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 (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 610000)
探析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想象空間與意識空間
楊 柳 (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 610000)
民族民間舞是表演者通過舞蹈動作展示情感與內(nèi)心活動,因此在舞蹈表演中,表演者對舞蹈需要設計一定的空間,然后把內(nèi)心的意識通過動作傳達給觀眾,由此帶給人們美的享受,在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想象空間和意識空間進行培養(yǎng),使得學生能夠在實際的表演中能夠不斷地升華內(nèi)涵,從而達到提高舞蹈作品質(zhì)量的目的,本文正是分析了在舞蹈教學中提升學生舞蹈的意識空間與想象空間,通過這二者的有效結合而帶給人們視覺美的享受。
民族民間舞教學;培養(yǎng);想象空間;意識空間
在我國民族民間文化中,舞蹈是文化中十分可貴的財富,各個民族的人民都在通過不一樣的舞蹈動作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與情感,從而使得我國的民族民間的舞蹈在表演中具有獨特意識與想象,基于此,在舞蹈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想象空間與意識空間加以培養(yǎng)是十分必要的,在有目的與有計劃的在舞蹈的教學中向學生逐漸地滲透在舞蹈的表演當中,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想象空間與意識空間中加深對民族民間舞蹈的感知,將更好地理解與展示民族民間的舞蹈。
(一)想象空間
想象屬于人類一種十分特殊性的思維形式,人們通過自己的大腦對表象加以加工與改造,從而形成一個具有全新形象的過程,它能夠較好地突破人類在時間與空間之中的束縛,因此在舞蹈表演中,表演者的想象能力對舞蹈的詮釋占據(jù)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通過想象加以感知、理解以及體會舞蹈中所表達的情感1,另一方面通過表演者能夠將舞蹈的外在與內(nèi)在加以展示出來,進而觸發(fā)觀眾和表演者之間的情感,由此可知,想象空間是經(jīng)過人們對世界中的客觀事物加以觀察、分析以及認知之后,加以對其進行抽象化,在舞蹈表演中十分需要表演者具有這種能力,也是在舞蹈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意識空間
“意識是人的大腦對世界中的客觀事物加以反映,并在人腦中加以組織而形成特殊機能的能力”。在舞蹈表演中,意識空間具體指的是舞蹈意識,它是指舞蹈表演者通過舞蹈動作的語言加以創(chuàng)作并體現(xiàn)出自我的意識,這就是人腦在自身意識中的反映,而舞蹈表演中的意識空間主要包括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對自己狀態(tài)加以認識;第二層是對自己肢體活動的認識;第三層是對自己的思維、情感以及意志等心理狀態(tài)和活動的認識,從而使得舞蹈動作能夠準確地傳達出情意,同時也能夠進入表演者內(nèi)心的世界,從而使得觀眾與舞蹈表演者產(chǎn)生共鳴2。
(一)探索學科知識對舞蹈教學的積極作用
在舞蹈中的想象空間與意識空間加以培養(yǎng)的過程中,其中既涉及到民族民間的舞蹈理論,又涉及到民族中的心理、教育等有關知識,因此需要在舞蹈的教學中注重跨學科的教育方式,從而使得舞蹈教學中能夠充分地培養(yǎng)學生民族、民間舞的想象空間與意識空間,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努力:第一個方面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其中的內(nèi)容做到有意識地舍棄規(guī)范性要求,從而能夠較好地鼓勵學生對舞蹈空間的想象,進而使得學生可以在異想天開中找到自由的表達情感的方式,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一種自由以及寬松的學習氣氛,便于學生能夠在這樣的課堂中加以優(yōu)化舞蹈學習的內(nèi)容,在這一空間中創(chuàng)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舞蹈學習方式,再者就是學生之間不同想法的組合,加以激發(fā)出學生想象的動力,進而實現(xiàn)舞蹈中的想象空間的發(fā)展;第二個方面是要將民族民間舞中的想象空間以及意識空間的培養(yǎng)通過各種要素加以分類與組合,從而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得到較好地交流,同時在經(jīng)過教師所制作的培養(yǎng)計劃以及訓練內(nèi)容,例如想象心理、表象特征、想象思維以及舞蹈節(jié)奏中的意識,如音樂意識、舞蹈動作中力量的控制3,從而使得學生在舞蹈的展示中得到觀眾的認可,同時在與觀眾的交流中使得舞蹈的表演能夠更加的優(yōu)美,讓觀眾能夠充分地讀懂舞蹈的動作,在這樣的培養(yǎng)方式中使得學生能夠提高對舞蹈的理性于悟性,達到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的目的;第三個方面是教師要注重在教學中以啟發(fā)式的方法優(yōu)化學生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能夠在想象空間以及意識空間中得到較好地訓練。
(二)教師要積極地探索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
在舞蹈教學中,學生對舞蹈的理解與把握能力對不同的民族民間舞蹈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這也是不同民族民間舞蹈的風格,例如教師在教學生學習蒙古舞時,教師需要先向學生簡單得到介紹蒙古族的特點,如生活習慣、生活方式以及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等,使得學生能夠對舞蹈中歡快的節(jié)奏有較好地認識,這就是蒙古舞所突出的豪放氣質(zhì)與豁達開朗蒙古人民的性格特征,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后,學生在練習蒙古舞時,要始終保持一種精神氣質(zhì)與基本形象4,然后通過舞蹈的語言加以展示出來,例如在情感、形態(tài)以及舞蹈動作的發(fā)力方面加以表現(xiàn),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這些動作時,能夠有意識地表現(xiàn)出來,從而使得舞蹈教學中可以提高課堂的效率。
(三)教師要提高舞蹈中空間與想象意識的認識
在當前創(chuàng)新的教育視角下,教師必須進一步地提高對我國民族、民間舞蹈在表演中的認識,其中的想象空間、意識空間都是民族民間舞蹈中十分重要的內(nèi)容,只有切實地提高這一認識,才能在舞蹈的教學中通過有效地方法加強對學生想象空間、意識空間的培養(yǎng),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對民族民間舞蹈中的想象空間以及意識空間的結合能力。
在舞蹈中“形”與“神”都需要通過表演中加以體現(xiàn)出來,而舞蹈的“形”又對舞蹈“神”進行外化,由此在舞蹈表演中,需要通過“形”“神”加以展示舞蹈之美,由此在舞蹈的表演中,需要通過想象空間和意識空間加以展示出舞蹈的魅力,因此在舞蹈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這兩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在實際的舞蹈表演中獲得良好的展示,從而達到舞蹈感覺能夠與表演者的靈魂融為一體的目的。
注釋:
1.劉建.對藏族民間舞“元素化”剝離的價值判斷[J].西藏藝術研究,2014(03):55-59.
2.劉芳,曹麗坤.普通高校民間舞教學法探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5(02):182-183.
3.同上.
4.于平.形態(tài)分析的舞蹈評論——新時期舞蹈評論的職業(yè)化取向(下編)[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5(02):1-28.
楊柳,女,重慶人,1983年5月出生。2008年畢業(yè)于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學表教專業(yè),本科學歷,后任教于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從事民間舞教育工作,助教,期間參與編寫了《羌族女性舞蹈文化傳承與發(fā)展》舞蹈教材(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