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闊(吉林省人民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
股骨遠端單髁骨折治療效果的臨床觀察
劉 闊
(吉林省人民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關鍵詞】股骨遠端單髁骨折;治療效果
按AO系統(tǒng)分類方法,股骨遠端骨折可分為A型、B型和C型三類,其中B型單髁骨折又分為B1型股骨外側髁單髁骨折、B2型股骨內側髁單髁骨折和B3型股骨遠端單髁骨折。為使該類患者得到及早康復,筆者以近期吉林省醫(yī)院診治的25例股骨遠端單髁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適當治療方法,探討其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近期吉林省醫(yī)院診治的25例股骨遠端單髁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齡以40歲以下者多見,以高能量和暴力損傷為主,60歲以上者4例,由低能量損傷引起;Letenneur骨折分類,I型15例,Ⅱ型4例,Ⅲ型6例。從合并癥看,4例合并同側脛骨內側平臺骨折和內側半月板損傷,4例合并膝關節(jié)外側副韌帶損傷,2例合并前十字韌帶脛骨止點撕脫骨折;從手術類型看,21例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4例行石膏外固定。
1.2 治療方法:治療的關鍵是關節(jié)面的解剖復位。手術時應按常規(guī)做前內側和后內側兩個切口。先作后內側切口,行內側髁后部骨折復位,用數(shù)枚克氏針臨時固定該部位。再作前內側切口,用螺絲釘固定。根據(jù)骨折塊的大小,經(jīng)前內側切口擰入2枚4.5或6.5 mm松質骨拉力螺釘(或用不等距螺釘和圓錐形螺釘),自前方骨折塊處擰入分離的后方骨塊。盡量置螺釘于髕股關節(jié)內側,擰入時應垂直于骨折部位方向。為減少經(jīng)關節(jié)面置入螺釘損傷關節(jié)軟骨[1],擰入螺釘時應由前向后,如螺釘必須由后向前固定,則盡量由內后向前外斜形固定,避免經(jīng)關節(jié)面置入螺釘[2]。將所有經(jīng)過關節(jié)面的螺釘做埋頭處理,檢查確認螺釘未穿透后側關節(jié)面,將臨時克氏針拔除。為達到充分顯露的目的,需向外側翻轉腓腸肌內側頭的一部分。如存在骨質疏松,則置一墊圈在螺釘頭下,以防其頭部下沉進入骨皮質。通過植骨恢復壓縮性骨折關節(jié)面平整。對合并脛骨髁、半月板和膝關節(jié)韌帶損傷者,均行Ⅰ期手術治療。
1.3 術后處理:術后常規(guī)留置負壓引流48~72 h,Ⅰ類切口術前1 h開始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1次,手術時間較長者術中加用1次,術后3 d左右,體溫正常即停用。用可拆卸式長腿夾板為患肢行外固定;指導患者在術后24 h開始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腫脹消退后即可開始進行輕微的主動鍛煉。術后第2~3天開始拄拐行走,僅允許患肢足部點地部分負重。膝關節(jié)活動范圍要逐漸增加,并視情況進行股四頭肌和腘繩肌功能鍛煉。如骨折愈合滿意,術后8周允許部分負重;術后12~14周逐漸完全負重。至骨折臨床愈合前,傷肢不可完全負重。老年患者術后2周給予股骨管型支具(佩戴8~10周),膝關節(jié)內側間室不負重。
1.4 膝關節(jié)功能評定標準:膝關節(jié)功能分四個等級,評定標準為:①優(yōu)秀指膝關節(jié)完全伸直,屈曲約120°,無成角或疼痛,短縮在1 cm以下;②良好指膝關節(jié)完全伸直,屈曲約90°,無痛或偶有疼痛,短縮在1~2 cm;③尚可指伸直差約10°,活動范圍在60°以上,常有輕微痛,內外成角在10°以下,短縮在2~3 cm;④差指伸直差約10°,活動范圍在60°以下,疼痛持久明顯,內外成角在10°以上,短縮在3 cm以上。
21例患者術后膝關節(jié)活動范圍在100°以上,4例老年非手術治療患者在90°左右。由于術后未能積極配合康復鍛煉,2例合并脛骨平臺骨折和2例非手術治療的患者長時間步行后,膝關節(jié)有疼痛感。
25例患者中,按照膝關節(jié)功能評定標準判定,優(yōu)秀15例,良好6例,尚可4例。
股骨遠端單髁骨折多見年輕和老年人,分別常見于高能量和重大暴力損傷與低能量損傷。致傷時膝關節(jié)部分屈曲,脛骨平臺撞擊股骨后髁而造成損傷。后髁骨折線在冠狀位上呈垂直狀,如治療不及時有效,骨折端未解剖復位,關節(jié)內外粘連,可造成相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所以,應及早明確診斷,并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進行積極治療,得到及早康復。
3.1 影像學檢查的診斷價值:后髁骨折線在冠狀位呈垂直狀,正位X線片不能明確顯示骨折線,側位X線片可能漏診移位不明顯的骨折。CT可明確軟骨、骨與軟骨損傷和骨質壓縮情況。懷疑合并韌帶和半月板損傷時,盡量行MRI檢查,使患者得到及早診斷并制定合理的手術和術后康復方案。
3.2 確定治療方案:無移位者可采取非手術治療。石膏固定后托制動膝關節(jié)于伸直位,腫脹消退后改為樹脂管型外固定?;颊呦リP節(jié)應輕度外翻位固定,股骨外髁骨折需輕度內翻位固定,此時應密切觀察骨折是否再移位。
保守治療無移位骨折可出現(xiàn)骨折再移位。用石膏固定時,膝部腫脹較明顯,膝關節(jié)未完全伸直;或膝部腫脹消退后未及時更換石膏有關。膝關節(jié)屈曲時,后髁骨折碎塊和脛骨平臺后方相抵觸;此時膝后方關節(jié)囊較松弛,對B3型骨折塊固定作用不大。對完全伸膝位外固定者,制動時間應在4周以下,否則會影響膝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
3.3 術中保護軟組織:Ⅰ型和Ⅲ型后髁骨折塊仍附著部分軟組織,部分血液供應尚存。Ⅱ型骨折后髁碎骨塊可能無附著軟組織,骨折線越靠近股骨髁后方附著可能性越小,Ⅱc型骨折時附著可能性最低,易發(fā)生術后愈合延遲、骨不連和骨壞死。
所以,醫(yī)師手術操作要精細,并仔細保護軟組織保護。嚴禁廣泛軟組織剝離,不能為了復位而復位,隨意切斷與骨折塊相連的軟組織。
3.4 骨折并發(fā)癥及其防治:高能量損傷尤其是嚴重骨血供破壞,開放性骨折,廣泛軟組織剝離,長時間暴露創(chuàng)口,術者經(jīng)驗不足為術后感染的易患因素。所以手術時機選擇要適宜,手術操作要細致,術中注意保護軟組織,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內固定可靠,術后引流徹底,可控制術后感染的發(fā)生。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要求操作輕柔精細,不得在腘窩或小腿下方單獨置墊抬高下肢,多做深呼吸和咳嗽,行足踝伸屈活動,穿著下肢逐級加壓彈力襪,避免延遲手術老年患者用硬膜外麻醉,圍術期應用低分子肝素。
術中復位不佳、軟組織損傷重和術后過早負重可致骨不連、畸形愈合和內固定失效。術前拍健側X線片以確定正確解剖對線和內植物位置。術后盡早功能鍛煉,早期持續(xù)被動運動輔助訓練,之后加強主動鍛煉輔被動鍛煉。內固定不夠穩(wěn)固者,應延遲活動。術后外固定時間在4周以下。
選擇適宜手術時機,細致手術操作,骨折解剖復位,堅強內固定,早期膝關節(jié)功能鍛煉,效果較為滿意。
參考文獻
[1] 李美宏.股骨內髁后部骨折2例[J].實用骨科雜志,2001,7(1):76.
[2] 戈兵,王培剛,趙楷生,等.松質骨螺釘治療股骨后髁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00,3(1):64.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11-0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