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學平,孔令超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
針苑百花
淺談“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的針刺手法
于學平1,孔令超2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始載于《靈樞》的“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的操作手法,對后世針刺操作尤其是左手(押手)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根據古代中醫(yī)文獻中的相關記載,從針刺過程、針刺補瀉及男內女外之法3個方面加以分析,認為“押手”具有固定穴位、把握針刺時機、減輕疼痛、激發(fā)經氣、補虛瀉實、控制針感等重要作用,值得進一步研究。
押手;刺手;針刺操作
《靈樞·小針解》中“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本意是進針時右手 (刺手)持針,其任務是進針;左手(押手)夾持針身,以防止其傾斜和彎曲,但實際強調的是進針時左右兩手擔任的不同角色及其重要性,即“押手”用于輔助,“刺手”實現進針。現代針灸臨床中很少有人注重左右手配合進行針刺的意義,但縱觀古代文獻卻有很多相關的論述,尤其是“押手”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從針刺過程、針刺補瀉及男內女外之法3個方面來探討古代文獻中有關“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的針刺手法,以此指導現代針灸臨床,提高針灸療效。
《難經·七十八難》中言:“知為針者,信其左; 不知為針者, 信其右”[1],即善用針法者信賴重用其押穴的左手;不善用針者只偏信運用其持針的右手,強調針刺時左手的作用比右手更重要,顯然左手并非只起到輔助進針的作用,“左持而御之”必然有其更深刻的涵義。
《難經· 七十八難》中言:“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厭按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1]??梢姽艜r針刺方法是右手持針,左手則在針刺部位進行彈、努、爪等催氣操作,并且要注意脈動的變化,尋求進針時機?!夺樉拇蟪伞分小坝冕樦?,候氣為先,須用左指,閉其穴門,心無內慕,如待貴人,伏如橫弩,起若發(fā)機”[2],其意也是針刺時要以候氣為首要,而候氣須用左手配合,按閉穴位,不想其他事情,就好像接待賓客一樣,等待進針的好時機,認為左右手配合與“守神”是把握針灸時機的重要條件。
《標幽賦》中“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2],指進針時應用左手拇指指甲在穴位上切按,以散氣血;右手輕輕地將針慢慢的刺入皮膚,從而減輕針刺時的痛覺,強調了左右手配合在針灸過程中有揣定穴位、激發(fā)經氣、減輕疼痛的作用。《針灸問對》中“蓋謂入者,以左手按穴,待氣已至乃下針;針入候其氣盡乃出針也”[1],即左手可以起到體察邪氣所在之處而下針、看見邪氣消逝而出針的作用,強調的是押手按壓所定穴位局部,通過押手的感悟,判斷邪氣有無,并細心體會穴位的深層結構,了解肌肉的厚薄,筋之軟硬,脈之粗細,氣血之盛衰,從而把握進針與出針時機,以便獲得更好的療效。
因此,“針刺過程中左右手配合”既可以做到取穴準確,把握好進針與出針時機;又可以減輕疼痛,消除病人的恐懼感,促使得氣,使氣至病所,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素問·離合真邪論》中“不足者補之奈何,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努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即不足者怎樣用補法,首先要用手撫摸穴位,然后以指按壓穴位使其經氣宣散,再用手指按揉穴位周圍的肌膚,使經氣舒緩,再用手指彈其穴位,令絡脈怒張,用左手指甲掐正穴位,右手進針,下針后,候其氣通然后施以補瀉之法而取其疾,出針之時要迅速按閉針孔,不使真氣外泄,進針的時候,是在病人呼氣將盡時進針,并久留針,候其氣至,以得氣為原則[3]。此段文字闡述了針對正氣不足之人,針刺過程中可以通過押手的揣定穴位、激發(fā)經氣以及出針按閉針孔、留守經氣的方法,達到“補法”的療效。針對出針時“押手”的補瀉操作,《素問·刺志論》中也有相似的記載:“入實者,左手開針孔也,入虛者,左手閉針孔也”,即針刺治實證,出針時,左手要開其針孔,以瀉其邪氣。針刺虛證,出針時,左手急按其穴,緊閉針孔,則正氣不得外泄[3]。同時《素問·針解》篇也對針刺出針時左右手配合的補瀉操作做了進一步描述:“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即徐而疾則正氣充實,就是指徐徐將針起出,出針后疾速按閉針孔,則使正氣充實而不得外泄。疾而徐則邪氣衰退,就是指迅速將針起出,出針后可不閉針孔,或只緩緩揉按針孔,以使邪氣得以外泄[3]。
可見,左手(押手)在針刺補瀉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進針時通過左手的捫、切、推、彈、抓,以激發(fā)補益經氣,完成“補”作用;出針時左手通過是否按壓針孔及按壓速度,并配合右手出針的速度,達到補虛瀉實的目的。今天常用的“開合補瀉”手法即由此而來。
《針灸大成》中言:“更不至者,用男內女外之法,男即輕手按穴,謹守勿內,女則重手按穴,堅拒勿出,所以然者,持針居內是陰部,持針居外是陽部,深淺不同,左手按穴,是要分明”。即針灸不得氣時用男內女外的方法,對待男性患者,應輕輕用左手按壓穴位,勿重力,此謂“謹守勿內”,右手針刺較深,直至陰部,此謂“居內”,意在從榮置氣,勿傷其衛(wèi),“從陰引陽”;對待女性患者,左手則要用力按壓穴位,切勿放松,此謂“堅拒勿出”,右手針刺較淺,位在陽部,此謂“居外”,意在從衛(wèi)取氣,勿傷其榮,“從陽引陰”[2]。此段文獻從性別因素方面,告誡施術者:刺手進針深者,押手按穴宜輕;刺手進針淺者,押手按穴宜重,即所謂“淺深不同,左手按穴,是要分明”。
實際臨床中除男內女外性別因素外,年齡大小、體質強弱、體態(tài)胖瘦、病變部位、病情輕重以及發(fā)病季節(jié)等,均為針刺深淺需要考慮的因素,“男內女外之法”同樣也適用于這些情況??梢?,“男內女外之法”強調的是進針時應左右手配合,左手(押手)應依據右手(刺手)欲進針深度而把握按壓穴位的強度,以此達到氣至病所的目的。由此對療效的影響不容小覷,值得在臨床中進一步研究探索。
縱觀古籍記載,各家博采,“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雖言左右手,實則更強調左手(押手)的重要性,左手(押手)在針灸治療的整個過程中有揣定穴位,把握針刺時機,減輕疼痛,激發(fā)經氣,補虛瀉實,配合右手(刺手)控制針感等重要作用?!坝抑魍浦?,左持而御之”這一精髓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驗證,并運用于臨床,以提高臨床療效。
[1] 吳富東.針灸醫(yī)籍選讀[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140-179
[2] 楊繼洲.針灸大成[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7:59-160
[3] 山東中醫(yī)學院,河北醫(yī)學院.黃帝內經素問校釋[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98-542
于學平(1962-),女,教授,主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針灸治療神經系統(tǒng)疾病。
R245-0
A
1005-0779(2016)10-0078-02
2016-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