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梅(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淺析豫東民間舞種“二鬼摔跤”的特點與傳承
王艷梅
(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眾說周知,中國的民間舞蹈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國民間舞蹈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而在豫東大地上就有這樣一朵奇葩,它并不為很多人所知道,但是它卻是值得繼承和發(fā)展的,它就是——“二鬼摔跤”。如今它卻要面臨失傳的局面,本文主要從“二鬼摔跤”的特點及傳承這兩方面對“二鬼摔跤”這一民間舞種進行簡要的分析。
豫東;民間舞種;二鬼摔跤;傳承
“二鬼摔跤”主要流傳于河南商丘的夏邑縣以及周邊的縣市區(qū),在民間又被稱為“二娃摔跤”、“二喜摔跤”。它是由一個人背著二鬼摔跤的道具,道具的制作是二鬼的頭用紙或者是泥塑造而成,上半身用竹板編制,而且二鬼的兩個胳膊要綁縛起來,之后再穿上衣服,繪上鬼臉,披頭散發(fā),給人兩只鬼在搏斗的感覺。在表演時通過腿、背以及胳膊等肢體協調動作進行表演。根據有關資料記載,“二鬼摔跤”產生于我國的清代時期,主要由蒙古族的摔跤比賽演變而來,糅合民間傳統的舞蹈和“相撲”而形成。產生之始,主要是在清徐地區(qū)的農村風行,新中國成立之后,逐漸搬上舞臺進行表演,到了20世紀80年代,人們對“二鬼摔跤”的道具進行改進,道具被替代,頭上戴著瓜瓣形的禮帽,扮相雅致,表演風格幽默風趣,場面相當熱烈,漸漸成為豫東人民民間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fā)展,傳統的民間藝術文化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由于社會適應性差已經瀕臨失傳的境地。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保護珍貴的民間舞種,夏邑縣文化部門采取了多種保護措施,制訂了五年計劃,準備對民間文化進行深度挖掘,首先對現在民間的舞蹈藝人進行大規(guī)模的普查,了解“二鬼摔跤”的基本生存現狀,采取口耳相傳的方式,摸清“二鬼摔跤”的基本流傳過程,加大對“二鬼摔跤”傳承人的鼓勵措施,把“二鬼摔跤”納入專業(yè)化的管理機制中去。如今,“二鬼摔跤”已經正式加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將對“二鬼摔跤”的繼承與發(fā)展產生重大作用。
(一)觀賞性強
“二鬼摔跤”的表演形式有些類似于“傀儡戲”,在表演時,表演者背著“二鬼”的摔跤道具,兩個“鬼”互相對視,假腿與假胳膊相互纏繞,道具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披頭散發(fā),表演者在表演時,雙手各自抓著一只假腿,表演者把自己的腿當作“二鬼”的腿,通過推、踢、翻等動作,給觀眾兩只“鬼相互摔跤的喜劇效果,表演動作幽默逼真,再加上鑼鼓的伴奏,十分的動人心魄,扣人心弦。營造出一種特別的民族特色氛圍。據聽說著名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就夸贊過這種民間舞種,贊其是極好看的民間節(jié)目。可見它的藝術價值及藝術感染力。
(二)場面性強
“二鬼摔跤”在表演時通常分為三場四段,三場分別為平地、桌子和桌面。四段第一段為地上摔跤,表現為“二鬼”你推我踢、相互壓倒對方的摔跤場面;第二段是凳上摔跤,表演者從地上摔到凳上,然后再運用蹦、跳、翻、滾等動作表演“二鬼”爭凳子、上凳子等互不退讓的場面;第三段是從凳子上摔倒桌子上,這個場面有些驚險,二鬼不斷的追逐,上桌、下桌、壓倒翻滾、抱起旋轉;第四段“二鬼”從桌上摔倒桌下,表演者通過一系列高難度動作,把戲劇演出推向高潮;最后,表演者揭開道具向觀眾亮相,常常引得觀眾目瞪口呆,對表情十分驚訝,可見“二鬼摔跤”這種民間舞種的藝術效果與表演者高超的技藝。
(三)演出時間地點靈活
上文提到,“二鬼摔跤”通常情況下在三個場合進行表演:桌子、凳子、地上,一般在廣場、街頭、戲臺等人口聚集的地方。所以說,只要這些地方有桌子、凳子的地方都可以進行表演,或者不局限與桌子凳子之類的,只要是比地面高的地方都可以進行表演。
(一)提高群眾對二鬼摔跤的認識
“二鬼摔跤”是一種集舞蹈、傳統嗩吶、雜技等為一體的傳統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在表演過程中,表演者十八般武藝運用推、踢、翻、旋等動作,再結合傳統嗩吶的伴奏,用摔跤的形式來表現舞蹈,將表演者的動作、力量以及柔韌等糅合在一起,在完成高難度動作的時候,演出了一場動作劇,并且達到了喜劇的藝術效果,常常引得觀眾捧腹大笑。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很發(fā)達的現代社會,“二鬼摔跤”向表演藝術化方向發(fā)展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利用多種形式如表演進課堂、進社區(qū)演出或者舉辦講座的形式來提高群眾對二鬼摔跤的認識與理解,
(二)舉辦二鬼摔跤民間舞蹈藝術培訓機構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fā)展離不開群眾的支持,只有得到群眾支持的藝術才能得到傳承與發(fā)展。近年來二鬼摔跤發(fā)展形勢艱難,但是很多群眾還是相當喜歡這種民間藝術活動的,再加上隨著二鬼摔跤表演者的減少,人們接觸這種藝術的機會就更少。開展二鬼摔跤民間舞蹈藝術培訓機構,積極培養(yǎng)訓練二鬼摔跤的表演人員,并定期進行藝術演出,一定可以引起廣泛的關注。吸引廣大喜愛二鬼摔跤的藝術愛好者,在培訓期間進行演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促進二鬼摔跤藝術的發(fā)展與傳承。
(三)“二鬼摔跤”進課堂
隨著國家和廣大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民間傳統藝術形式以另一種形式進入人們的生活中,并且對當代青少年有著重要的影響。體育進課堂活動在我國很多學校開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鬼摔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體育活動,很多學校已經把二鬼摔跤作為民族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引進課堂之中,不僅可以豐富學校的教學內容,還可弘揚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提高我國對優(yōu)秀民間藝術傳統藝術活動的傳承,從而促進民族體育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
“二鬼摔跤”做為極具文化底蘊和鮮明的藝術特征的民間文化,不僅在豫東地區(qū)的民間文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還是我國體育文化中獨特而寶貴的藝術資源。因此,要激勵更多的人去了解和繼承二鬼摔跤文化,把這份寶貴的藝術資源繼承并發(fā)展下去。我們堅信濃縮著愛國熱情的二鬼摔跤文化必將迎來新的起點與夢想。
[1]姜華.探索民間舞傳承與發(fā)展的途徑[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9 (3):44-46.
王艷梅(1974—),女,漢族,河南商丘人,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與舞臺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