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晴
[摘 要]課堂教學要觀照兒童的生活,盡可能多地和他們的生活對接起來。學生的體驗被激活,學生對語言的感受才會更敏銳,更真實,更鮮活。教師不要過多地干預學生,應尊重學生的情感、生命體驗,喚醒、引導他們回歸活潑清新的生命,在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給他們創(chuàng)設展示、表達的機會,或在課外給他們一些預告與指點,讓他們在課堂這個展臺上做真正的主人。
[關鍵詞]兒童的生活 完整的體驗 主動地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1-076
四月初,在“陶研會送教研討交流活動”中,我執(zhí)教了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草原的早晨》一課。教研室孫主任的指導以及聽課專家、老師們的點評促進了我對課堂教學的再思考。
一、觀照兒童的生活,讓感受更鮮活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散文。這一單元的主題詞是“春天”。在春天的早晨,遼闊的草原上,鞭聲乍然響起,歡樂的羊群涌出圈門,勤勞的牧民手執(zhí)長鞭縱馬奔騰。綠草藍天間,透著喧鬧與生機。
對學生來說,這草原是陌生的,可春天的味道是可親可感的。我提前給他們布置了“找春天”的實踐活動。于是課堂上,在讀到“新綠”一詞時,張雨樊和朱涵宇找春天的照片讓其他學生的眼睛亮了起來。文中說:“鋪滿新綠的草原醒來了?!睂W生說出:“鋪滿新綠的田野醒來了。”“綴滿新綠的柳枝醒來了。”“嫩黃嫩黃的油菜花笑了。”“粉紅粉紅的桃花笑了。”從這可觸摸的春的句子中,學生似乎聞到了鋪滿新綠的草原的味道,再讀這句話的時候聲線都揚了起來,他們感受到了草原的美麗可愛。這歡喜的表達已不用我告訴他們這里用了擬人的手法。而一直以來,我總覺得在這種寫景狀物的文章里,讓學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稍不留神,就是小和尚念經(jīng)的調調,畫面中的美感、情趣全無?,F(xiàn)在回想,那是因為我只顧著教而沒有引導學生真正融入的自己體驗的緣故。由此我也明白,備課時想方設法地將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文本對接起來是多么有意義。
孫主任把“結合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定為本次閱讀研討的重點,是為了讓我們多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生活。正如于永正老師說的:“課堂教學要順應兒童的生活方式,盡可能多地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有某些相似?!比绻麅H僅從教者的角度去設計課堂的活動流程,而沒有關注兒童的生活與心性,那種隨之產生的距離感會丟失許多輕松愉悅。當學生的體驗被激活,他們對語言的感受會更敏銳,更真實,更鮮活。
二、凸顯教學的主脈,讓體驗更完整
公開課前,孫主任給我提了許多中肯的建議,提醒我課堂無需面面俱到,要刪繁就簡,組織有效多樣的學習活動,凸顯教學的主脈。就像楊九俊先生提出的“洗課”:洗去過高的目標,基于標準;洗去過雜的內容,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洗去過偏的走向,凸顯教學主脈;洗去過花的形式,尋求匹配的教學策略;洗去過虛的議論,回歸指向發(fā)展的評價。
這一課,我力圖領著學生在形象化的語言中品讀感受大草原的美麗與歡樂,拎出了文中擬人化的詞句以及打比方的句子。孫主任聽后問我:在讀這些語句的時候想要達到什么樣的程度?我不假思索地說,比如讀了“遠處,一群群羊兒像朵朵白云在飄動……”一句要向學生追問:像嗎?有多像?從而引導他們想象天地相連,羊兒品嘗著美食的場景。孫主任說:“問是可以的,但很多時候,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孩子無需問得過于清楚,想得過多。你打開畫面,他們看了自然覺得像,讓他們美美地讀出來,不失為有效的學習活動?!?/p>
確實如此。課堂上過于瑣碎的問題、較多的頭緒干擾了學生的思維與情感體驗的連續(xù)性,消磨了他們真正有效的閱讀時間。而我們的語文作為母語應是可親的,母語學習應是簡單的,不應人為地將其肢解、復雜化。課堂里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應惜言,應集中心思喚醒、引領學生回歸活潑清新的生命。想到這一點,再次閱讀這篇文章時,我回到兒童閱讀的立場去感受,撲面而來的是“歡樂”:羊群的歡樂、牧民的歡樂、草原的歡樂。我把“體驗歡樂”作為提綱挈領的中心線索重新設計學習活動,以體驗者的角度讓學生隨文而動——呈現(xiàn)牧民策馬奔騰的圖片,想象這就是自己,自己正揮動鞭兒,跨上駿馬,趕著羊群,在“天蒼蒼,野茫茫”的遼闊草原上放聲歌唱……學生把自己當成了草原小牧民,融入了語境,讀出了自己的心情,也讀出了大草原的美麗與生機。接著,我讓他們做做小導游,分享草原的歡樂,在情感的釋放中積累語言。凸顯教學的主脈,讓閱讀成為兒童生命體驗的過程,這是我今后努力付諸實踐的方向。
三、對照目標,讓訓練更有效
課后對照學習目標再回想學生在課堂中的狀態(tài),讓組長反饋讀書背書的情況,全班七組四十一名學生當中,還有三四個學生朗讀不到位,有錯字、添字、漏字的現(xiàn)象,更不用說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了。他們的漢字書寫也存在諸多問題,不夠規(guī)范。
當然,后進生作為個體而言,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確實存在問題。但從整個課堂來說,這種對后進生有針對性的分層訓練還不夠扎實有效。比如在第一環(huán)節(jié)的生字詞復習鞏固中,就應該更多地激發(fā)這幾個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主動參與進來,大膽地猜、聽、讀、說……而不是被動地回答。在最后的背誦環(huán)節(jié),留給學生三分鐘顯然還不夠。戴爾的“學習金字塔”告訴我們,學生需要更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感官,通過體驗式學習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教師要相信他們,給他們更多展示、表達的機會,在課前給他們讀書預告與指點,讓他們在課堂也做做“小先生”,多一些出彩的機會,這樣自信與主動性會更多一些。這也是今后的課堂應落實的。
翻看學生的《習字冊》,第一感覺是今天這字跡比以往到位。為什么?我想,首先是時間充裕,以往10分鐘做的事情,這節(jié)課預留了15分鐘。學生觀察字形的時間有了,心兒靜了,字就能好一半。其次,以往指導時生怕學生觀察有疏漏,講得較為細致,而今天讓學生自己捕捉字形特點,抓關鍵部件,他們思維積極,觀察敏銳,書寫也更加認真。第三,反饋較為及時。學生在書寫過程中,教師巡視,將寫得好的字圈出來,將有典型問題的字板書在黑板上,在對照中加深了記憶,再練的時候就比較到位。當然如果展示臺能用,將寫得好的學生的字展覽給全班看,效果應該更好些。
陶先生倡導“教學做合一”,告訴我們以學定教是前提。研究學生,關照他們的生活,在恰當?shù)钠瘘c選擇最優(yōu)的方法,尊重其情感、生命體驗,洗去課堂中無關的內容,一切指向學生的學習,讓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fā)展”,將是每天每堂課我們努力的目標。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