的論斷,使得筆者更加堅信自己的看法。
綜上所見,筆者不僅可以斷定“香火戲”絕非淮劇起源時的稱呼,還可斷定關于早起淮劇稱呼演變的過程:
兩淮:香火戲——淮梆子(老淮調(diào))——西路淮劇
鹽阜:鹽阜小戲——呵大海(老淮調(diào))——東路淮劇
如果如此論斷不足以確信,在后文關于“東路淮劇”及“上?;磩 钡囊恍┱撟C過程還可以加以佐證,在此暫時告一段落。而具上所知,“江淮戲”為東路淮劇一支,流落至上海,而兩路淮劇在蘇南會合,“兩路”之“行程”結束(如同紅軍三路會師),并合而為一。
如果淮劇單純靠自身源于蘇北民間的力量,恐怕成不了如今淮劇的氣候,在兩路淮劇向南發(fā)展的過程當中,徽劇和京劇作為兩股強大的外來力量,極大地促進了淮劇的成長,為民間小戲注入了一道新鮮血液。如果說香火戲、鹽阜戲講的民間風土、普通人情,是民間小戲的話,“靠把調(diào)”就應該是所謂的“大戲”了。
原因就是因為“小戲”的“小”終究難以被大眾認可,蘇北地區(qū)獨特的口音,連淮陰、鹽城本土的人都覺得其中的差異,何況是淮河流域之外的人?他們又怎么能接受淮劇帶給他們的沖擊?原因只有兩個,而且缺一不可:其一,淮劇有著必然被接受的內(nèi)容,即歷史大戲;其二,不僅僅戲份足、場面大、語言異、表演好,還要深入人心、影響深遠,則必然得以流傳。
[1]兩淮地區(qū),在中國歷史上的地理位置是指淮河兩岸,即淮南、淮北地區(qū)的統(tǒng)稱,而在江蘇省內(nèi)普遍的兩淮地區(qū)是指“淮陰”“淮安”或“清江”“淮安”的合稱,因為“淮安縣”“淮陰市”多次改稱,有“淮陰區(qū)”“淮安市”或“清浦區(qū)”“淮安市”等稱呼,實際上就是現(xiàn)今的“清江市”“淮安市區(qū)”“淮陰區(qū)”三個行政單位的區(qū)域。此后文中所提“兩淮”均指此區(qū)域.
[2]范學恕.為淮劇而“正名”.淮安淮劇網(wǎng)文章.
指導老師:黃麗群,副教授,麗水學院民族學院教師。
吳夢雅(1995-),安徽人,現(xiàn)為麗水學院民族學院音樂學專業(y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