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熔
( 陜西省銅川市人民醫(yī)院,727000)
?
·注射療法·
民間雞血療法輔助治療急性白血病1例
董 熔
( 陜西省銅川市人民醫(yī)院,727000)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的發(fā)病機制是因特異性染色體移位導致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干擾了全反式維甲酸作用的信號傳導,使全反式維甲酸(ATRA)活性受抑制,發(fā)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致死率較高[1]。1986年,ATRA被用于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使得APL的完全緩解(CR)率達到80%~90%。盡管如此,由于病人會對ATRA和化療藥物發(fā)生耐藥,ATRA誘導緩解并加用ATRA-化療鞏固維持后仍有30%~40%的病人在CR后5年內復發(fā)[2]。我國學者研究發(fā)現,亞砷(ATO)的主要成分As2,可用于治療復發(fā)和難治性的APL病人,其CR率達52.3%。ATO與ATRA可以通過不同途徑作用于PML-RARa融合蛋白,二者聯合具有協同效應,且無交叉耐藥性。因我基層醫(yī)院無該藥藥源,該例患者又是APL復發(fā)患者,筆者反復翻閱20世紀60年代民間雞血療法對晚期惡性腫瘤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并試圖以此輔助治療,獲得較好效果。在獲得患者及家屬同意后,采用ATRA聯合DA方案誘導部分緩解,并采用雞血療法加ATRA治療和維持治療,獲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16歲,中學生。1994年在某三甲醫(yī)院確診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以全反式維甲酸為主治療骨髓誘導分化獲CR。2年后復發(fā),于1996年6月12日來我院擬以維持對癥治療,經骨髓穿刺診斷為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復發(fā)。
用柔紅霉素、阿糖胞苷(DA)聯合化療方案,同時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細胞分化。其中柔紅霉素每天20 mg。阿糖胞苷第一、二療程每天用較小劑量50 mg,以防止出現DIC,第三、四療程每天100 mg,5 d為1個療程,間歇期5 d。全反式維甲酸每天30 mg,分3次口服。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部分緩解(PR)[3],之后加雞血治療。
選擇農村健康公雞,為避免異常反應,第一、第二天用雞血0.2 mL肌注,第三、四天用0.5 mL,第五、第七天用1.0 mL。至1 mL以上劑量仍為避免異常反應改2 d肌注1次。第九、第十一天1.5 mL,第十三天2.0 mL,第十五天2.5 mL,至2 mL以上劑量時二、三日肌注一次。在劑量達2.5 mL時患者注射局部硬結和明顯的疼痛感,為防止其他更嚴重的反應而未繼續(xù)增加劑量。輔助民間雞血治療和DA化療方案至第三個療程后,骨髓達CR。隨后又鞏固1個療程,共化療4個療程。在隨后的2個化療療程過程中,因骨髓和外周血象繼續(xù)好轉,所以雞血治療未予中斷和減量。在第三、四療程中,外周白細胞曾一度達1.2萬~1.6萬,分析可能由于維甲酸誘導分化的結果。在全部住院治療過程中,未發(fā)現嚴重的治療反應。
出院后繼續(xù)當地雞血和全反式維甲酸治療,維甲酸減量至每日20 mg。雞血劑量仍為2.5 mL,2~3 d肌注1次。并定期醫(yī)院復查。由于患者難以承受化療副作用和家庭經濟狀況而拒絕維持和鞏固化療。又在雞血治療半年后由于注射局部硬結和注射時的疼痛反應而自動放棄,維甲酸也相繼停止應用。出院后的2次骨髓檢查和多次的外周血檢查一直正常。隨訪18年,患者健康生活,正常工作,并孕一產一,母女健康。
綜合以上分析,該病例具有以下特征:①該患者是一例復發(fā)性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雖然該類型白血病患者的治療再緩解率仍然較高,但二次緩解后的再次復發(fā)率亦較高。在我院缺乏可選擇更好的治療方案的情況下才考慮到并用雞血療法,以試圖降低二次治療后的再復發(fā)。②患者二次治療緩解后未繼續(xù)維持和鞏固化療,僅以小劑量維甲酸和雞血維持治療,骨髓象持續(xù)緩解,健康生存、正常工作達18年。筆者認為,雞血療法有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
雞血療法是有爭議的一種民間療法,是沿于20世紀60年代蘇聯組織療法的一種變異治療方法。在相關資料中它對惡性腫瘤有一定的輔助治療效果。對APL患者有無確切的輔助治療效果并成為常規(guī)的輔助治療措施之一,還需更多的病例資料觀察,故僅作個案報道。
[1]張之南.細胞凋亡與血液病[J].中華血液學雜志,1996(5):267.
[2]沈澤霜.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維甲酸治療[J].湖南醫(yī)學,1997(14):285.
[3]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201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