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許文濤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女大學生對同性戀態(tài)度研究
——以××師范大學為例
李寧*許文濤*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同性戀,簡而言之為同性別之人發(fā)生性關系或產生愛慕之情。很長一段時期,同性戀群體作為一個亞文化群體游離于社會主流之外,人們將其視為不體面甚至罪惡、病態(tài)的群體。本文通過對XX師范大學的女大學生發(fā)放問卷調查女大學生對同性戀的接受狀況及女大學生同性戀傾向層次等,發(fā)現女大學生對同性戀的平均排斥水平受專業(yè)、居住處、家庭狀況、腐女程度等影響,總體排斥程度較高,還出現了“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等現象。面對如此不樂觀的,本文從性教育、大眾傳媒、社會氛圍三個角度提出建議。
關鍵詞:女大學生;同性戀;態(tài)度
一、前言
(一)研究意義
同性戀有兩個定義:一是和相同性別的人發(fā)生性行為。二是同性別之人有性欲或愛戀傾向。同性戀現象古而有之,但目前來看,很多人視同性戀為逆天之行。
女大學生,受過高等教育,普遍具有較高的知識文化層次,站在了先進文化的前沿,其態(tài)度往往可以代表社會思想的發(fā)展方向。
隨著社會民主進程的不斷發(fā)展,同性戀者們也逐漸走出幕后,為自己的權利而發(fā)聲。另外,“腐女”指對于以男男同性愛情為主題的BL作品十分喜愛的女性,她們贊美男男愛情,這一群體在女大學生中逐漸產生并快速發(fā)展。這讓人看到同性戀存在。所以,本調查具有特定的現實意義。
第一,建和諧學園。通過了解其對同性戀相關現象的真實真正的態(tài)度,便于針對性開展性教育,使其能更加理性寬容地看待同性戀群體,營造和諧校園氛圍。
第二,明校園同志現狀。大學生中的同性戀者為不受到因性取向異于他人所帶來的排斥,往往會隱瞞自己的性取向。本研究可以側面了解大學中同性戀群體的生活情況。
(二)研究方法
調查中,問卷調查和訪談法相結合,自編問卷,對XX師范大學的女大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借鑒金西的同性戀傾向量表令被調查者自我評估個人性取向,從女大學生對同性戀接受態(tài)度狀況及女大學生同性戀傾向層次等維度出發(fā)對女大學生進行研究。
二、女大學生對同性戀態(tài)度現狀
從調查結果看,女大學生對同性戀排斥平均水平偏高。其中,女大學生對女同的平均排斥水平略強于對男同的;對同性偶像平均排斥水平高于異性偶像排斥度,對于自己同性戀的平均排斥水平最高,其次為家人,再次為孩子的老師,相比之下,對于朋友是同性戀的評價排斥水平相對較低。我們發(fā)現,同性戀者與調查對象的人際距離越近,被調查對象對同性戀的排斥度越高,反之,同理。對于同性戀者印象中的形象,認為同志是變態(tài)的占12.1%;認為不男不女的占13.7%;認為與常人一般無二的占56.5%;其他看法占17.7%。
調查發(fā)現,女大學生對同性戀的平均排斥水平受專業(yè)、居住地、家庭狀況等影響,藝術類明顯高于理工類,文史類對同性戀的排斥水平相對較低;長期居住于城市的排斥水平明顯低于長期居住于縣鄉(xiāng)鎮(zhèn)的;在平均排斥度這方面,獨生女平均排斥水平明顯低于非獨生女。信教的高于不信的。受過較高程度性教育的女大學生對于同性戀者的寬容水平明顯遠遠的好于其他學生;認識和熟悉同性戀者的對其的寬容程度略強于不認識和熟悉的;在寬容度上,“腐女”對明顯遠遠的好于“非腐女”,且對男同性戀、異性偶像及自己的同性戀行為尤為寬容;從總體看,接觸“同性戀”概念越早,接受度越強。
在如何對待同性戀者方面,女大學生對待同性戀朋友,選擇厭惡排斥并與之斷交的占1.6%;與之疏遠的占12.1%;勸導其改變性傾向的占25.8%;坦然接受,表示理解的占47.6%人;支持其尋求真愛的占8.1%;其他方式的占4.8%。女大學生對待同性戀家庭成員選擇斷絕關系的占0.8%;要求其改正的占57.3%,占絕大多數;容忍的占5.6%;表示理解的占30.6%;其他方式的占4%。在對待自己是同性戀時,坦然接受的占14.5%;克制自己,極力改正的占41.1%;認為自己變態(tài)時常的占16.9%;其他方式的占26.6%,許多人表示這種情況不可能發(fā)生。
三、結論
在態(tài)度上,女大學生普遍有“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現象。當泛泛地問及女大學生對同志的態(tài)度與看法時,絕大部分女大學生認為自己對同性戀者的態(tài)度可以很寬容,視其為常人,并不會對其產生歧視、厭惡等情感,但是,當問題細化至是否接受同性戀者是自己的師友、親人等時,她們接受能力普遍較低。在如何對待同性戀者時,大部分女大學生選擇寬容理解,但到具體問題上,她們的表現普遍要比預期反映更加消極,如在同性戀者是否應具有平等就業(yè)機會的問題上,女大學生絕大部分支持同性戀者應獲得平等就業(yè)機會,但當被問及是否能夠接受同性戀者成為自己的同事或老師時,集中于不能接受。調查中女大學生對女同的平均排斥水平略強于對男同的;對同性偶像平均排斥水平高于異性偶像排斥度,對于自己同性戀的平均排斥水平最高,其次為孩子的家人,再次為孩子的老師,相比之下,對于朋友是同性戀的評價排斥水平相對較低。我們發(fā)現,同性戀者與調查對象的人際距離越近,被調查對象對同性戀的排斥度越高。用一位受訪者的話來說就是:“只要與俺無關,他們愛咋地咋地,只要看不著,跟俺無關,咋地都無所謂,跟咱沒半毛錢關系的事兒。”
[參考文獻]
[1]Vickie M Mays,Susand Cochran.Mental health correlates of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mong lesbian,gay,and bisexual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1,91(11):1869.
[2]潘綏銘,楊蕊.性愛十年:全國大學生性行為的追蹤調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5.
[3]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
[4]劉達臨,魯龍光.中國同性戀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1.
** 作者簡介:李寧(1992-),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社會學專業(yè)碩士生;許文濤(1991-),男,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社會學專業(yè)碩士生。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0-00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