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艷芳
?
論吐蕃大相論欽陵自殺、贊婆降唐事件
□ 劉艷芳
論欽陵、贊婆分別是吐蕃赫赫有名的噶氏家族噶爾·東贊的次子和第三子。論欽陵、贊婆為他們的漢文文獻稱呼。他們把持吐蕃朝政很多年,逐漸凌駕于君權之上,引起君權的不滿與猜忌。導致后來論欽陵自殺、贊婆降唐,噶氏家族在吐蕃衰敗。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相權威脅到了君權,論欽陵兄弟把持吐蕃朝政多年,獨斷專權,相權凌駕于君權之上,逐漸引起君權的不滿與討伐。據(jù)載:“初,吐蕃贊普器弩悉弄尚幼,論欽陵兄弟用事,皆有勇略,諸胡畏之。欽陵居中秉政,諸弟握兵分據(jù)方面”(《資治通鑒》卷206),政權、軍權都落入論欽陵兄弟手中,大非川之戰(zhàn)更是奠定了論欽陵的專權地位。功高蓋主必然招來殺身之禍,任何一個君王是絕不會允許臣下來挑戰(zhàn)皇權至高無上的尊嚴的。史載:“圣歷二年,其贊普器弩悉弄年漸長,乃與其大臣論巖等密圖之。時欽陵在外,贊普乃佯言將獵,召兵執(zhí)欽陵親黨二千余人,殺之。發(fā)使召欽陵、贊婆等,欽陵舉兵不受召,贊普自帥眾討之,欽陵未戰(zhàn)而潰,遂自殺,其親信左右同日自殺者百余人。贊婆率所部千余人及其兄子莽布支等來降?!保ā杜f唐書·吐蕃傳上》)不管是中原王朝還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都曾發(fā)生君相之爭。為加強君主專制集權制度,隋唐實行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廢丞相、設內閣,清朝的軍機處等無一不是在削弱相權,加強君權。所以,當論欽陵兄弟的長期專權獨霸威脅到贊普至高無上的權力時,必將遭到君權的削弱乃至消滅?!抖鼗凸挪匚臍v史文書》中一首贊普的詩歌反映了王室與噶氏家族之間的矛盾斗爭,其中唱到(漢文翻譯):“加布小河谷,平民欲稱王,噶氏子想當王,……吐蕃悉勃野王,爾等想代替,悉勃野嗣不斷?!痹姼柚谐錆M了對噶氏的極度仇視,采用了各種比喻嘲笑噶氏的妄自尊大。但論欽陵兄弟有何反叛行為,史料并無詳細記載,且也無任何證據(jù)證明其有反叛野心。筆者認為,反叛這一罪名是吐蕃贊普器弩悉弄為消滅噶氏家族勢力而強加在論欽陵兄弟頭上的。從現(xiàn)存的文獻記載來看,論欽陵兄弟雖然把持朝政多年,權力盛極一時,但并無表現(xiàn)出取代贊普的野心。
其次,論欽陵執(zhí)政期間,常年對外作戰(zhàn),很多青壯年被拉去充軍,民不聊生,土地荒蕪再加上繁重的賦稅和徭役,逐漸引起國內人民的強烈不滿與反抗。據(jù)載:“吐蕃倦徭戍久矣,咸愿解和,以欽陵欲裂四鎮(zhèn),專制其國,故未歸款。”(《新唐書·郭元振傳》)論欽陵的常年對外征戰(zhàn)引起了吐蕃中下層階級的反抗。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何況當時還有其他吐蕃舊貴族勢力和佛教勢力與其相抗衡。
唐朝的離間政策也是原因之一。史載:“吐蕃百姓疲于徭戍,早愿和親,欽陵利于統(tǒng)兵專制,獨不欲歸款。若國家歲發(fā)和親使,而欽陵常不從命,則彼國之人怨欽陵日深,望國恩日甚,設欲大舉其徒,固亦難矣。斯亦離間之漸,可使其上下猜阻,禍亂內興矣?!保ā顿Y治通鑒》卷205)后來,吐蕃君臣果然相互猜忌,器弩悉弄贊普逼迫欽陵自殺,贊婆降唐。由此可見唐朝的離間政策也加速了欽陵與皇室、其他貴族、平民百姓之間的矛盾升級。
首先論欽陵兄弟并無反叛的野心,這在上文已說明。論欽陵兄弟的存在對吐蕃的壯大發(fā)展有有利的一面。唐休璟曾對部下說:“吐蕃自欽陵死,贊婆降,莽布支新將兵,欲以示武,且其下皆貴臣酋豪子弟,騎雖精,不習戰(zhàn),吾為諸君取之。”(《新唐書·唐休璟傳》)可見自論欽陵兄弟在吐蕃政權中消失后,吐蕃對外的威脅也相對減弱?!锻ǖ洹芬灿涊d:“因贊府殺其名將諸欽陵之后,累破敗,遂劣于曩時矣?!闭J為論欽陵勢力消亡后,吐蕃勢力也隨之減弱了。的確,論欽陵的軍事領導才能在當時的吐蕃無人能比,他的離去無疑對吐蕃的對外發(fā)展是一大損失。
但是,從加強君主集權制方面來說,論欽陵勢力的消亡有利于吐蕃贊普加強君主的權力,使松贊干布時期建立的君主集權王朝制度得以重新確立。在歷史上,任何勢力和個人,無論其存在對國家和人民多么重要,一旦其權力超越了王權,威脅到王權的統(tǒng)治,必將遭到王權的削弱和毀滅,這是不爭的事實。任何一個帝王都不會允許任何權力超越王權之上,加強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一直是每位君主的使命。所以,當論欽陵的相權在超越王權形成獨霸局面后,必將為王權勢力所消滅。
論欽陵被迫自殺,贊婆降唐無疑正合唐朝心意,唐朝的離間政策成功。至少使唐朝在與吐蕃對戰(zhàn)過程中,減少了一個強有力的對手。贊婆率眾降唐后,唐朝對其加以厚待,封贊婆為“歸德郡王”,授“輔國大將軍”,對其及后代待遇優(yōu)厚。而且贊婆及其后代也自始至終對唐朝效忠。
隨著噶氏家族論欽陵兄弟勢力的消亡,吐蕃獨相制也宣告結束。論欽陵之前吐蕃王朝只有一個大相,極易形成相權專制的局面。所以,吐蕃贊普器弩悉弄從噶氏家族論欽陵兄弟當中奪回實權后,為避免重演貴族大臣獨霸政權的局面,在699-704年中未任命宰相,委其母后墀瑪蕾代掌朝廷,自己則親掌兵權,領軍在外。這樣把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二,這為以后吐蕃朝多相制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吐蕃贊普為爭奪王權與相權之間的斗爭也表現(xiàn)了封建因素在吐蕃的發(fā)展,松贊干布時期建立了吐蕃王朝,吐蕃由部落制向奴隸制發(fā)展,后隨著不斷學習和引進唐朝的制度、文化,吐蕃的社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變。王權與相權的斗爭,說明了君主專制主義體制在吐蕃得以確立發(fā)展。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歷史學院碩士研究生,郵編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