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懷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西安 710100)
?
【漢唐研究】
唐玄宗御注“三經(jīng)”述評
王雙懷
(陜西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學(xué)院,西安710100)
唐玄宗在開元天寶年間(713—756)秉承開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力圖化解宗教沖突,營造多元、和諧的文化氛圍,發(fā)揮儒、釋、道“三教”的社會功能。為此,他先后對“儒教”的《孝經(jīng)》、道教的《道德經(jīng)》和佛教的《金剛經(jīng)》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注釋,并將注本頒行天下。這種做法是前無古人的創(chuàng)舉,對當(dāng)時和后世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唐玄宗;《孝經(jīng)》;《道德經(jīng)》;《金剛經(jīng)》
唐玄宗在他當(dāng)政的開元、天寶年間,先后對《孝經(jīng)》《金剛經(jīng)》和《道德經(jīng)》進行了注釋,并將它們頒行天下?!缎⒔?jīng)》是儒家經(jīng)典,《金剛經(jīng)》是佛教經(jīng)典,而《道德經(jīng)》則是道教的經(jīng)典。在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哪位帝王能像玄宗一樣親自對儒、釋、道的代表性經(jīng)典進行注釋。因此,可以說,唐玄宗御注三經(jīng)是前無古人的創(chuàng)舉。唐玄宗在中國歷史上以崇道而著稱,對此,學(xué)術(shù)界早已形成共識。作為崇奉道教的帝王,唐玄宗為什么要為“三經(jīng)”作注?他是怎樣注“三經(jīng)”的?他的注有什么價值和影響?這些問題饒有趣味,值得我們認真探索。目前,學(xué)術(shù)界對唐玄宗注《孝經(jīng)》和《道德經(jīng)》的事較為關(guān)注,但對上述問題尚無專文論及*相關(guān)論文只有四篇,陳萍萍《唐玄宗御注〈孝經(jīng)〉始末》(《臺州師專學(xué)報》1996年第5期)、朱?!短菩谟ⅰ葱⒔?jīng)〉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03)、趙金丹《〈唐玄宗御注道德經(jīng)〉多義詞探析》(《理論月刊》2014年第6期)及《〈唐玄宗御注三經(jīng)〉現(xiàn)存碑刻考略》(《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4年第9期)。。本文擬就此談點個人的看法,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唐玄宗為什么要親自為“三經(jīng)”作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唐玄宗秉承開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力圖化解宗教沖突,營造多元、和諧的文化氛圍,發(fā)揮儒、釋、道“三教”的社會功能。儒學(xué)并非宗教派別,但在唐人看來,它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故將它與佛教和道教并稱為“三教”。儒、釋、道三教在唐代社會上并存,彼此之間難免會發(fā)生一些矛盾。唐高宗時期,即著手采取了一系列調(diào)和三教矛盾的措施。武則天在大足元年(701)派張昌宗組織李嶠、徐彥伯、員半千、徐堅、張說等47人修撰了長達1 300字的《三教珠英》[1]657,從而確定了弘揚“三教”的國策。唐玄宗是唐代最杰出的帝王之一,他在開元、天寶年間(713—756)“召諸學(xué)士及道僧講論三教同異”[2]404-405,并親自為“三經(jīng)”作注,這無疑是弘揚“三教”的重要舉措。至于他把《孝經(jīng)》《金剛經(jīng)》和《道德經(jīng)》作為注釋的對象,則是因為這三部經(jīng)典分別是儒、釋、道三教的代表性經(jīng)典,對于齊家治國平天下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家知道,儒家經(jīng)典主要有十三部,即《周易》《尚書》《詩經(jīng)》(《毛詩》)、《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榖梁》《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人們通常稱之為“十三經(jīng)”。在唐代,十三經(jīng)被分為“正經(jīng)”和“旁經(jīng)”,《孝經(jīng)》屬于旁經(jīng)。這種劃分給人一種印象,似乎《孝經(jīng)》不太重要。事實上,唐人是十分重視《孝經(jīng)》的。
《孝經(jīng)》的中心思想是在家行孝、對國盡忠,故自漢代以來統(tǒng)治者便主張“以孝治天下”。唐代以前,《孝經(jīng)》已經(jīng)在社會上廣泛流傳,曾有不少學(xué)者對它進行過研究。據(jù)初步統(tǒng)計,為《孝經(jīng)》作注的即有孔安國、馬融、何晏、蘇林、何承天等三十余家,這說明《孝經(jīng)》在唐代以前已經(jīng)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在唐人看來,“孝”是人們?nèi)康赖碌幕A(chǔ),是決定家庭和諧及國家穩(wěn)定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唐高祖在《旌表孝友詔》中說:“民稟五常,仁義斯重;士有百行,孝敬為先。自古哲王,經(jīng)邦致治,設(shè)教垂范,莫尚于茲?!盵2]24-25武則天在《臣軌·序》中說:“然則君親既立,忠孝形焉。奉國奉家,率由之道寧二;事君事父,資敬之途斯一。”[2]1004唐玄宗在《令郡縣采奏孝弟誥》中說:“至和育物,大孝安親,古之哲王,必由斯道。……信可以光宅寰宇,永綏黎元者哉。其天下有至孝友弟,行著鄉(xiāng)閭堪旌表者,郡縣長官采聽聞奏,庶孝子順孫,沐于元化也。”[2]410
唐代前期,統(tǒng)治者便把《孝經(jīng)》設(shè)置為學(xué)校的必修課。天寶年間,李齊古在《進御注孝經(jīng)表》中也說:“《孝經(jīng)》者,天經(jīng)地義之極,至德要道之源,在六籍之上,為百行之本?!盵2]3831-3832唐玄宗在對《孝經(jīng)》作注,并讓元行沖為其作疏之后下敕說:“自今已后,宜令天下家藏《孝經(jīng)》一本,精勤教習(xí)。學(xué)校之中,倍加傳授。州縣官長,明申勸課焉?!盵1]645由此可見,唐玄宗不辭勞苦,兩次親自為《孝經(jīng)》作注,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推動《孝經(jīng)》教育,踐行“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經(jīng)典包括經(jīng)、律、論等著述,種類繁多,數(shù)量巨大。常見的經(jīng)典有《阿含經(jīng)》《百喻經(jīng)》《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圓覺經(jīng)》《金剛經(jīng)》《大日經(jīng)》《楞伽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陀羅尼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波羅蜜多心經(jīng)》等等。其中《金剛經(jīng)》是最重要的經(jīng)典之一,是佛教智慧的代表。
《金剛經(jīng)》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所謂“金剛”,即精金,“般若”,即智慧,“波羅蜜”,為到彼岸之意[1]9518。彼岸是與此岸相對的,此岸即眾生作業(yè)受苦之地,彼岸則是諸佛菩薩清凈安樂之地。佛教認為,人生皆苦,凈土最樂。六道輪回*六道指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種生命存在的境界。,苦海無邊。只有以般若六度為舟航*六度指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淫邪)、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退)、禪定(度散亂)、智慧(萬行俱備)。,才能渡過六道之苦海。大千世界,蕓蕓眾生,都生活在三界之中*三界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之中。佛教認為,欲界充滿食色之欲,生存在欲界的人都是貪食而好色的。色界在欲界之上,是那些離開了食色二欲的眾生所生活的地方。他們雖然還擁有物質(zhì),但對物質(zhì)已經(jīng)沒有需求了。無色界生存的是一種既無欲又無形色的生命,他們具有精神生命,非常神妙,可稱之為天神。天神仍是沒有覺悟的眾生,仍需要菩薩的滅度。。佛祖的目的,是要傳道授徒,把自己所覺悟到的真理傳播給更多的人,讓他們一起過上自由幸福的生活。菩薩的使命是將三界中有情的生命全部解脫出來。菩薩之所以能夠度人,是因為他有了覺悟之心,比常人早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和宇宙的規(guī)律。他的境界是去掉了一切分別之念,心無掛礙?!督饎偨?jīng)》的名言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意思是說,事物空幻不實,應(yīng)以空慧為體,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此經(jīng)對佛教的基本思想進行了高度概括,篇幅適中,文辭優(yōu)美,為禪宗所重。據(jù)說五祖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jīng)》,即見性成佛。
唐人非常重視《金剛經(jīng)》。唐玄宗對此十分清楚?!秲愿敗肪?1載:開元二十三年(735)九月,“親注《金剛經(jīng)》及修義訣。中書令張九齡等上言:‘臣等伏見御注前件經(jīng)及義訣佛法宗旨。撮在此經(jīng),人間傳習(xí),多所未悟。陛下曲垂圣意,敷演微言,幽闡玅鍵,豁然洞達。……陛下至德法天,平分儒道,已廣度其僧,又不違其愿。三教并列,萬姓知歸。伏望降出御文,內(nèi)外傳授?!凼衷t報曰:‘僧徒固請,欲以興教。心有所得,輒復(fù)疏之。今請頒行,仍慮未愜?!瘷z校釋門威儀僧思有奏曰:‘自像教西流,貝文東譯,學(xué)傳師口,凡今則多注訣圣情,前古未有。臣請具幡花,奉迎于敬愛寺,設(shè)齋慶賀。其御注經(jīng),伏乞示天下,宜付史官。’許之?!盵3]544由此可見,唐玄宗是應(yīng)僧人的請求而為《金剛經(jīng)》作注并頒行天下的。他之所以選擇此經(jīng),主要是因為此經(jīng)最能體現(xiàn)“佛法宗旨”。
道教與佛教不同,它不是舶來品,而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也有許多經(jīng)書,人們統(tǒng)稱之為“道藏”。據(jù)唐玄宗開元年間所編成的《三洞瓊綱》統(tǒng)計,唐代所存道書達3 744卷之多。比較重要的有《道德經(jīng)》《玉皇經(jīng)》《陰符經(jīng)》《太平經(jīng)》《南華經(jīng)》等。其中影響最大的首推《道德經(jīng)》。
《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或《老子五千文》,本來是先秦時期道家學(xué)派的重要著作,后來被道教奉為主要經(jīng)典。今本《道德經(jīng)》凡81章,前37章為《道經(jīng)》,后44章為《德經(jīng)》?!兜赖陆?jīng)》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學(xué)思想和社會學(xué)思想,其內(nèi)容涉及陰陽變化、修身治國、易象術(shù)數(shù)和人生智慧等許多方面。此經(jīng)以自然為體,道德為用,為實現(xiàn)天、地、人的和諧統(tǒng)一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jù)?!靶拗撸趪鴦t為無事,自致太平。于身則抱一守中,自登道果。得之者,排空駕景,久視長生”[4]卷5《釋疏題明道德義》。雖然只有五千字,但堪稱中國古代的文化巨著。自東漢末年以來,《道德經(jīng)》就受到道教徒的重視,后來出現(xiàn)的各種道教經(jīng)典,都是以它為理論源泉的。道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所發(fā)展,唐初李淵父子以老子李耳為李氏之祖,遂將道教確立為國教,于是,道教在唐朝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
唐玄宗在位期間,對道教特別推崇,采取了許多有力的措施[5]。如給老子李耳不斷追加尊號,先是“大圣祖玄元皇帝”,接著是“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最后稱“大圣高上大道金闕玄元皇帝”。又如設(shè)崇玄署,加強對道教的管理?!缎绿茣ぐ俟僦尽吩疲骸俺缧穑凭┒夹旅麛?shù)與道士籍、齋醮之事?!遍_元二十四年(736),“詔道士、女冠隸宗正寺”。在崇賢館立玄學(xué)博士學(xué)士,諸州置玄學(xué)士;將《老子》《莊子》作為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舊唐書》卷8《玄宗本紀》載:開元二十一年“春正月庚子朔,制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每年貢舉人量減《尚書》《論語》兩條策,加《老子》策?!敝腥A書局1975年版,第199頁。,稱之為“道舉”。改天下崇玄學(xué)為通道學(xué)。又整理道經(jīng),先編成《一切道經(jīng)音義》和《三洞瓊綱》等書。開元二十九年(741),玄宗夢見老子,遂畫像分發(fā)天下道觀。又令長安、洛陽修建“玄元皇帝廟“,雕刻自身石像侍立于老子像旁。此外,還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文子為通玄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庚桑子為洞靈真人。規(guī)定道士犯法,地方官不得過問。顯然,唐玄宗對道教是十分推崇的。由于《道德經(jīng)》是道教最重要的經(jīng)典,因此,唐玄宗對《道德經(jīng)》格外重視。他對漢魏以來著名學(xué)者河上公、孫思邈、傅弈、盧藏用等數(shù)十人為《道德經(jīng)》所作的注很不滿意。所以,在提倡道教的過程中,也親自對《道德經(jīng)》進行了注釋。
關(guān)于唐玄宗御注三經(jīng)的過程,文獻中記載頗多,但有些地方不盡一致。從大量資料來看,唐玄宗御注三經(jīng)是在開元、天寶年間陸續(xù)進行的。最先完成的是《孝經(jīng)》,其次是《道德經(jīng)》,最后是《金剛經(jīng)》。為了完成對這三部經(jīng)典的注釋,唐玄宗在聽政之余花費了大量心血。他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自己對“三教”的認識和自己的治國理念,對《孝經(jīng)》《金剛經(jīng)》和《道德經(jīng)》進行了新的詮釋。
唐玄宗注《孝經(jīng)》的活動從開元七年(719)就開始醞釀了[6],經(jīng)過兩三年時間的努力,才完成了注釋工作。《唐會要》卷36載:開元“十年六月二日,上注孝經(jīng),頒于天下及國子學(xué)。”據(jù)此,唐玄宗第一次注《孝經(jīng)》是在開元十年(722),第二次是在天寶二年(743)。事實上,開元十年是“頒行”所注《孝經(jīng)》的時間,《舊唐書》卷120載:開元十年,唐玄宗在頒行其所注《孝經(jīng)》之后,“又特令行沖撰御所注孝經(jīng)疏義,列于學(xué)官”。也就是說,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他注的《孝經(jīng)》,唐玄宗還請當(dāng)時的著名學(xué)者元行沖做了“疏義”。
后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唐玄宗發(fā)現(xiàn)自己以前的注釋并不完美,還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正如他在重頒《孝經(jīng)》詔中說:“化人成俗,率繇于德本;移忠教敬,實在于孝經(jīng)。朕思暢微言以理天下,先為注釋,尋亦頒行,猶恐至賾難明,群疑未盡,近更探討,因而筆削,兼為敘述,以究源流,將發(fā)明于大順,庶開悟于來學(xué)?!盵3]431顯然,在開元十年注《孝經(jīng)》之后,唐玄宗繼續(xù)關(guān)注《孝經(jīng)》、研究《孝經(jīng)》,并且有了新的領(lǐng)悟。至天寶二年五月二十二日,將重注的《孝經(jīng)》頒布于天下??梢哉f,天寶二年的注是對開元十年注的修訂、補充和提高。
通讀唐玄宗所注《孝經(jīng)》,可知他在為《孝經(jīng)》作注時采取了靈活的方法,不僅博采眾家之長,斷以己意,以嚴謹?shù)膶W(xué)術(shù)態(tài)度,對經(jīng)文內(nèi)容進行權(quán)威性解讀,而且結(jié)合現(xiàn)實,注重教化,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發(fā)妙理,娓娓道來,如數(shù)家珍。因此,他所注的《孝經(jīng)》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成為眾多注本中最流行的本子。
除《孝經(jīng)》之外,唐玄宗對《道德經(jīng)》也非常重視,這是由他的崇道政策所決定的。史載唐玄宗即位不久,就“載弘道教,崇清靜之化,暢玄元之風(fēng)”[7]377。其后“于聽政之暇”讀《道德經(jīng)》及《文子》《列子》《莊子》等書,進一步鉆研道教理論。經(jīng)過研究,認為這些著作“可以理國,可以保身”,所以欲“敦崇其教以左右人也”[7]550。為此,他曾多次召集群臣研討《道德經(jīng)》,并決定親自為《道德經(jīng)》作注。
關(guān)于唐玄宗注《道德經(jīng)》的時間,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卷1《道教》載:開元二十一年(733),“親注老子《道德經(jīng)》,令學(xué)者習(xí)之?!薄短茣肪?6則云:開元二十三年(735)三月,“上注《老子》,并修疏義八卷,并制《開元文字音義》三十卷,頒示公卿。”[1]658顯然,兩者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河北易縣“御注道德經(jīng)幢”上刻有開元二十年(732)十二月十四日敕書,其內(nèi)容是:“昔在元圣,強著玄言,權(quán)輿貞宗,啟迪來裔。遺文誠在,精義頗乖。撮其指歸,雖蜀嚴而猶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數(shù)。則我玄元妙旨,豈其將墜?朕誠寡薄,嘗感斯文,猬猥承有后之慶,恐失無為之理,每因清宴,輒叩玄關(guān),隨所意得,遂為箋注,豈成一家之說,但備遺闕之文。今茲絕筆,是詢于眾。諸公卿、臣庶、道釋二門,有能起予類于卜商,針疾同于左氏;渴于納善,朕所虛懷;茍副斯言,必加厚賞。且如諛神自圣,幸非此流;懸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諱,咸可直言,勿為來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睋?jù)此,則注經(jīng)工作實際上完成于開元二十年(732)十二月。
在注《道德經(jīng)》的過程中,唐玄宗曾請著名道士司馬承禎校正《道德經(jīng)》?!赌显揽倓偌肪碇休d:“開元初,司馬承禎……自海山乘桴,煉真南岳……丞相張九齡屢謁之。明皇令弟承祎詔之較正道德經(jīng),深加禮待,呼為道兄,凡是觀中供養(yǎng)金銀器皿,悉歸降賜,自御札批答表書往來不絕。”唐玄宗注釋《道德經(jīng)》的方法不是從玄學(xué)的角度去注釋,而是從“理身理國”即治國平天下的角度出發(fā),去析疑、釋道、釋德、闡發(fā)妙本的。因此,在他的注疏中,“沒有虛玄、空洞的哲學(xué)探討,沒有咬文嚼字的煩瑣考證”[8],讀起來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在完成《道德經(jīng)》注釋之后,唐玄宗還曾請朝臣到集賢院觀看討論。史載,開元二十三年三月(735)二十七日,唐玄宗向公卿大臣征求意見[2]306,“聽直言可否”。大臣們紛紛上疏稱賀。有人說:“臣等伏以至道無名,常善救物,所以鎮(zhèn)彼澆競,登諸福壽,而古今殊論,穿鑿多門,徒廣津梁,何階閫閾?伏奉恩敕,賜臣等于集賢院與諸學(xué)士奉觀《御注道德經(jīng)》及疏本。天旨元遠,圣義發(fā)明,詞約而理豐,文省而事愜,上足以播元元之至化,下足以闡來代之宗門。非陛下道極帝先,勤宣祖業(yè),何能回日月之晷度,鑿乾坤之戶牖?使盲者返視,聾者聳聽,蒙蔽頓祛,沉迷有適。凡在率土,實多慶賚,無任忻戴忭躍之至,請宣付所司施行?!盵2]2927有人說:“臣等準敕牒問百司并宣示道俗各得報稱,咸以為玄言造微,字說該洽,刊成代則,欽若圣規(guī),觀妙知常,以埏埴而為體,宿疑前失,區(qū)條流而畢正,是以發(fā)揮道教,弘長儒風(fēng),既以化人,且聞端本。雖旁求異義,載佇天心,而四海同文,一辭寧措?并請編入史冊,藏之袐府。”唐玄宗最終同意了他們的請求。至天寶十四載(755)“十月八日,頒御注《道德經(jīng)》并疏義,分示十道,各令巡內(nèi)傳寫,以付宮觀?!盵3]卷53
值得注意的是,唐玄宗對佛教的態(tài)度前后曾發(fā)生過變化:前期有所限制,后期則加以利用[9]。開元之初,鑒于中宗以來佛教泛濫所造成的弊端,對佛教采取了限制措施,如沙汰僧尼,禁創(chuàng)新寺,禁止百官與僧尼往來,禁止俗人抄經(jīng)鑄像等等。由此來看,似乎唐玄宗是反對或壓制佛教的。其實,唐玄宗并不是要打壓佛教,他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從政治需要出發(fā),“欲使佛教處于王權(quán)可控之中”而已[10]。所以,當(dāng)他認為佛教泛濫的弊端已被清除之后,便開始下詔剃度僧尼,建寺造像,禮遇高僧,支持譯經(jīng)、注經(jīng)的活動了。開元四年(716),印度高僧善無畏來到唐都長安,被唐玄宗“尊為教主”[11]20。開元十一年(723)以后,印度高僧金剛智、不空等奉玄宗之命,先后在長安資圣寺、薦福寺等地譯出佛經(jīng)數(shù)百卷。對于中國本土高僧一行和道氤等人,唐玄宗也十分器重*《宋高僧傳》卷5《唐中岳嵩陽寺一行傳》《唐長安青龍寺道氤傳》,第93、98頁。。這說明,唐玄宗在即位后不久,就逐漸改變了限制佛教的政策,開始利用佛教了。
佛教是唐代規(guī)模最大的宗教,其信徒眾多,唐玄宗當(dāng)然不能漠然視之。更重要的是,佛教的一些理論和實踐,對于維護統(tǒng)治也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唐玄宗不能不對佛教加以利用。對《金剛經(jīng)》作注,就是唐玄宗面向社會做出的一種姿態(tài)?!夺屖匣怕浴肪?云:“開元十九年,御注金剛經(jīng)頒行天下。”據(jù)此,唐玄宗在注《道德經(jīng)》之前就完成了對《金剛經(jīng)》的注釋。但唐玄宗在《御注金剛經(jīng)》序中說:“昔歲,述《孝經(jīng)》以為百行之首,故深覃要旨,冀闡微言,不唯先王至德,實謂君子務(wù)本。近又贊《道德》,伏知圣祖,垂教著經(jīng),□□□□□□□□□□稟訓(xùn)。況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為。凡有以理天下之二經(jīng),故不可闕也。今之此注,則順乎來請?!憋@然,《釋氏稽古略》中的開元十九年(731)頒經(jīng)說是有問題的?!敦懺露ㄡ尳棠夸洝肪硎脑疲骸笆ド先f樞之暇注《金剛經(jīng)》,至二十三年著述功畢?!睋?jù)此則唐玄宗注《金剛經(jīng)》完成于開元二十三年。
唐玄宗在注《金剛經(jīng)》時,曾向高僧道氤請教。《宋高僧傳》載:“開元十八年于花萼樓對御定二教優(yōu)劣。氤雄論奮發(fā),河傾海注。……帝再三嘆羨,詔賜絹伍伯匹用充法施?!跣谧⒔?jīng),至若有人先世罪業(yè)應(yīng)墮惡道乃至罪業(yè)則為消滅,雖提兔翰,頗見狐疑,慮貽謬解之愆,或作余師之義,遂詔氤決擇經(jīng)之功力剖判是非。奏曰:‘佛力經(jīng)力,十圣三賢亦不可測,陛下曩于般若,會中聞熏不一,更沈注想自發(fā)現(xiàn)行?!塾谑腔砣蝗魬洰犖?,下筆不休終無滯礙也。”唐玄宗在注完《金剛經(jīng)》后,又讓道氤寫成《御注金剛經(jīng)疏》六卷,并頒行天下。于是“四海向風(fēng)學(xué)徒鱗萃。于青龍寺執(zhí)新疏。聽者數(shù)盈千計。至于西明崇福二寺。講堂悉用香泥。筑自水際至于土面。莊嚴之盛,京中甲焉?!盵11]98從《御注金剛經(jīng)》全文來看,唐玄宗為注此經(jīng)下了很大功夫,不但用精練的語言對此經(jīng)進行逐句解釋,注音、釋義,而且在某些地方對經(jīng)文或前人的解釋還有所質(zhì)疑。《全唐文》卷30載有《答張九齡等賀御注金剛經(jīng)手詔》,卷37載有《答張九齡賀御注金剛經(jīng)批》,卷289載有《賀御注金剛經(jīng)狀》,卷922載有《請宣示御注金剛經(jīng)奏》。這些文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玄宗御注《金剛經(jīng)》的實況。
唐玄宗御注三經(jīng)是唐代文化史上的大事。他所注釋的《孝經(jīng)》很好地闡釋了唐代帝王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成為后世最流行的《孝經(jīng)》注本。他對《金剛經(jīng)》的注釋促進了佛教禪宗的發(fā)展,而他注釋的《道德經(jīng)》對后來“全真道”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chǔ)。經(jīng)過他的提倡,儒、釋、道呈現(xiàn)出兼融、互補的特征,對當(dāng)時和后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在唐玄宗御注三經(jīng)中,《孝經(jīng)》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史載,唐玄宗在重注完成后的數(shù)年中,曾多次發(fā)布關(guān)于《孝經(jīng)》及御注詔書,要求大家重視這部經(jīng)典。天寶三載(744),更下“詔天下家藏《孝經(jīng)》”。天寶四載(745),又詔令將經(jīng)與重注全文刻石立于太學(xué),供天下讀書人摹寫。這便是名聞遐邇的《石臺孝經(jīng)》?!妒_孝經(jīng)》現(xiàn)存西安碑林博物館,由四塊青石組成,置于三層石臺之上。碑高6.2米,四面皆寬1.32米,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大的碑石之一。碑額為太子李亨所題,篆書“大唐開元天寶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經(jīng)臺”16字,碑身正面和左右兩側(cè)每面18行,背面的前部7行,滿行55字。注為小字雙行,文、注均為隸書。背面的后半部分上下兩層,上層表文楷書小字9行,批答行書大字3行39字,下層題名分為四列。碑文隸書及批答大字行書均為唐玄宗李隆基御筆親書。此碑集篆、隸、楷、行四體書法于一體,既保存了唐玄宗御注《孝經(jīng)》的原始面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孝經(jīng)》的傳播。后來唐玄宗御注《孝經(jīng)》被納入《十三經(jīng)》中,成為世人學(xué)習(xí)的范本。
唐玄宗御注的《金剛經(jīng)》,在盛唐時期曾產(chǎn)生過轟動。開元二十三年唐玄宗注完《金剛經(jīng)》后,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關(guān)注。佛教徒對它尤為重視。開元二十三年六月三日,釋門威儀僧思有亦上表請求頒經(jīng)。至九月十五日經(jīng)出,“合城俱法儀,于通洛門奉迎。其日表賀,便請頒示天下?!睂懕救氩?,宣付史館?!备呱离程刈队⒔饎偛_蜜宣演》。一時間,在佛教界掀起了學(xué)習(xí)《御注金剛經(jīng)》的熱潮。不久,釋門請立般若經(jīng)臺。二十七年其功終竟。僧等建百座道場。七月上陳。墨制,許八月十日安國寺開經(jīng)。九日,暮開西明齊集。十日,迎赴安國道場。天寶元年(742),北京房山云居寺將《御注金剛經(jīng)》刻石立碑。該碑四石八面,每面16行,每行60至66字不等,并有雙行小注[12]。唐代中期以后,禪宗逐漸成了佛教的主要宗派。《御注金剛經(jīng)》挾帝王之力被列入大藏,對禪宗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后來雖在大藏中失傳,但仍在敦煌卷子和房山石經(jīng)中保存下來*敦煌寫本殘卷現(xiàn)藏英國,編號S.2068。又見《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85冊,編號2739。房山石經(jīng)本雖有殘泐,仍保存經(jīng)文及注釋1萬余字。。
至于唐玄宗御注《道德經(jīng)》,也產(chǎn)生過一定影響。御注《道德經(jīng)》頒布后,被道教界奉為圭臬。一些知識分子,也把它作為學(xué)習(xí)和研究的教材。有些地方甚至仿照佛教的做法,把它刻成經(jīng)幢。如開元二十六年(738)十月,正議大夫使持節(jié)易州諸軍事守易州整史兼高陽軍使田仁琬就奉敕在易州(今河北易縣)樹立了唐玄宗御注道德經(jīng)幢。經(jīng)幢高約6米,分為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幢頂為青石,其余皆為漢白玉制成。幢身分上下兩段,由兩塊漢白玉雕砌而成,通高4.29米,直徑90厘米,平面為八角形柱體,每面寬40厘米左右。幢身上部自東起由左向右正楷大字豎題“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jīng)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18個字,占三面,下刻開元二十年唐玄宗頒發(fā)推崇《道德經(jīng)》的詔書,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勒令習(xí)讀使知旨要”。其下部及其余各面依次鐫刻老子《道德經(jīng)》五千言,共計81章。此經(jīng)幢由著名書法家蘇靈芝楷書,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經(jīng)過一千二百多年的滄桑歲月,此經(jīng)幢已經(jīng)殘損,但大部分保存完好,成為我們研究唐玄宗御注《道德經(jīng)》的重要資料。
唐玄宗御注三經(jīng)是唐代文化史上的創(chuàng)舉,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雄才大略和遠見卓識。他親自為《孝經(jīng)》《金剛經(jīng)》和《道德經(jīng)》作注,顯示了唐代社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唐玄宗的治國理念,促進了唐代文化發(fā)展。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孝經(jīng)》《金剛經(jīng)》和《道德經(jīng)》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唐玄宗對此三經(jīng)所做的注釋具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同時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閱讀唐玄宗御注三經(jīng),體味三經(jīng)的文化真髓,汲取三經(jīng)中的重要智慧,對于提升我們的人生修養(yǎng)、構(gòu)建我們所向往的和諧社會都是不無裨益的。
[1]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
[2]董誥,等.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王欽若.冊府元龜[M].周勛初等校訂.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
[4]杜光庭.道德真經(jīng)廣圣義[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2003.
[5]薛平拴.論唐玄宗與道教[J].陜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3(3):83-59.
[6]朱海.唐玄宗御注孝經(jīng)考[M].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03(總22).
[7]宋敏求.唐大詔令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9.
[8]高世瑜.唐玄宗崇道淺論[J].歷史研究,1985(4):16-31.
[9]黃霞平.論唐玄宗與佛教[J].船山學(xué)刊,2010(3):154-156.
[10]介永強.唐玄宗與佛教[G]∥碑林集刊(18),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194.
[11]贊寧.宋高僧傳[M].范祥雍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
[12]吳夢麟.房山石經(jīng)本唐玄宗御注金剛經(jīng)整理記[J].世界宗教研究,1982(2).
[責(zé)任編輯王銀娥朱偉東]
On Emperor Xuanzong of Tang’s Annotation to Three Classics
WANG Shuang-Huai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100,China)
During the periods of Kaiyuan and Tianbao (713-756), Emperor Xuanzong of Tang inherited the open and inclusive cultural policy, attempted to dissolve the religious conflicts, created a culture of diversity and harmonious atmosphere, and gave full play to th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three religions—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For this reason, he annotated the three classics, namely,TheClassicofFilialPiety,TaoTeChingandTheDiamondSutra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then issued them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is unprecedented undertaking, never tried before in history,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at that time and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Emperor Xuanzong of Tang;TheClassicofFilialPiety;TaoTeChing;TheDiamondSutra
K242.2
A
1001-0300(2016)04-0005-06
2016-03-13
王雙懷,男,陜西銅川人,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唐代歷史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