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米拉古麗·阿不都卡的爾 阿熱娜·那比多拉
(新疆藝術學院音樂系,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民族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
海米拉古麗·阿不都卡的爾 阿熱娜·那比多拉
(新疆藝術學院音樂系,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民族聲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科學合理的借鑒美聲唱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效果,實際上,美聲唱法在很多領域都有民族音樂教學值得借鑒的獨特之處,基于此,本文在研究中,重點探討了民族音樂教學方面對美聲唱法的融合與借鑒,希望可以對提高民族聲樂教育工作質量做出有益思考。
民族聲樂教學;演唱技術;美聲唱法;混聲唱法;融合借鑒
民族聲樂在發(fā)展過程中,在技術層面有不少都是對美聲唱法的借鑒,并通過相互融合提高了學習效果。隨著現代美聲唱法的流行,在給民族聲樂帶來一定沖擊和挑戰(zhàn)的同時,也在教學理念、演唱技藝、教學科研等方面,為民族聲樂教學提供了借鑒融合之處。通過借鑒和融合美聲唱法的優(yōu)勢特色,民族聲樂教學效果會不斷得到提升,為傳統(tǒng)音樂教學改革提供新的參考視角。
民族聲樂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首先要求學生們掌握呼吸技巧,在深呼吸過程中,充分利用喉嚨內的橫膈膜保持氣息,讓肌群肉之間進行相互對抗,進而給氣息提供足夠的支撐,氣息得到足夠支撐的情況下,才會顯得更加平穩(wěn)、連貫和流暢。傳統(tǒng)的 聲樂技術,經常使用小氣口進行斷句,也就是通俗說法中的 “以氣唱情”。這種小氣口氣息技術,比較適合演唱者表達個人情感。近些年來,在不少流行音樂中,使用的花腔技術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演出效果?;ㄇ患夹g就是美聲唱法的一種,使用這種技術,在實際演唱過程中,氣息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其韻律的控制、聲調的變換等,運用花腔技術,可以表現的更加順暢自若。民族聲樂的教學,應該加強對這種不同氣息技術的研究分析,找到值得借鑒和可以融合的優(yōu)勢,讓學生們能夠掌握更實用的演唱方法。
在民間唱法中,對空腔共鳴技術的運用較多,其特點是,非常注重局部共鳴。而在現代民族聲樂教學時,對美聲唱法中的混合共鳴技藝借鑒融合較多。演唱者在使用這種混合共鳴技藝時,充分協(xié)調并調動使用自身的各種共鳴腔體(口腔、胸腔、口咽腔、頭腔)等,對聲帶發(fā)出的聲音在出口前進行音色加工,提高聲音的圓潤度,這種技藝能夠比較好的達到真假聲的轉換效果,運用起來也比較順暢。像《沁園春·雪》、《中國大舞臺》等類似的曲目,在實際演唱時,演唱者大多喜歡使用混合共鳴,通過混合共鳴把這種曲目的宏大氣勢和深厚的內涵底蘊表現的更加深刻和明顯。
基于意大利民族語言的西洋美聲唱法被應用于民族聲樂教學時,經常出現字音不清、聲音不暢現象。自從將美聲唱法引入到民族聲樂教學,咬字技術得到了明顯提高,與之相關的理論研究也逐漸被完善。談及咬字技術,金鐵霖教授表示:在演唱過程中,字的種類主要包括寬、窄、團、尖。其中,發(fā)音通道對寬、窄音沒有影響,保持在后通道即可,在咬字時做到動作小、巧,就能順利、完美演唱歌曲。將此通道與我國以往的咬字技巧、風格有機結合,就能促使咬字準確、自然,進而將民族聲樂的親切感表現出來。
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鑒與融合,需要多方位考慮,例如演唱曲目的難易程度、演唱者的個人風格、整體演出氛圍等。例如對美聲唱法中真假聲混合唱法的借鑒和融合,就需要充分考慮該唱法技藝的綜合特點、對演唱者的具體要求等實際情況。真假聲混合唱法對演唱者的綜合素養(yǎng)要求標準非常高,演唱者必須達到聲音結實有力、能夠進行通暢自如的氣息;發(fā)出的唱音圓潤明亮,能夠做到寬松并且豐滿等,可以說,美聲唱法的真假混聲唱法在演唱者的音質、音量、音域等方面均要求很高。同其他唱法相比,混聲區(qū)唱法是美聲唱法的最大獨特之處,在實際演唱過程中,演唱者要根據音高比例將真假音混合進行搭配使用。真假音混合唱法還可將所有共鳴腔都調動起來,提高共鳴的效果。所以,在對這種真假混聲唱法進行借鑒和融合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種唱法的適用性,并充分考慮演唱者的個人演唱技能、風格,以及對演唱現場氛圍的整體把控,從而做到相互融合、相輔相成。
一直以來,民族聲樂教學都忽略了對各種歌唱器官生理構造的研究。翻閱民族聲樂理論,筆者發(fā)現其內容涉及氣息、咬字技術等,但唯獨欠缺了對歌唱器官生理構造的研究。不可否認,這種現象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文化背景等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在美聲唱法中,其對各個發(fā)聲器官生理構造、功能、特征等進行了詳細論述。除了介紹器官名字,還對其功能、如何協(xié)調發(fā)聲作了充分的解釋說明。例如:歌唱發(fā)聲涉及到的器官有哪些?每個歌唱發(fā)聲器官是怎樣產生作用的?從這種情況來看,歌唱者在演唱不同的曲目時,在學習新的演唱技法時,要清楚明確的了解自身的歌唱器官,做到遵循自身器官的使用特點和規(guī)律,通過合適的變換,借鑒不同唱法的優(yōu)勢,并實現相互融合,共同促進提高顯得非常重要,這也是在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對美聲唱法的借鑒和融合需要思考的嚴肅問題。
民族音樂教學是現代音樂專業(yè)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人們對美聲唱法使用的增多,其一些很好的演唱技藝、聲色研究等優(yōu)勢特點得到了認可。不同的歌唱方法也為當前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參考的依據,一些優(yōu)秀的歌唱家在實踐中已經不斷的使用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演唱技藝,其音樂藝術效果、舞臺感染力等得到了很好的認可和評價,取得了比單純使用民族音樂唱法更加優(yōu)異的成績。所以,我們不僅要將這一優(yōu)秀的唱法始終堅持下去,還需要將目光放的更加長遠,將世界上所有優(yōu)秀的歌唱方法都進行融合和借鑒,融合成為獨具特色的新唱法。本文對民族唱法借鑒美聲唱法的唱歌技巧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引起更多的人對歌唱方法進行思考和融合,促進歌唱的多元化發(fā)展。
[1]吳昊.多聲部聲樂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探索[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02).
[2]張培培.民族聲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挖掘聲樂作品的興趣與能力[J].藝術研究,2016,(01).
[3]李曉艷.國際共性與民族個性——馬秋華聲樂教學理念解讀[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3).
[4]唐秋鳳.淺談民族聲樂教學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以謝艷麗聲樂教學為例[J].藝術教育,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