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 熱療法
【摘要】文章主要介紹冷、熱療法的相關知識。
【關鍵詞】冷療法;熱療法;
冷、熱療法是采用低于或高于人體溫度的物質,作用于身體局部或全身而達到消炎、止血、止痛、退熱或保暖等目的。冷、熱療法受諸多因素影響,如采用的方式、部位、時間、面積、環(huán)境溫度及個體差異等。
1.1冷療法應用禁忌證 ①大面積組織受損、局部血液循環(huán)不良、感染性休克、微循環(huán)明顯障礙、皮膚顏色青紫時不宜使用冷療法。②慢性炎癥、深部有化膿病灶。③對冷過敏者,禁用冷療法。④冷療的禁忌部位。a.枕后、耳廓、陰囊部、心前區(qū)、腹部及足底;b.水腫部位禁用冷療;c.昏迷、感覺異常、年老體弱者慎用。
1.2局部冷療法
1.2.1冰袋、冰囊 多用于降溫。①物品準備:冰袋(或冰囊)、布套、帆布套、木槌、臉盆等。②操作方法:將冰塊裝入帆布袋內,敲碎成小塊,放入盆中,用水沖去棱角后,裝入袋中,1/2~2/3滿,排氣,夾緊袋口,擦干。倒提,檢查無漏水后,放入布套內,置于所需部位。③注意事項:高熱降溫置冰袋于病人的前額、頭頂或體表大血管處(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扁桃體摘除術后病人,冰囊置于病人頸前頜下。
1.2.2冰帽(冰槽) 用于頭部降溫,預防腦水腫。①物品準備:冰帽(冰槽)、布套、帆布套、木槌、臉盆、棉球、海綿墊數塊、凡士林紗布、盛水桶等。②操作方法:將病人頭部置予冰帽(冰槽)內,后頸部、雙耳廓墊海綿;兩耳用棉花塞住,以防止水流入耳內;兩眼用凡士林紗布覆蓋,以保護角膜;將冰塊敲碎,用水沖去棱角,裝在冰槽內,排水管放入盛水桶。③注意事項:在冰帽冷療過程中,密切觀察病認的病情和體溫變化,一般體溫≥30℃,以防心室纖顫等并發(fā)癥發(fā)生。
1.2.3冷濕敷 多用于降溫、止血及早期扭傷、挫傷消腫。①物品準備 盆內盛冰水(18~25℃)、敷布2塊、長鉗2把、橡膠單、治療巾、紗布等。②操作方法 將敷布浸于冰水中,用長鉗夾起擰至半干,抖開敷于患處;更換敷布1次/3~5 min,持續(xù)15~20 min。③注意事項 高熱病人敷于前額;開放性傷口冷敷應按無菌技術處理傷口。
1.3全身冷療法 常采用乙醇或溫水進行全身擦浴,多用于高熱病人降溫。但對于體弱、高熱惡寒、對冷敏感以及風濕病人不宜采用。
1.3.1乙醇擦浴 乙醇擦浴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降溫法。①物品準備:治療碗內盛25%~35%乙醇100~200 mL,溫度約30℃。小毛巾兩條,大毛巾、冰袋及套、熱水袋及套、屏風、便器、衣褲1套等。②攜用物至病人床旁,室溫調至21~24℃,解釋目的,取得合作。③擦浴前先置冰袋于頭部,置熱水袋于足底。將大毛巾墊于擦拭部位下,小毛巾浸入乙醇中,擰至半干,纏在手上成手套式,以離心方向邊擦邊按摩。④擦拭順序:脫上衣,先擦拭兩上肢,從頸外部,上臂外側,至手背,更換小毛巾;再從側胸,腋窩,上臂內側,至手掌,更換小毛巾;擦拭背腰部,穿上衣;脫褲子,擦拭雙下肢從髂骨沿大腿外側至足背,更換小毛巾;再從腹股溝沿大腿內側至內踝,更換小毛巾;自臀向下沿大腿后側經腘窩至足跟。⑤擦畢,穿好衣褲,移去熱水袋,蓋好被子,整理床單及物品。⑥半小時后測體溫,并記錄在體溫單上。如體溫降至<39℃,移去頭部冰袋。⑦注意事項:擦浴過程中,嚴密觀察病人情況,如發(fā)現寒顫、面色蒼白、脈搏或呼吸異常時,立即停止操作,及時處理;擦拭全過程≤20 min;腋下、掌心、腹股溝、腘窩等部位,擦拭用力稍大,時間稍長,至皮膚發(fā)紅為止;胸前區(qū)、腹部、后頸、足底等部位,禁止擦拭。
1.3.2溫水擦浴 常用于高熱病人降溫。用溫水代替乙醇,其他同乙醇擦浴法。
2.1熱療法應用禁忌證 尚未明確診斷的急性腹部疾患;面部危險三角區(qū)感染;各種臟器的內出血;軟組織挫傷或扭傷初期(<48 h)等。
2.2干熱法
2.2.1熱水袋 主要作用為保暖、解痙、鎮(zhèn)痛。①物品準備:熱水袋及套,水罐內盛熱水、干毛巾及水溫計等。②測量水溫,調至50~70℃,對昏迷、局部知覺麻痹、麻醉未清醒、小兒以及老年等病人,水溫應調至50℃。③灌水至1/2~2/3滿;排盡袋內空氣,擰緊塞子,擦干,然后倒提熱水袋并輕擠一下,檢查是否漏水,最后裝入套中,把帶子系牢,放于所需部位。④注意事項:使用熱水袋過程要嚴格巡視,觀察病人皮膚顏色,如出現皮膚潮紅、疼痛,停止使用,并在局部涂上凡士林;如需要保持一定的溫度,應根據情況及時更換熱水;整個治療時間≤30 min。
2.2.2烤燈 作用是消炎、鎮(zhèn)痛、解痙、促進創(chuàng)面干燥結痂、保護肉芽組織生長等。①物品準備:鵝頸燈或紅外線燈。②暴露治療部位。移動燈頭至治療部位斜上方或側方,接通電源,打開開關。③調節(jié)燈的距離、溫度,以病人有溫熱感為宜,一般燈距為30~50 cm。④照射20~30 min/次,照射完畢,囑病人休息15 min后再離開治療室。⑤注意事項: 照射過程中,觀察病人有無過熱、心慌、頭暈等感覺及皮膚反應,如皮膚出現桃紅色、均勻紅斑為合適劑量;若出現紫紅,應立即停止,并涂凡士林,保護皮膚,防止燙傷;照射面、頸及前胸部,應注意保護病人的眼睛,可戴有色眼鏡或用紗布遮蓋;根據治療部位選用不同燈頭,如手、足部可用250 W的烤燈為宜,胸、腹、腰、背部可用500~1 000 W的烤燈為宜。
2.3濕熱法
2.3.1熱濕敷 主要作用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腫、消炎及減輕疼痛。①物品準備:盆內盛熱水1/2滿(45~50℃)、敷布2塊、長鉗2把、橡膠單、治療巾、紗布、棉簽、水溫計等。必要時備暖水瓶、熱水袋、屏風。②暴露熱敷部位,并涂凡士林,其上蓋一層紗布,其下鋪橡膠單和治療巾。③將敷布浸于熱水中,用長鉗夾起擰至半干,抖開敷于患處;更換敷布1次/3~5 min,持續(xù)15~20 min。④注意事項:熱敷過程中,嚴密觀察病人皮膚顏色、全身情況,以防燙傷;若熱敷部位有傷口,應按無菌技術處理傷口;面部熱敷者,熱敷后30 min方可外出,以防感冒。
2.3.2熱水坐浴 常用于會陰部、肛門疾病及手術后的消炎、消腫和止痛。①物品準備 坐浴椅上置無菌坐浴盆,盆內盛溫開水或l∶5 000高錳酸鉀溶液1/2滿(38~41℃)、水溫計、無菌紗布、毛巾等。必要時備換藥用物。另備一壺(70℃)熱水備加溫用。②攜物品至坐浴的地方(浴室或廁所),囑病人排空大小便,洗手。③將溫開水倒入盆內至1/2滿,調節(jié)水溫。④協助病人褲脫至膝蓋部,露出臀部,坐于浴盆內,坐姿舒適。⑤坐浴時間為10~20 min,坐浴完畢,用紗布擦干臀部。協助病人穿褲,清理用物。⑥注意事項 在坐浴過程中,觀察病人的面色、脈搏及呼吸等變化,若出現異常,立即停止坐浴,并報告醫(yī)生,給予處理;冬季坐浴,注意室溫和保暖;經期、妊娠后期、陰道出血、盆腔急性炎癥等病人不宜坐浴。
2.4溫水浸泡 主要作用是消炎、鎮(zhèn)痛、清潔、消毒創(chuàng)口等,用于手、足、前臂及小腿部的感染。①物品準備:浸泡盆(根據浸泡部位選擇)內盛43~46℃熱水或藥液1/2滿及紗布數塊。②攜用物至病人床旁,解釋目的,取得合作。③將浸泡肢體慢慢放入盆中,調節(jié)水溫至病人能耐受。浸泡30 min后,擦干肢體,有傷口者按無菌技術操作換藥。④注意事項:浸泡過程中,嚴密觀察病人局部皮膚變化,如發(fā)紅、疼痛等。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185(2016)05-0071-02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5.038
收稿日期:(2016-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