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涵
宜賓學院法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
淺談刑法民法化趨勢及具體體現(xiàn)
季子涵
宜賓學院法學院,四川 宜賓 644000
近年來,刑法民法化觀念在我國引起廣泛的關注,刑法學家們對此意見不一。文章探尋了刑法民法化的內(nèi)涵、具體體現(xiàn)及其產(chǎn)生的影響,以及刑法民法化的未來走向,并綜合各大家的看法,升華出自己的觀點。
刑法;民法化;體現(xiàn);趨勢
從古至今,中國的傳統(tǒng)法律制度染上了濃重的刑法色彩,民法幾乎完全被刑法所吞沒,從來沒有獨立。主要表現(xiàn)為:刑法包含了民法條規(guī);難以區(qū)分犯罪和民事責任;由刑罰來追究民事責任。要管理完善好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國家需要民法刑法相互獨立,同時又相輔相成。一般而言,民法占比高于刑法的國家比刑法占比高于民法的國家更加文明和先進。針對我國國情,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現(xiàn)代化的法律體制,當務之急是如何讓刑法的民法化更有效地實施,如何讓刑法民法化深入人心[1]。
需要注意的是:刑法民法化并不意味著刑法的身份以及產(chǎn)生的影響低于民法,相反,刑法的民法化時刻提醒市民如何更加好地遵守法律,讓市民能更清楚直觀地認知法律。刑法的民法化是為了讓刑法變身為雙刃劍,讓刑法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市民,盡可能減輕其對市民的不利影響。換言之,刑法應該時刻以“尊重人民、保護人民”為準則。
(一)窺“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見“民法精神”
刑法有三大基本原則:其一是罪刑法定原則,依據(jù)為《刑法》第3條;其二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依據(jù)為《刑法》第5條;其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依據(jù)為《刑法》第4條。民主主義和尊重人權主義是罪刑法定原則的基礎。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為“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處罰”。此原則為人民國家提供了刑法規(guī)則,保障了人民的權益,即使是國家也不能損傷人民的利益。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內(nèi)容為:“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即犯罪的輕重與所受的刑罰相稱,輕罪輕判,重罪重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有六大意義,第一,更好地維護合法的權益;第二,促進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第三,有效預防犯罪的發(fā)生;第四,最大化讓價值得以實現(xiàn);第五,規(guī)范刑法的實施;第六,創(chuàng)建美好的法治社會[2]。由此分析,刑法的三大原則和民法中的平等原則、守法原則等相關內(nèi)容意義相同。
(二)刑法中自訴制度的運用中的民法化
刑事案件在多數(shù)人的概念中是由檢查機關提起公訴,由法院來判決的案件。其實在刑事案件中也有被害人自己提起訴訟的,稱為刑事自訴案件。其特別之處在于:第一,由被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訴,無需經(jīng)過公安或者檢察機關;第二,在法院審理過程中,使用于調(diào)解。一般刑事自訴案件情節(jié)都比較輕微,“自訴”制度依據(jù)于“自治原則”,而自治原則是一種保護私法不被公權力所侵擾的工具,自治原則也是民法理念中獨有的存在。
(三)刑法法規(guī)部分轉(zhuǎn)化為民事責任
根據(jù)刑法理論,犯罪是指違反法律規(guī)定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的,應當受到刑法處罰的行為。而根據(jù)歷史變遷,社會危害性以及刑事違法性因政治、經(jīng)濟、文化、階級等的改變而不同。特別是在社會變遷時期,犯罪的定義以及處罰等有所轉(zhuǎn)變。例如,有些社會改革前為犯罪行為的刑法被重新劃分為民事責任;而少數(shù)民事行為則被轉(zhuǎn)化為刑法法規(guī)。
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其性質(zhì)不同,一個屬于公法,一個屬于私法。復旦大學法學院院長孫笑俠曾分析刑事責任和私法責任說過一段話:私法責任的基礎和特征是功利性,公法責任的基礎和特征是道義。由此其法律后果不一,前者為補償形式,后者為處罰形式。補償形式和處罰形式的法律后果可從四個方面來區(qū)分:第一,補償和處罰的載體分別為財和人;第二,補償和處罰的目標分別是針對被害人和責任方;第三,成立補償和處罰的基礎分別主要為客觀損害和主觀惡性程度;第四,補償和處罰的評價標準分別主要為事實和道德。
刑法民法化的趨勢可見于以下幾點:第一,刑法中的基本原則和民法相互滲透;第二,刑法自訴制度的運用愈加廣泛;第三,部分犯罪行為轉(zhuǎn)為民事行為,并且確立了民事優(yōu)先的原則;第四,民法在防治犯罪上發(fā)揮著更加顯著的效果。
隨著歷史的潮流,不管刑法民法未來趨勢如何變更,法律意義依然非常深遠,他不僅規(guī)范社會準則、預知社會后果、教育善惡對錯、評判是非曲直,同時也制止惡行。社會關系以及社會的秩序需要法律的維護,而只有刑法民法相互結(jié)合,相互滲透,才能為中國建立一個完善的法律機制,為市民創(chuàng)建美好的生活。
[1]孫道萃.論刑法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當代定位——從反思刑法保障法到倡導刑法事先法[J].金陵法律評論,2012,01:135-150.
[2]龍興盛.論刑法干預市場經(jīng)濟之市民刑法觀——以經(jīng)濟犯罪的刑事審判為視角[J].長沙大學學報,2013,03:57-59.
D
A
2095-4379-(2016)36-0247-01
季子涵(1996-),女,漢族,宜賓學院法學院2014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