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珊
語文課堂教學是傳授和學習語文知識、培養(yǎng)和掌握語文基本技能、訓練和形成語文思維方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過程。傳統(tǒng)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強調典型性、穩(wěn)定性、規(guī)范性、實用性,但在倡導素質教育和新課改背景下,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成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理論和實踐訴求。在近年來的探索中,“追問”已成為有效課堂的價值追求。何為“追問式”教學?如何用“追問”點燃學生的激情,激活學生的思維?如何把握“追問”時機,實現(xiàn)有效“追問”?對這些問題的“追問”和回答,以及由此形成的“追問思維”,也是對“追問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探索。
追問是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后續(xù)動作”,是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或者問題回答結束后的“下一個”教學步驟和教學策略。追問集中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教學機智、教學水平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追問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可以最及時地啟發(fā)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拓寬思維的廣度,增進思維的深度,鍛造思維的強度。
追問是一種機智,追問更是一門藝術。所以,追問不等于濫問、亂問,除了要與前一問形成一定的關系之外,還需要講求追問的時機和方式。
一、有效追問,幫助學生讀懂文章
追問,是針對某一內容或某一問題,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在一問之后的再次提問,窮追不舍,直到學生能正確理解。但是,現(xiàn)在語文課堂上的“問”和“追問”幾乎可以用“狂轟濫炸”“雜亂無章”來形容,“無緒”反倒成了其最主要的特征。在語文教學追問的環(huán)節(jié)中,首先強調的是預設,要求教師自身對問題的理解和把握要深刻全面,因為只有“手中有糧”,心中才能不慌;其次還要求教師在學生的思維受阻或思維逸出之時能夠及時“出手相救”,給學生雪中送炭,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領和點撥作用,而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否則,極有可能會讓學生的思維“雪上加霜”。這同樣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參與對話的整個過程。
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學習了莫言的《金鯉》,這篇文章通過寫爺孫倆打到了一條大金鯉魚,爺爺給孫子講故事,最后孫子將魚放生的故事,反映了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意義。這一主題對于初中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再進行試卷分析時,我用追問的方法,幫助大家理解文意?!氨疚闹魅斯钦l?——爺爺和孫子。他們去干啥?——捕魚。只是捕魚嗎——講故事。故事內容?——小姑娘為了救人,被淹死了。犧牲以后呢——變成了金翅魚。故事講完了嗎?——完了。孫子聽完后呢?——把魚放了。他們?yōu)楹我鹏~——小姑娘變的。此魚是彼魚?——不是。是他們對小女孩的敬佩和贊賞。為什么會有這種感情?——她為了救人而犧牲了。對,非常好。她為何救人?——那個女青年受迫害快死了?!鐡Q作別人,她會不會救?片刻猶豫——會,因為她是一個善良的人。太好了,所以她救的不僅僅是人,而是——生命。她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是——善待。孫子在知道這個故事后,放掉的僅僅是魚嗎?——不,也是一條生命。對,這正是本文的主題:善待熱愛生命,就像那個小姑娘一樣讓生命有意義。一次次的追問,不留痕跡,不生搬硬套,有效地幫助學生學會了邏輯推理,挖掘主題的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無論是對癥出擊、雪中送炭還是趁熱打鐵,追問都要講求適時、相機而問,即,把握“良機”;也就是說,只有學生在進行了充分的思考之后,思維處于一種由“起點”邁向“終點”但尚未達到“終點”的中間靠后狀態(tài)時,追問才是最有效的。
二、重點追問,幫助學生學會審題
閱讀學習訓練時,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審題。學生思維總是處于不確定性和無序性狀態(tài),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說的也許正是這種現(xiàn)象。而學生的思維一旦出現(xiàn)了混沌狀態(tài),其實也就出現(xiàn)了一個值得我們去把握的“良機”,一個需要教師適時追問、點撥的時機。這個時候教師不能“袖手旁觀”。如,閱讀練習《我愿為你收藏一粒鹽》中,有這樣一道題:理解評析“這粒鹽原本并沒有融化掉?!边@句話的含義。許多學生無從下手,照搬原句:“我悄悄地為你們收藏起來?!睆倪@一答案中可得知,學生審題出現(xiàn)問題。此時,我進行重點追問:這粒鹽是什么——我的錯誤。融化意思——消失。為何——沒有被遺忘;繼續(xù)追問,為何——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和正確的教育方式。同學們的回答簡單而又到位,這就是對題目中的關鍵字進行重點追問的效應,一切水到渠成。又如,閱讀練習《回家》(龍應臺)中有這樣一道題:怎樣理解“母親想回的是一段時光”?許多同學都對句子的含義進行了理解,理解為:母親想回到過去。這種理解無疑忽略了一個重點詞:時光。此時就需要老師的重點追問。我立即反問:“為什么想回到過去?那是一段怎樣的時光?”“美好,溫馨的?!蔽依^續(xù)追問:“母親為什么想回去?”這次我抓住第二個重點詞“母親”。同學們立刻恍然大悟:因為那里有母親的愛,有我們和母親一起快樂的生活。但母親卻再也回不去了,我感到難過和心痛。母親老了,但,對我們的愛依舊。通過我的重點詞追問法,同學們更深入地了解了文章,并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他們此時讀懂的又豈止僅是這道題呢?其實追問追求的是一種“激活效應”,孔子早就說過要“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而這“憤”這“悱”,就是追問的前提和時機。所以,只有當學生的思維處于由活躍到受阻時、似懂非懂時實施追問,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在臨界點上產(chǎn)生頓悟、發(fā)生質的飛躍;如果學生的思維尚未進入臨界狀態(tài)就去“追”,就不能體現(xiàn)點撥的作用,追問也就不能收到我們預期的、比較明顯的效果。追問會是教師教學機智的直觀表現(xiàn)。追問能“顯智”,在關鍵時刻重點追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深層追問,幫助學生完整答題
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成功,對學生來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得益于教師能及時地抓住師生間對話時出現(xiàn)的問題,對癥出擊,且緊扣不放,窮追到底。因為正是這樣的追問,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緊張和深度開發(fā)的狀態(tài)。這就要求教師要始終全神貫注于學生的言說,敏銳地捕捉學生思維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不足,或作提醒,或作補充。
機智的教師常常會“順勢一擊”,抓住一點,輕巧地將學生的思維引向遼遠。因為有的時候從表象上看,教師所提的問題似乎已經(jīng)得到了較為圓滿的解決,但是學生的思維還有可拓展或開掘的空間,那么,我們就不能讓學生的思維僅止于此,不妨乘勢而上、趁熱打鐵,再追一問,從而拓寬思維的廣度、增進思維的深度。在字詞教學中,就可以采取深層追問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字詞辨析。如,“談笑風生”中的“生”學生經(jīng)常誤寫為“身”,“一拍即合”“一反既往”中的“即”和“既”總是寫反。因此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進行深層追問:“談笑風生”中的“生”為何這樣寫?學生趕緊借助字典,很快解決了這一問題“生,生動有趣;談笑風生,說活生動有趣,和聲音無關”。通過深層追問,學生掌握了字形的學習方法,有效解決了一直困擾他們的字形問題。
追問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突破思維的“瓶頸”,因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一般情況下不太可能是一帆風順、暢通無阻的,總會有暫時停滯、相持不下的時候,特別是教師提出的問題帶有一定的思維難度時,如果教師能夠抓住這個時機追上一問,或許就能突破“僵持”的“瓶頸”。追問的策略,是對學生思維行為作“即時”的點撥和有效的控制,讓追問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平臺,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梢姡白穯枴蹦芗せ顚W生的思維,讓“課堂對話”精彩而深刻,使課堂教學真實而有成效;“追問”是實現(xiàn)課堂“預設與生成”的橋梁,讓學生由感性走向理性,有照亮課堂智慧之窗的魅力。
總之,追問是教師教學智慧的展示,追問是鍛造學生思維的手段,追問更是語文教學的藝術?!霸c”“方式”和“時機”,是語文教學中追問組成的三個關鍵要素,構成了追問的整體策略。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