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仙
六盤水師范學院政法系,貴州 六盤水 553004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不足的原因探析*
張麗仙**
六盤水師范學院政法系,貴州六盤水553004
人文關懷是教育的靈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在要求。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原因之一就是人文關懷不足甚至缺失。而人文關懷不足的原因是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片面的社會本位價值取向以及管理者的官本位思想等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不足;原因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①這是繼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之后,“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再一次出現(xiàn)在黨的報告中,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同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視角和要求:重視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是教育的靈魂,作為高等教育重要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把人文關懷作為其理論指導。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原因之一就是人文關懷不足甚至缺失,因此,重視人文關懷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和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內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活動,應該以人文關懷為底蘊,這是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精神,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和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內在要求。
(一)人文關懷的內涵及實質
人文,簡而言之,即人的文化,是相對于歐洲中世紀神的文化而言的?!掇o海》中認為,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人文關懷要求肯定人的主體地位和價值、堅持人本身就是目的,集中體現(xiàn)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人文關懷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其實質是強調人作為生命有機體存在本身具有無可比擬的最高價值,其次強調人本身是目的,需要對人的尊嚴、人格、心理健康、幸福等進行關注和維護。人文關懷主張確立人的主體性地位,賦予人的生命存在以崇高的價值和尊嚴,最終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這與馬克思共產主義的宗旨:追求人類的自由與解放是一致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內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大學生,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中掌握較多知識的年輕人,他們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因此,擔負重任的大學生在刻苦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很強的人文情懷。而培養(yǎng)這樣合格的大學生,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更多地注重人文關懷,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貫穿人文關懷,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和人文關懷結合在一起,融入人文關懷,其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本”,主要包括二層意思,第一、從教育過程來看,需要在教育過程中把大學生看作是擁有價值和尊嚴的生命個體,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個性發(fā)展,并針對他們的興趣愛好因材施教,不能采取強硬的灌輸方式進行教育,把學生僅僅當成是被教育和被改造的對象。第二,從教育目標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雙重的,既要按社會經濟政治發(fā)展的需求,培養(yǎng)學生為社會經濟發(fā)展做貢獻的能力和思想意識,同時,更要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身心特點出發(fā),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強烈人文情懷、健全人格和美好情操的全面發(fā)展的人,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手段,不是目的。
有學者撰文指出,當前,我國高校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的原因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異化”。其表現(xiàn)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僅僅把受教育者看成是被改造和被塑造的對象,不是作為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生命個體。教育的目標也主要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為社會經濟政治服務而不是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變成了國家完成經濟任務和政治任務的手段。這樣,作為受教育者的大學生主體性缺失,教育工具化,功利色彩濃厚。以上現(xiàn)象,其實就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人文關懷重視不足的問題。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人文關懷重視不足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片面的社會本位價值取向,忽視個體價值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在集體和個人的關系上,認為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基礎,同時,社會也要尊重和滿足個人利益,主張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統(tǒng)一。但是,當前我國社會依然受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重集體輕個人思想影響,重集體利益,輕個人利益。這種重集體利益輕個人利益的觀念,勢必帶來國家按照完成某一時期經濟和政治任務的需要隨意更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任務和內容,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完成國家階段性經濟任務和政治任務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獨立性喪失。
(二)教育過程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教育活動中,特別是教學活動中,教育者和教師沿襲傳統(tǒng)思維方式,采取滿堂灌的方法。教師沒有認真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困惑等問題,一味從自己的主觀想象出發(fā),預設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應該”接受那些知識,養(yǎng)成什么樣的品德等等,按這種要求給學生灌輸知識和規(guī)范學生言行,忽視了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把學生變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和隨意打造的對象,這抑制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隨著也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管理方面的官本位思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導地位的發(fā)揮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尊重本來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關系。然而,現(xiàn)實狀況是自高校擴招以來,大學生數(shù)量猛增,而我們還沒有建立一支掌握扎實專業(yè)知識、具有較強工作能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特別是其中的專業(yè)輔導員更是由于專業(yè)不對口、待遇等問題不安心本職工作。為了維護學校的穩(wěn)定和學生的安全,學校加強了對學生的管理,也賦予管理者更多的權限,例如評獎學金、外出實踐活動、批準請假等。由于受到傳統(tǒng)官本位思想的影響,管理者也儼然以“領導”自居,不能以平等的心態(tài)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和心理疏導,其結果是師生關系功利化。學生未必把心里話和困難告訴輔導員,相反,學生為了討好老師,維護在教師眼里“好學生”的形象,隱瞞與同學之間的矛盾,不肯和老師、管理者談自己的困惑,學生個人和班集體表面上看起來一團和氣,但實際上問題很多。學生生活中的苦惱、學習上的焦慮和人際關系中的糾結已經引發(fā)了一系列問題,近幾年來高校學生中涌現(xiàn)的投毒、自殺現(xiàn)象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四)在教育內容上重公共領域的經濟政治教育,輕個人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現(xiàn)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偏重于政治教育,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黨的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發(fā)展理念等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而對大學生日常生活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很少,即使是近年的社會實踐也是形式大過內容,這使得學生覺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脫離現(xiàn)實的個人生活,目標太高而難于落到實處,產生“假”、“大”、“空”的感覺。事實上,不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偏重于政治教育,而且當前整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往往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理論和高層次理想教育,這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缺失,同時,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不足。
針對以上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不足的原因,采取如下措施予以解決: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消除官本位思想,樹立平等、服務的意識。這就需要高校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規(guī)范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利和責任,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把大學生作為平等的個體對待,尊重其主體性地位的同時,還要發(fā)揮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愛好,因材施教,采取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能千篇一律。
第三、注重學生的心理疏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四、關注大學生日常生活,幫助大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問題
雖然在今天,理想信念教育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但日常生活是人們基本的存在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僅僅關注宏觀目標的樹立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重視大學生日常生活,關心和解決大學生的學習、就業(yè)、思想和心理等方面的問題,實施人文關懷,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注釋]
①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08.
[1]徐金超.加強人文關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4).
[2]王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現(xiàn)狀與對策[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9(1).
[3]陳思坤.論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的理論淵源及實踐價值[J].學術論壇,2009(4).
G641
A
1006-0049-(2016)19-0033-02
*2014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功利價值觀影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14zc047)。
**作者簡介:張麗仙(1972-),女,六盤水師范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