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慧 阮朝藝
江門市公安局新會分局,廣東 江門 529100
?
“3.4”兇殺案的剖析
陳慧阮朝藝
江門市公安局新會分局,廣東江門529100
摘要:2006年3月4日,江門市新會區(qū)睦洲鎮(zhèn)發(fā)生一宗故意殺人案,由于案件發(fā)生后現場受到人為破壞,再加上偵查中確定的重大犯罪嫌疑人李某在案發(fā)失蹤七日后自殺身亡,此案曾一度陷入了死無對證的局面。但在偵技人員的密切配合下,尤其是技術人員現場勘查全面細致,收集到了案件的關鍵證據,用證據說話,使此案柳暗花明,迅速得以偵破。下面就結合該案在現場勘查中證據收集中的得與失作一個簡要的剖析和總結。
關鍵詞:兇殺案;剖析;經驗教訓
2006年3月4日,江門市新會區(qū)睦洲鎮(zhèn)發(fā)生一宗故意殺人案,由于案件發(fā)生后現場受到人為破壞,再加上偵查中確定的重大犯罪嫌疑人李某在案發(fā)失蹤七日后自殺身亡,此案曾一度陷入了死無對證的局面。但在偵技人員的密切配合下,尤其是技術人員現場勘查全面細致,收集到了案件的關鍵證據,用證據說話,使此案柳暗花明,迅速得以偵破。下面就結合該案在現場勘查中證據收集中的得與失作一個簡要的剖析和總結。
2006年3月4日6時50分,周某(女,40歲,睦洲人,是李某鈿的侄孫媳婦)到睦洲鎮(zhèn)河濱西路57號301其二叔公李某鈿(男,90歲,香港人回睦洲養(yǎng)老)家,按門鈴無人應答,周某轉到李某茂(男,34歲,睦洲人,是李某鈿的侄孫)家取鎖匙,回到睦洲鎮(zhèn)河濱西路57號301開門入內,發(fā)現李某鈿死在房間地上,身上蓋有棉被,死者頭部和地上有血跡,而負責侍候李某鈿的其丈夫李某(男,40歲,睦洲人,是李某鈿的侄孫)不知去向。周某拿毛巾擦拭死者臉部和死者房間門口通道的血跡,并將毛巾從陽臺掉棄樓下。后李某茂致電死者家,周某才告訴其死者已死,并叫李某茂到派出所寫死亡證,自行將尸體處理。李某茂覺得事情蹊蹺,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
當案件的性質和嫌疑對象確定以后,下一步工作就是尋找有重大作案嫌疑的李某和對現場提取的痕跡物證作進一步的分析和處理。就在偵查人員全身心投入查找李某的工作時,2006年3月11日上午,在睦洲鎮(zhèn)五孔水閘發(fā)現一具無名男尸,經法醫(yī)檢驗為自殺。經李某仔妻子周某的辨認,反映出李某的身材及失蹤時的衣著與該尸體一致,后經DNA檢測,確認死者就是李某本人。本案中的重大嫌疑人死亡,使案件一時陷入了僵局,如果案犯就是李某,如何收集證據成了該案的重中之重,任務落在了技術人員的肩上,技術人員必須要讓證據說話,用鐵一般的證據來證明李某到底是不是本案的兇手。
技術人員加緊對現場勘查中提取的血跡和其他物證作了進一步的分析和處理,2006年3月15日,現場血跡的DNA檢測結果傳來了好消息,在現場血跡中除了死者李某鈿的外,遺留在二樓到三樓的樓梯上的連續(xù)滴濺血跡和301室大門左側外墻上的擦拭血痕以及木門和防盜門的門鎖內側的擦拭狀血痕為另一男性所留,此人極有可能就是李某。這個消息讓技術人員興奮不已,立即提取李某的DNA檢材送上級部門進行比對,很快結果就出來了,現場二樓到三樓的樓梯上的連續(xù)滴濺血跡和301室大門左側外墻上的擦拭血痕以及木門和防盜門的門鎖內側的擦拭狀血痕均為李某所留。這個關鍵的證據給偵技人員吃了一顆定心丸,結合其他調查情況和現場勘查反映的情況,充分證明李某就是殺死李某佃的兇手,至此案件終于告破了。
該案在案件發(fā)生后現場受到人為破壞和犯罪嫌疑人自殺身亡的情形下,憑技術人員現場勘查的全面和細致和對眾多痕跡物證的分析處理,排除無關信息的干擾,收集到了關鍵證據,讓證據說話揭露了案件的真相,這給了我們很多啟示:
(一)無論是原始現場還是變動現場,現場勘驗都要注意與現場的調查訪問相結合,這樣才有利于現場勘驗中對發(fā)現和提取的痕跡物證的分析和利用。此案在發(fā)案后,現場曾遭到較嚴重的破壞,李某老婆周某陳述其于3月4日7時許,到死者家發(fā)現死者死后,不是立即報案,也沒通知死者侄孫李某茂,而是拿毛巾擦拭死者臉部和死者房間門口通道的血跡,并將毛巾從廚房的窗戶丟棄到樓下,周某的這一陳述是真是假,技術人員在廚房窗戶玻璃上提取到周某的掌印使她的陳述得到了印證。這個細節(jié)說明現場北面空地上發(fā)現的兩條帶血毛巾與案犯在現場的活動無關,這兩條毛巾的利用價值比較小,這就使技術人員少做了很多不必要的工作。
(二)在命案現場中對血跡分布的分析有助于還原案犯在現場中的活動過程,本案中技術人員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到位,而這種分析在推斷案犯的活動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命案現場中遺留的血跡大多比較分散,形態(tài)、方向、大小和多少以及遺留的位置各不相同,這些不同能夠反映出案發(fā)當時案犯和被害人的相對位置關系和活動過程。在此案中,技術人員除了注意到尸體周圍的血跡分布以外,還特別注意到了現場二樓到三樓的樓梯上的連續(xù)滴濺血跡和301室大門左側外墻上的擦拭血痕以及木門和防盜門的門鎖內側的擦拭狀血痕。從遺留的位置看,這些血跡應該是案犯離開時所留;從血量的多少看,案犯本身極有可能有傷,否則現場二樓到三樓的樓梯上的連續(xù)滴濺血跡難以得到合理的解釋。
(三)當同類的痕跡物證數量較多時,一定要注意標明其具體的提取位置,分別提取,避免混淆和相互污染。在本案中,由于現場血跡分散、分布廣泛,技術人員在現場提取的血跡檢材比較多,但是技術人員能夠將這些檢材的提取位置一一記錄清楚,并分別提取和包裝,避免了混淆和污染,為后來準確的分析和檢測打下了堅實基礎。
當然,該案在現場勘查中也有一些失誤和教訓,使現場分析出現了偏差,使偵查工作在初期走了彎路。
(一)現場保護工作有待改進,尤其是先期到達現場的處警人員的現場保護意識有待提高。該案在發(fā)案后,現場已經遭到了死者親屬比較嚴重的破壞,而先期處警人員在到達現場時,不是立即封鎖現場,而是帶著死者親屬和報案人在現場的飯廳內了解案情,詢問口供,使現場再次遭到破壞。這些人為的破壞給后來的勘驗工作增加了負擔,花了大量的時間甄別無關人員的足跡,由于地面足跡太雜亂,最終技術人員未能從眾多的足跡中分辨出嫌疑人的足跡。
(二)在睦洲五孔水閘發(fā)現無名男尸時,由于參加勘驗的技術人員未參加李某佃被殺案的現場勘查工作,而熟悉案情的派出所民警在無名男尸俯臥水中、高度腐敗的情形下,主觀地從衣著和身材上斷定此人不是李某,將其當作一般無名男尸處理。后來,法醫(yī)在翻閱李某佃被殺案的案卷材料時發(fā)現失蹤的重大嫌疑人李某的身材和失蹤時的衣著與睦洲五孔水閘發(fā)現的無名男尸極其相似。于是技術人員找來李某妻子周某對尸體進行辨認,得到證實后,提取其DNA進行檢測,最終確認該尸體就是失蹤的李某。這個教訓說明,我們在現場勘查中絕對要避免主觀的判斷,我們所作出的每一個判斷一定要有充足的依據,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尋找證據來證明對案件所作出的判斷。
[參考文獻]
[1]薄世杰.系列殺人案件及其偵破[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2(06).
[2]吳宗憲.國外系列殺人案件研究概述[J].江西公安??茖W校學報,2001(03).
中圖分類號:D9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4-0163-02
作者簡介:陳慧(1981-),女,廣東韶關人,廣東省江門市公安局新會分局刑偵大隊,痕跡檢驗助理工程師;阮朝藝(1974-),男,廣東江門人,廣東省江門市公安局新會分局刑偵大隊,痕跡檢驗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