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濤(浙江音樂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淺析大提琴教學中的不足及其對策與思考
寧 濤
(浙江音樂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
大提琴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取得了良好的勢頭,先后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大提琴專業(yè)人才。同時,也顯現出一些教學上的不足,作為大提琴藝術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順應需求,在學習與交流中積極主動去學習與借鑒一些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手段,進而輔助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同時也為中國大提琴教學的發(fā)展加以完善。
大提琴;教學;演奏基本功;實踐;借鑒
大提琴自十六世紀誕生直至今天,在藝術發(fā)展進程中的地位變得愈加的重要,無論是其渾厚豐滿的音色,還是豐富多變的演奏技巧,亦或是深沉優(yōu)美的藝術特性,這些獨特的魅力匯聚一身,讓大提琴能夠一不同的音色變化與歌唱抒情性的旋律去完美地呈現復雜而深沉的情感,也正因如此,其贏得了眾多作曲家、演奏家與音樂愛好者們的喜愛與青睞。筆者遍覽大提琴的藝術發(fā)展歷程,發(fā)現幾乎世界所有著名的作曲家都曾為大提琴創(chuàng)作過歷久不衰的經典作品。大提琴藝術進入中國后,隨著中國音樂教育發(fā)展水平的逐步提升,大提琴藝術也得到了大眾與音樂專業(yè)人士的普遍喜愛,無論是學習者的分布與大提琴教學的需求,都呈現出了多樣化與多層次的發(fā)展趨勢?,F如今,面對當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與進步,大眾對于高雅藝術的需求日漸興盛,大提琴作為獨具魅力的樂器讓大眾對其產生了極大的熱愛,進而也就對大提琴教育事業(yè)提出了更好的教學要求與學習目標。
從以往大提琴被視為冷門專業(yè),到如今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重視和青睞,再到先后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大提琴專業(yè)人才,可以說大提琴在我國取得了良好的發(fā)展勢頭。如今,中國大提琴教學水平也在不斷提升,通過不斷地交流與比賽,以及優(yōu)秀的大提琴演奏人才走出國門,也使得我們與國外之間的學習與交流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進而隨著大提琴演奏與教學逐步與國際接軌,作為大提琴藝術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順應需求,在學習與交流中積極主動去學習與借鑒一些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手段,進而輔助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同時也為中國大提琴教學的發(fā)展加以完善。
在筆者看來,大提琴教學其是是一門注重實踐的教學,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僅需要傳授大提琴學習者演奏方法、演奏技能、演奏理論等內容,幫助學習者在科學、體系的教學中形成正確的演奏習慣,還需要引導他們在感受大提琴藝術學習所帶來的情感與音樂表現,同時也需要注重他們在長期的學習與訓練中能夠奠定自身的音樂學習能力與音樂理解、領悟能力。在音樂學院中,大提琴教學在多年的沉淀與積累中早已形成了系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與人才培養(yǎng)模式。但筆者也同時發(fā)現在具備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大提琴教學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首先,筆者認為,大提琴之所以具備渾厚豐滿的音色與深沉優(yōu)美的特性,極具歌唱抒情性的表現力,除了樂器自身獨特魅力之外,更為重要的即是在于演奏者的演奏能力。大提琴演奏其實并不僅僅是一門藝術,其同時也是一門技術,而藝術更需要技術來為其支撐與服務。由此不難看出,對于大提琴藝術而言,演奏技術的重要性顯露無遺。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雖然非常注重對于大提琴學習者演奏技術的訓練,但卻并沒有將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據筆者了解,在德國,大提琴教師對于大提琴學習者在技術性訓練方面有著非常嚴苛的要求,不僅會在音準、換把、弓法、換弦、指法等等多個技術細節(jié)方面要求干凈、準確,更會針對不同的演奏技術要求進行專項的技術性考核,而且這在學習者整體學習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與比例?;蛟S是德國人嚴謹的性格如此,但在筆者看來,在如此嚴格的要求下,這些大提琴學習者肯定能夠掌握較為扎實和熟練的演奏技術,也為他們日后演奏各種風格與技術難度的音樂作品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要更加重視學習者演奏基本功的培養(yǎng)與嚴格要求,嫻熟扎實的演奏基本功無疑是出色演奏的基礎。在當下的教學中,對于基本功的重視程度雖然很高,但最終呈現的效果卻并不理想。教師應當正視基本功訓練的嚴苛性與差異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習者,采用不同的學習內容與基本功訓練方式,讓學習者同樣正視基本功訓練的重要性。從外,教師更應當對學習者的演奏水平有一個清晰且準確的評判與界定,能夠讓學習者明晰自己的水平與進步的空間。
其次,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重視學習者對于作品的學習、掌握、理解程度,引導并要求學習者對于作品進行全方位、徹底的理解與認知,不允許學習者在不熟悉或是半調子理解的情況下冒失演奏,其目的是希望教師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習者對于音樂作品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同時也對作品保持著一種敬畏之心。同時,教師在安培教學內容、音樂作品的同時,對于學習曲目的順序也要就行合理、科學的安排,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習者進行學習的積累。進而在不超出學習者能力范圍的基礎上,結合他們自身的能力最大值去幫助他們制定一份詳細、循序漸進地曲目訓練計劃,通過一定的統(tǒng)籌輔助學習者的成長。
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需要教師重視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審美、時間、完善教學手段等等。無論是大提琴藝術,亦或是其他藝術形式,其關鍵的核心即是在于審美的體驗與教育,審美能力是學習者必須要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在當下的大提琴教學中,審美教育重視程度不足也是當下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另外,大提琴演奏同樣是一門需要實踐的藝術,其需要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去發(fā)現、檢驗、改正大提琴教學的實際成果與效用,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舞臺實踐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這方面也是當下大提琴教學中的不足之處。而在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的完善上,存在著單一、匱乏的情況,致使教學效果差、不受學生歡迎,嚴重影響著大提琴在群眾中的普及程度。
總而言之,大提琴演奏與教學在中國取得蓬勃發(fā)展之機,培養(yǎng)出一大批優(yōu)秀演奏人才的同時,也顯現出一些教學上的不足,這就需要大提琴教育工作者不能滿足于當下的成績,更應當認識到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不滿足于現狀,而是應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去借鑒、去學習,進而不斷豐富與完善自身的教學方式、手段,為大提琴藝術培養(yǎng)更多、更優(yōu)秀的專業(y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