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欲曉 龐青民 王承惠
(1.河南邵氏針灸流派傳承工作室鄭州市中心醫(yī)院工作站,450007 2.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
·穴位貼敷·
“三穴五點法”伏九貼敷治療哮喘的臨床研究
趙欲曉1龐青民2王承惠2
(1.河南邵氏針灸流派傳承工作室鄭州市中心醫(yī)院工作站,450007 2.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
哮喘是一種常見的反復發(fā)作的頑固性疾病,其病機為宿痰內伏于肺,復因外感、飲食、勞倦、情志等因素使痰氣搏結,壅阻氣道,肺失宣降,引起宿痰而發(fā)作。癥見咳嗽咯痰、胸悶氣喘、痰鳴如吼,甚者心悸發(fā)紺,危及生命。邵經明教授從醫(yī)八十余載,在長期臨床工作中總結的“三穴五針法”是治療哮喘的有效方法。筆者改用邵氏“三穴五針法”為“三穴五點法”進行伏九貼敷治療哮喘的臨床觀察,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本研究120例病例來自2008年7月—2013年8月鄭州市中心醫(yī)院的門診患者,均采用“三穴五點法”進行伏九貼敷療法?;颊邅碓矗?00人來自鄭州地區(qū),20人來自河南省內其他地區(qū)。其中男性52例,女性68例,年齡最小12歲,最大80歲,平均65歲;病程最短2年,最長30年,平均15年。冬季好發(fā)病者95人,夏季好發(fā)病者15人,一年四季均發(fā)病者10人。
治療方法
藥物組成:白芥子500 g,甘遂300 g,麻黃100 g,延胡索500 g,細辛300 g,半夏100 g,冰片10 g。穴位選擇:主穴:大椎、風門、肺俞。配穴:痰多、哮鳴音重者配天突穴;喘重者配定喘穴。以上各藥按藥量研粉后,裝入密封袋內備用。使用時用新鮮姜汁調成膏狀貼敷穴位處,常規(guī)消毒,取約1 g的藥膏,用6 cm×6 cm的專用敷貼固定于上述穴位上,每伏或每九各貼藥1次。成人每次貼敷4~6 h,兒童應根據年齡酌減,貼藥后,貼敷的穴位處皮膚有熱感或灼痛感,若皮膚出現(xiàn)水泡,應注意保護好創(chuàng)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3年為1個療程。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臨床治愈:喘息癥狀及肺部哮鳴音消失。顯效:喘息癥狀及肺部哮鳴音明顯好轉。有效:喘息癥狀及肺部哮鳴音有好轉。無效:喘息癥狀及肺部哮鳴音無好轉或加重。
結果:經伏九貼敷治療1個療程后,對120例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臨床治愈15例,占12.5%;顯效60例,占50.0%;有效40例,占33.3%;無效5例,占4.2%??傆行蕿?5.8%。
典型病例
患者,女,65歲。初診日期:2010年7月20日。自述:患哮喘二十余年,每年冬季發(fā)作1次,發(fā)作時咳嗽,胸悶,氣喘,呼吸困難,不能平臥,咯痰,尤以晨起為著,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狀,黏稠不易咳出,每次發(fā)作需用舒利迭等藥物才能緩解。經朋友介紹,特來我科診治。胸部X線示:兩肺紋理增粗、紊亂,呈條索狀及斑點狀陰影。經“伏九貼敷法”的“三伏貼”治療后,當年冬季氣喘及悶氣癥狀明顯緩解,又連續(xù)兩年貼敷治療后,上述癥狀消失。2013年冬季隨訪一切良好,已獲痊愈。
體會
國家級名老中醫(yī)邵經明教授自20世紀30年代末始用針灸治療哮喘,歷經五十余載,結合臨床實踐,改進方法,精選用穴,總結了一套針灸防治哮喘病的有效方法,即邵氏“五針法”。筆者在邵氏“五針法”的基礎上,運用邵氏“三穴五點法”,以大椎、風門、肺俞為主穴,臨床上根據癥狀的輕重緩急采用不同的配穴。大椎屬督脈,為手足六陽經交會之處,乃“諸陽之會”,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諸陽經,故大椎具有振奮人體陽氣、強身保健、通陽解表、疏風散寒、宣肺理氣、降逆平喘的作用。風門屬足太陽膀胱經穴,居于陽位,為風寒之邪侵襲人體之門戶,具有疏風解表、調理肺氣、鎮(zhèn)咳平喘、預防感冒之功效。肺俞屬足太陽膀胱經穴,其內應于肺臟,是肺臟經氣輸注于背部之處,具有調理肺氣、止咳平喘、祛風化痰、固衛(wèi)實腠,為治療肺病之主穴。
伏九貼敷屬于中醫(yī)傳統(tǒng)的外治療法,它起源于秦漢,發(fā)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盛行于現(xiàn)代?!叭N”是循“春夏養(yǎng)陽、冬病夏治”,而“三九貼”則遵“秋冬養(yǎng)陰、冬病冬防”。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此時人的陽氣旺盛,腠理開泄,氣血趨于體表,中藥穴位貼敷最易刺激穴位、激發(fā)經氣,使藥物通過皮膚滲透吸收,促使經絡暢通、氣血調和。三九天是全年氣溫最低的時候,此時人體陽氣斂藏、氣血不暢、皮膚干燥、毛孔閉塞,以辛溫藥物貼敷在特定穴位,益肺理氣,從而宣肺豁痰、健脾溫腎、驅散寒邪,兩者配合使用,從而使機體陰平陽秘。“三九貼”是對“三伏貼”的有效延續(xù)和重要補充,與“三伏貼”配合,能更好地發(fā)揮藥物的作用,起到增強體質、祛病強身的功效。
雖然伏九貼敷有很多好處,但有些患者卻不適宜。如對貼敷藥物極度敏感、特殊體質及接觸性皮炎等皮膚病患者;貼敷穴位局部皮膚有破損者及妊娠期婦女等。藥物與皮膚接觸后,有些人貼敷處的局部皮膚會出現(xiàn)微紅或有色素沉著、輕度瘙癢等問題,這些均是正常反應。在貼敷期間,患者應隨時注意觀察貼敷中的感覺,如果貼敷后皮膚出現(xiàn)刺癢難耐、灼熱、疼痛感覺時,應立即取下藥膏,并禁止抓撓,更不宜擅自涂抹藥物,一般可自愈。若皮膚出現(xiàn)紅腫瘙癢、水泡等嚴重反應,需及時到醫(yī)院就診,若局部紅腫瘙癢可涂抹無極膏,若局部起水泡可用無菌針灸針沿著水泡邊緣穿刺,再用棉簽將水泡中的液體擠出并涂抹碘伏后保持干燥即可。同時,在貼敷治療期間不能吸煙喝酒,不吃生冷及辛辣、海鮮、羊肉等發(fā)物。在氣候變冷的季節(jié),要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伏九貼敷在每年夏季的“三伏天”和冬季的“三九天”實施治療,每3年為1個療程,每次貼4~6 h,以周圍皮膚發(fā)紅為度。經過筆者多年的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年齡越小,病程越短,堅持療程越久,療效越明顯,治療療程與療效成正比。許多患者經伏九貼敷療法治療后,哮喘的發(fā)作癥狀明顯緩解,發(fā)作間隔時間延長,從而減少了哮喘的發(fā)作機會。
(收稿日期201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