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欣
遼寧盤錦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外科 盤錦 124010
?
手術治療腦腫瘤出血的臨床效果與特點
秦 欣
遼寧盤錦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外科 盤錦 124010
目的 研究手術對腦腫瘤出血患者的臨床療效并探討腦腫瘤出血的特點。方法 選擇我院2000-05-2014-12收治的120例腦腫瘤出血患者,給予手術清除腫瘤及血塊治療,觀察治療效果、并發(fā)癥及復發(fā)情況。結果 腦腫瘤出血的部分患者可有先兆癥狀,如輕度頭痛、抽搐等,急性期則表現(xiàn)為突發(fā)劇烈的頭痛、嘔吐、偏癱或偏癱加重、失語和意識障礙;術后臨床治愈94例,好轉20例,病情惡化死亡6例。影像學如CT 和 MRI 表現(xiàn)為腦內血腫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出血量不同及腫瘤性質不同影像特征可提供鑒別診斷依據(jù),有助于明確病灶性質與出血的關系。腦腫瘤卒中主要見于膠質瘤、轉移瘤及腦膜瘤等。結論 結合腦腫瘤患者病史及臨床表現(xiàn),在CT 和 MRI等影像學表現(xiàn)的協(xié)助下,分析腫瘤灶與出血特點,有助于腦腫瘤出血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的確定。確診后應進行手術治療,療效確切,是腦腫瘤出血治療的首選方法。
腦腫瘤出血;臨床特點;手術治療
腦腫瘤出血的患者中,約24%以出血為首發(fā)癥狀,或表現(xiàn)為長期慢性病程后,突發(fā)腦出血引起神經系統(tǒng)癥狀加重,少量出血無需特別處理,可采取藥物保守治療,而對于腦出血量較大者,則可出現(xiàn)明顯的顱內高壓,如劇烈頭痛、嘔吐、肢體偏癱等癥狀,需急診外科手術[1]。另一方面,腦腫瘤出血臨床癥狀、影像學表現(xiàn)與腦卒中極為相似,易發(fā)生誤診,但結合CT、磁共振可進行鑒別,為治療提供依據(jù)[2]。本研究選取在我院確診的120例腦腫瘤出血患者,探討腦腫瘤出血的臨床特點及手術治療對腦腫瘤出血患者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0-05-2014 -12在我院收治的120例腦腫瘤出血患者,男64例,女56例,平均(43.8±3.2)歲;發(fā)病時間1.0 h~3.2 a,平均(1.58±0.34)a。
1.2 納入標準 (1)在本院診斷為腦腫瘤出血者;(2)以顱內高壓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頭痛、抽搐、嘔吐,甚至于偏癱、失語及意識障礙[3];(3)排除原發(fā)性腦出血等腦部疾病。
1.3 排除標準 (1)由于腦外傷、腦卒中等引起的腦出血者。(2)合并嚴重疾病,一般情況差,預后不良等不宜手術者。
1.4 臨床表現(xiàn) 有神經系統(tǒng)癥狀先兆者60例,頭痛45例,抽搐15例;而急性發(fā)作劇烈頭痛46例,嘔吐58例,一側或兩側肢體偏癱者78例,失語23例和意識障礙90例。90例在慢性病史的基礎上,突然出現(xiàn)病情加重,出現(xiàn)一系列神經系統(tǒng)癥狀:突然頭痛加劇、嘔吐、意識障礙、視力急劇下降、癲癇發(fā)作或偏癱;30例以腦出血為首發(fā)癥狀。
1.5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予開顱手術清除腫瘤壞死組織及血塊治療:(1)MRI及CT檢查對出血灶進行定位并判斷出血量;(2)手術切除腫瘤,并對血塊及壞死的組織清理,最后根據(jù)腫瘤病理特點行全切或部分切除,若有腦疝者,應以血塊清除為主,如有必要,可行二次手術;病情穩(wěn)定者,同時進行腫瘤切除和血塊的清理;(3)惡性腫瘤則術后行放、化療治療。根據(jù)以上原則,在本次研究中85例進行了急診手術,其中54例腫瘤切除及腦出血血塊清理手術,31例患者進行了二次腫瘤切除術;另有35例先期進行藥物保守治療,再進行擇期手術。
1.6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術后的手術效果:痊愈率、好轉率、病死率。隨訪成功率。術后輕度殘疾發(fā)生率。重度殘疾發(fā)生率、病死率。觀察并分析腦腫瘤出血不同出血量、不同類型的CT及磁共振的影像學特征;術后病理分型。
2.1 手術效果 120例腦腫瘤出血患者術后情況:痊愈90例(75%),好轉24例(20.00%),死亡6例(5.00%)。隨訪術后生存患者1~2 a,獲得隨訪110例,成功隨訪率91.67%,其中術后輕度殘疾者12例(10.90%),重度殘疾者2例(1.81%),死亡3例(2.72%),余93例患者術后恢復良好,良好率為84.55%。
2.2 影像學檢查 出血位置位于幕上80例,幕下25例,余15例患者為硬膜下出血。出血量在影像學中的表現(xiàn):出血量較大,占據(jù)腫瘤大部時,CT增強或MRI掃描可將協(xié)助兩者鑒別,腫瘤卒中常提示非出血區(qū)有強化(45例,37.50%);腫瘤全部被出血占據(jù),強化時易將出血與腫瘤混淆,影像學表現(xiàn)為出血形態(tài)不規(guī)則、密度不均,水腫較明顯(26例,21.67%)。32例患者磁共振T2加權像可見含鐵血黃素沉積環(huán)的特征性表現(xiàn)(26.67%)。
2.3 術后病理診斷 所有患者中轉移瘤86例,占71.67%;腦膜瘤20例,占16.670%;星形膠質細胞瘤5例,占3.33%;髓母細胞瘤4例,占4.17%;垂體腺瘤5例,占4.17%。
腦腫瘤出血是指腦部腫瘤在生長到一定程度后破裂出血,或在接受放療后腦部血管損傷等引起腦出血等,若出血量較大時會引起顱內壓力急劇升高,與腦卒中極為相似。部分腦腫瘤患者以腦出血為首發(fā)癥狀,即腦腫瘤出血常發(fā)生于腦部腫瘤確診之前,腫瘤被出血占據(jù)時,CT強化可不明顯,易與腦出血相混淆,造成誤診[4-5]。在對本組腦腫瘤出血患者分析后認為以下幾點對腦腫瘤出血的鑒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1)在確診腦部腫瘤后在慢性病程基礎上或放療后,突然出現(xiàn)神經系統(tǒng)癥狀的加重。120例患者中82例(68.33%)有慢性頭痛、肢體抽搐、偏癱側肢體乏力等病史,在入院一定時間后突然出現(xiàn)病情加重,表現(xiàn)為劇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癲癇或肢體無力加重等臨床癥狀。憑借慢性病程突然加重的情況有助于腦腫瘤出血的診斷[6]。(2)借助輔助檢查手段如CT、磁共振等對本病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腦腫瘤出血在CT中表現(xiàn)為出血和腫瘤并存,有以下特征:①本病的出血位置有別于高血壓腦出血,位置常隨腦腫瘤位置而定,多位于腦葉,而后者多位于基底節(jié)區(qū);②本病出血的形態(tài)常不規(guī)則,而高血壓腦出血常為卵圓形或腎形;腫瘤性出血灶一側可見瘤體、鈣化或壞死灶,密度不均,而高血壓腦出血密度均一,且密度較腫瘤卒中高[7-8];③出血灶水腫較明顯,因長期腫瘤壓迫引起,且多成指狀;④增強可對瘤體或瘤壁強化以明確腦瘤原發(fā)灶,為手術提供影像學依據(jù)。CT 可對出血位置進行快速診斷,但對于病灶的定性不如 MRI[9]。腫瘤出血性卒中在MR的特征性表現(xiàn)為:腫瘤征象與出血征象并存,本研究中42例(35.00%)T2加權像腫瘤出血外緣可見不規(guī)則、密度不均勻影像,對于診斷膠質瘤卒中具有特異性,但該磁共振影像只出現(xiàn)在血腫亞急性-慢性期,且其診斷的準確性與出血量相關,出血量大者,因為出血掩蓋腫瘤征象,鑒別相對困難,可考慮行磁共振增強以明確診斷[10]。
腦腫瘤出血會造成嚴重的神經系統(tǒng)損害,甚至因壓迫呼吸中樞等導致死亡,因此一旦經CT或磁共振確診為腦腫瘤出血后,應及時準備手術,對于亞急性患者而言,可在藥物保守治療后擇期手術。手術保證在不損傷腦組織的前提下,盡量對腦腫瘤的病灶及血塊進行徹底的清理,以降低術后復發(fā)率。盡管術前病情的輕重、患者一般情況、腫瘤的病理分型、腫瘤部位及出血量等均會對患者預后產生影響,但本研究說明腦腫瘤出血手術治療總體效果較好,致殘率低,是腦腫瘤出血的首選治療方法。
[1] 尤宇,趙明,徐欣,等.腰大池外引流治療顱腦腫瘤術后并發(fā)癥療效分析[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27(7):715-716.
[2] 馬付勇.腦腫瘤卒中臨床診治分析[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3,34(1):17-19.
[3] 李賢概.基底節(jié)腦出血患者行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的療效比較[J].中外醫(yī)療,2012,31(31):73;75.
[4] 閆芳.腦腫瘤卒中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4):259-260.
[5] 周坤.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清除術與內科保守治療小量腦出血的療效比較[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11,6(1):57-59.
[6] 衣同軍.腦腫瘤卒中的臨床特點與手術治療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6):85-86.
[7] 孫慶華,劉洋.腦腫瘤卒中的手術治療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3,23(7):3 492.
[8] Subedi KS,Takahashi T,Yamano T,et al.Usefulness of dou-ble dose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clear delineation of gross tumor volume in stereotacticradiotherapy treatment planning of metastatic brain tumors:a dose comparison study[J].J Radiat Res,2013,54(1):135-139.
[9] Bauer S,May C,Dionysiou D,et al.Multiscale modeling forimage analysis of brain tumor studies[J].IEEE Trans BiomedEng,2012,59(1):25-29.
[10] Ilica AT,Rodrigues F,Maluf F,et al.Organizing hematomamimicking brain tumor[J].Clin Imaging,2013,37(1):143-146.
(收稿2015-12-02)
R739.41
B
1673-5110(2016)22-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