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征
【摘 要】在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探究;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使學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點燃思考的火花,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變得積極投入。課堂一旦被激活,學習效果自然能得到大幅提高。
【關鍵詞】創(chuàng)設;情境;激活
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其目的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力求使語文課堂教學達到生動、互動、主動的教學效果。有效的教學情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動學生的內(nèi)驅力,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使學生思維處于最佳興奮狀態(tài),從而產(chǎn)生一種我要學的強烈心理狀態(tài),為學習任務的完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那么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從哪些方面著手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呢?
(一)從教學與生活的結合點入手,創(chuàng)設情境
老師們比較注重通過情境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然而,由于教師把握不準情境創(chuàng)設的要點,不能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來創(chuàng)設情境,致使情境低效,甚至無效。例如在教學《稱象》一課中,在導入新課時,老師讓學生猜謎語:“耳朵像扇子——”老師還未說完,學生已經(jīng)猜出謎底——大象。老師仍若無其事地說:“鼻子像鉤子,腿兒像柱子,尾巴像鞭子?!奔毤氉聊ィ覀儾浑y看出,教者雖從學生喜聞樂見的謎語導入,但尚未說完謎面,學生已揭開謎底,而教師不顧學情,置若罔聞,依然將“謎語進行到底”,生硬導入課題。學生的思維火花剛被點燃,瞬間又歸于沉寂。顯而易見,此處謎語激趣導入的深度不夠,不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強烈的閱讀期待,學生自然不會主動地踏上學習之旅。
新課的導入,旨在聚焦注意力,激發(fā)閱讀期待,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稱象》一課的文眼在于“稱”。象是學生熟悉了解的“巨無霸”,導入新課時,要聯(lián)系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找準切入點,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自然妥帖地把學生引入到學習課文的活動中去。
當學生猜出謎底后,教師可以這樣引導:當即表揚學生很聰明,同時委婉告訴學生要學會傾聽(認真傾聽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也是尊重別人的一種表現(xiàn))。接著,拿出一個雞蛋(課前,班上有一個學生給我送了一個雞蛋),向學生介紹這個雞蛋的“來歷”。(相機插入感謝“送蛋者”的話語,同時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之后,教師問學生:想知道雞蛋多重,怎么辦?由此引出用秤來稱。然后,教師再拋出:如何稱出一頭大象有多重呢?學生必絞盡腦汁地想,諸如:造一桿大秤或者把大象殺死,割成一塊一塊的再稱……此時,教師便可趁勢切入課題,告訴學生:1000多年前,有個7歲的小孩,愛動腦筋,非常聰明。他就想出了一個既不會傷害大象,又能巧妙地稱出大象有多重的好辦法,進而水到渠成地將學生引入課文學習。
以上預設,用謎語引出課題后,以學生熟悉的雞蛋,靠近課題“稱象”,情境來源學生身邊,鮮活真實?!叭绾畏Q象”一問猶如磁鐵一般牢牢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其積極自主地投入到學習課文的活動中來,效果不言而喻。
(二)利用問題探究,創(chuàng)設情境
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敝v究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所謂“問題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與知,淺知與深知之類的需要學生解決的矛盾問題帶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但是這些問題必須是“半生不熟”“高而可攀”的,對學生來說,既是他們力所能及的,而又必須經(jīng)過努力才能解決的??傊?,只有“起跳”才能摘到果子吃,那才其樂融融,趣味無窮?!耙皇て鹎永恕保簿褪钦f,一個好的問題,就如投在學生腦海里的一粒石子,能激起學生的思考的波瀾。例如在教學《索橋的故事》,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索橋有什么故事?課題“索橋的故事”,為什么還要寫都江堰工程?學生通過探究,明白索橋是為了歌頌造福于人民的人,而都江堰也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應,深化主題。
再如教學《燕子媽媽笑了》一課,這篇課文講的是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到菜園去觀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樣,它一連去了三次,在燕子媽媽的耐心啟發(fā)下,小燕子觀察得一次比一次認真仔細,每次都有新發(fā)現(xiàn),終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點。在這堂課中,我利用課文的空白點,即“如果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再去菜園觀察第四次、第五次以及很多次,小燕子還會發(fā)現(xiàn)冬瓜和茄子有哪些不同?”圍繞這個問題,讓學生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觀察,去了解,在與實物冬瓜和茄子的長時間互動中探究、發(fā)現(xiàn)、體驗。整堂課中,我說得最多的就是“冬瓜和茄子還有什么不一樣?”然而就是這看似什么也沒有教給學生的一堂課,實際上卻教給了孩子們很多東西。他們學到了一些知識,知道了冬瓜和茄子的區(qū)別,他們體驗到了探究的樂趣,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這節(jié)課讓學生們深刻感悟到:只有認真仔細觀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點。
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設疑,巧于設疑,通過設疑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趣,學生就會隨著老師設置的疑點,不斷地思索下去,從而激活學生思維,領悟課文的深層內(nèi)涵。
(三)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演示情境,正是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快捷的方法。這種方法在一些具有較強客觀性的課文教學中運用最合適不過。如六年級課文《大自然的秘密》,展示成群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的情景,適時引導學生討論“魚貫而出、結伴而出、結群而出”這三個詞語的位置是否可以調(diào)換,在討論的的基礎上明晰“魚貫而出、結伴而出、結群而出”的意思。當成百上千的幼龜爭先恐后來到無遮無擋的沙灘上,引來食肉鳥飽餐,學生想象當時沙灘上血肉模糊、慘不忍睹的情境,便能明白幼龜遭受大量死亡的原因不在于它們的天敵,而在于人類,領悟人們不要自作聰明,而應遵循自然界之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