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鄉(xiāng)拉烏
拉烏在賓川縣的最東端,是一個彝族山鄉(xiāng),也是一個生態(tài)之鄉(xiāng)。很多年前,由于父輩的工作的關系,我很小就曾到過拉烏。那時的拉烏條件不好,出入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給人艱苦卓絕的印象。近年來,拉烏的面貌得到了改善,通了柏油路,有了便捷的通訊和各種現代的設施。由于扶貧掛鉤的緣故,我每年都要多次進入拉烏,所以很熟悉這個山鄉(xiāng)。
關于拉烏,有說山好的,有說水好的,也有說人好的。確實,拉烏的山造型別致,有一列一列的,也有一堆一堆的;有高峻挺拔的,也有豐滿婀娜的。但無論怎樣,在那些略微平緩一些的地塊,總會有山里人種植的莊稼點綴在坡上。在初秋,從一個叫做來鳳的村莊向南看去,玉米綠得蔥郁,水稻泛起鵝黃,烤煙初捋裙邊……一層一層摞起的梯田,就像畫毯上層次鮮明的顏料,把收獲前的田地描摹成了一幅幅充滿生機的畫卷。而遠處的村莊飄浮在薄霧之中,仿佛是謎一樣的仙境。山里的天氣或陰或晴,彝鄉(xiāng)的農人在田間出沒,舞動在莊稼叢里的,是一雙雙閑不住的手。他們把農業(yè)的勞累寫在山間,疲憊素描在了臉上。當農人們直起腰來看天,秋風就掠過了田園。在山里,每一次的收成都離不開汗水。好在拉烏的山向來慷慨,只要付出了勤勞,總會有金黃的玉米、飽滿的水稻或者折現以后的錢文裝進農家,讓山里人的日子現出許多亮色。
拉烏的山好,當然還體現在無處不在的森林。秋后,從哨房山(地名)埡口進入拉烏,滿眼都是被細雨打濕的綠意,遠的淺淡,近的濃郁;高處的是松樹栗樹,低處的是核桃樹。那遍布山山嶺嶺的樹木造就了兩個字:生態(tài)。拉烏的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八十以上,可見生態(tài)之鄉(xiāng)的美譽并非浪得虛名。獨是那些樹冠龐大到足以遮蔽農舍的核桃樹,就足以讓其它的鄉(xiāng)鎮(zhèn)望塵莫及。拉烏雨量豐沛,氣候溫和,由此成就了樹木的繁茂。而樹木涵養(yǎng)了水源,凈化了空氣,反過來又促成了宜人的氣候。
拉烏的水也好。說到拉烏,就不得不說到河流。因為拉烏一詞起源于彝語中的“拉咱務”,是河頭上的意思。拉烏這個地名最早是與溪水相鄰的一個村莊的名稱,也就是真正的河頭之上。在拉烏,也確有兩個與河流有關的詩意的名字,一個叫峨溪,一個叫來鳳溪,都是溪水的名字。峨溪其實就是拉烏河,它從南到北縱貫拉烏,最后在一個叫三岔河的地方匯入漁泡江,然后成為金沙江的一個支流。它的水系在拉烏養(yǎng)育了一萬多人口,是拉烏的母親河。峨溪之水清澈干凈,河里的魚蚌蝦蟹曾經也是拉烏人餐桌上的最愛。峨溪里有一種小魚叫花鰍,是鮮香可口的美味,常用來招待貴客,令外鄉(xiāng)人覺得很贊?;q生長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外鄉(xiāng)人調侃道:拉烏的水好,所以連河里的花鰍都是雙眼皮的。而這一切都緣于溪水孕育的生機。青山把一條條溪水注入拉烏人的生活,拉烏人鄰水而居,拉烏也因水而靈動。如今,峨溪兩岸,到處是枝葉繁茂的核桃樹,它們用青翠的顏色填空一般占領了每一處可以植根的土地。到了核桃谷,成片的核桃樹以它們粗大的樹干和傳說一般的樹齡見證著歷史,于是便有了各色人等前來采風休閑,闖入靜謐的山谷。
說到拉烏,其實人才是最重要因素。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拉烏人好,好在好客。也許是上幾輩人就經常走南闖北,所以拉烏人在生人面前從不怯場。無論在哪里遇到,山里人總能以平視的眼光看待生人,然后主動跟你打招呼。如果就在家附近,他們便會邀你到家里坐。每一戶人家都有一片真情為你備下。
核桃是上天對拉烏人的饋贈,也是拉烏人招待客人的佳品。一盤核桃,一碟土蜂蜜,每每會把客人的幸福觀重新顛覆:做山里人,其實真好!上天對拉烏人是大方的,所以拉烏人的性格也是豁達的,豐盛的山珍宴外加小甑酒,讓客人吃得舒坦,喝得豪爽!
當然,拉烏人也從來不乏精明。就拿核桃的買賣來說,比起其他地方的人把核桃擺到街上、喊破嗓子地叫賣不同,街上從來見不到擺著賣的核桃。拉烏的核桃品質好,不愁賣,幾乎都是老板上門收購,然后小老板交給大老板,然后再銷往外地,并且價格一直在漲。拉烏人張永利更是很早就注冊了商標,使得當地的核桃有了叫得響的名分,比其他地方的核桃價格要高出許多。核桃成為了拉烏人致富的“金果果”。家住核桃谷的老呂一家也很精明,借著核桃谷越來越響的名聲,老呂的農家樂開得越來越紅火,仿佛要寫另一部《呂氏春秋》。
在拉烏,我曾試著將拉烏一詞與英語中的單詞“l(fā)ove”做了個聯想,于是拉烏就成了愛之地。因為在很久以前,峨溪上曾有一座風雨橋,橋兩端連接著一條繁忙的運鹽古道。山外的馬幫穿越崇山峻嶺來到拉烏河邊,在小河上飲馬,在河邊支起火塘造飯。河頭上的村莊迎送了一批又一批趕馬人,多情的調子飄散在空中,想必就會有一些關于愛情的故事,發(fā)生在古道旁邊的核桃樹下。在哨房山,離那棵巨大的核桃樹不遠處,一座雪白的墻壁上寫著一段《趕馬調》的歌詞,歌詞印證了勇敢的拉烏女子與趕馬人之間的愛情。有了與山外的交往,拉烏人也借此東走鹽豐(大姚)、南出祥云、北出川藏,見識了更加寬廣的天地。
拉烏的山好水好,不及拉烏的人好。只有人好才能留住森林、溪水:只有人好才能守護好這一片遠方的家園,讓山里人永享安樂,讓外鄉(xiāng)人永遠神往。愿拉烏的明天更好!
柔軟的核桃谷
農歷中有一個節(jié)令叫做處暑,意思是暑熱到此終止。但家鄉(xiāng)賓川的天氣從來不聽從節(jié)令的安排,酷熱往往要演繹一番“秋老虎”的尾聲才肯罷休。為此,即使過了處暑,賓川的許多人也會潛入彝鄉(xiāng)拉烏的一個山谷,去躲避陰魂不散的熱浪。這個山谷叫核桃谷。我是隨一群采風的人、揣著缺氧的肺忐忑上路的,我期望到山谷里去呼吸一回久違的涼爽空氣。
經過幾小時彎彎曲曲的山路上的旅程,一輛中巴車把我們一行人傾倒在了核桃谷。面對蔥蘢的核桃林,久居城鎮(zhèn)的攝影師們架起了鏡頭,打量著每一棵樹、每一片野草、每一朵花;作家們則在樹下凝神、發(fā)呆、思考,但巨大的核桃樹無疑也給他們的視覺帶來了沖擊,他們張著嘴,不知道該何時合上。我是一名文學愛好者,對于我來說,核桃谷的每一寸綠色都是夢境,每一聲鳥鳴都是音樂!我不愿放過每一次涼風拂過臉頰的感受。我的皮膚也早已感受到了沐浴涼風的愜意。
多好的山谷!它托起的樹蔭遮蔽了頭頂的太陽,即使有一些細碎的日光照到了地面,也像是花灑澆下的一片片水珠,浸透了山谷的清新。每一株核桃樹努力地延續(xù)著葉片的綠意,使我覺得一直還停留在春天里面。在森林特有的空氣中,我嗅到了略帶潮濕的味道,那是山鄉(xiāng)的河流的味道,嗅起來很是親切。循著清晰的水聲,我看見核桃樹下,一條清澈的溪水緩緩地流著,猶如一只豎琴,撥弄出錚錚淙淙的聲響。溪水的輕吟好似撫摸我心田的一只觸手,它把一些關于臨溪濯足的記憶重新拼接在腦海之中,讓我想起童年,即使季節(jié)已過,仍然有挽起褲腿與水親近的欲望。溪水流過低谷,在卵石的表面劃出輕柔的聲響,仿佛石頭也在跳舞一般。不遠處的草叢上,一只孤獨的紅蜻蜓無聲地飛來飛去,像是跳躍在山間的一個音符。幾只看不見的蟲子躲在樹蔭的高處低吟著,柔軟的氣氛就彌漫開來。核桃谷的土地是柔軟的,青草是柔軟的,淺水也是柔軟的。在這里,我的心回歸柔軟。
多好的山谷!兩側的高山像遮擋風暴的屏風一樣,包圍著核桃谷,像是要獨自劃出一片領地,把剛性的碰撞與喧囂擋在山谷之外。在這里,每一種聲響都成為靜謐的一部分,連同伴的幾聲吵鬧也只會增加景致的清幽。無疑,這是一個原本寂靜的山谷,花自飄零水自流,讓人想起古代的桃花源。幾百年來,核桃樹從一株株弱小的樹苗長成了參天大樹,碩果一年年成熟,一年年落下,一些果實成為了彝人們的收成,另一些則成為了松鼠、獼猴的食物,余下的則鉆入土壤,重新長出新的小樹。一眼望去,每一株核桃樹都長命百歲。在樹下,我不敢嘲笑螻蟻,因為在自然的年輪里,我和它們一樣,只怕不小心就成了生命的過客。
抬頭張望間,“啪”地一聲,一顆成熟了的核桃落在了腳邊柔軟的地上。細看,地面上早已有一些掉落的核桃,以不同的姿勢躺在地上與我對視。我拾起一顆,就像拾起了一個夢想:用石頭砸開,像打開了一段浪漫的歲月:潔白的果仁貿然出現,好似一個養(yǎng)在深閨的少女被從夢中叫醒。以前聽說,核桃谷地理位置和氣候環(huán)境獨特,核桃型美、殼薄、光滑、仁白,易取整仁,是核桃中的精品,至此猶信。
常言道: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雖然我既喜歡青山也喜歡綠水,卻似乎既不屬于仁者,也不屬于智者,而更像是一個弱者。我似乎都被自以為是的認識欺騙了。當核桃谷一片蓊郁時,我們還在為能在熱鬧的城市里養(yǎng)尊處優(yōu)而慶幸。我們沾染了貴族的慵懶,離開城市便無法移動。當然,即使在城里,我們其實也無所作為。我們的肚子遠比雄心顯著。我們既是壓力的承受者,也是壓力的制造者,我們喪失了說走就走的勇氣和欣賞自然的能力。偶爾,當我們想起遠處的風光時,往往拘泥于什么樣的心情、穿什么樣的衣服、野外會不會有蛇、山谷中會不會發(fā)大水等等細枝末節(jié)的事情,我們會為不大的事不斷地改變行程。以至于,青山獨自葳蕤,山花獨自憔悴,鬢邊生了白發(fā),我們的遠足還在計劃之中。殊不知,大自然早已經幾番花謝花開。好在,今天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我撲向了傳說中的核桃谷。
核桃谷名不虛傳,它用綠色與寧靜重新潤澤了我荒蕪的心田。我希望仙境一般的核桃谷永駐,好讓我的足跡再次趟過它柔軟的地面和氛圍。
故鄉(xiāng)的荷
關于荷花或者荷塘,歷代的文人騷客留下過無數的名篇。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采蓮曲》中這樣寫道:“菱葉縈波荷飚風,藕花深處小舟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蓖纳x,詩人描寫的是采蓮姑娘在荷花深處遇到情郎、羞澀得把碧玉簪子弄丟在了水中的情形。不過,因為采蓮是江南的舊俗,所以古人寫的多半是江南一碧萬頃的荷塘的樣子。這與我故鄉(xiāng)的荷塘是有區(qū)別的。
我的故鄉(xiāng)在賓川縣東部的平川鎮(zhèn),是橫斷山褶皺里的一個小壩子。在故鄉(xiāng),少有寫荷的詩人及詩篇。但故鄉(xiāng)是有荷塘的,即使遠在大山深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高原上留下了一些低洼涌水的濕地,這些濕地給荷花的恣意生長留出了空間。只不過故鄉(xiāng)的荷塘多半屬于“半畝方塘”,有點像朱自清曾經寫過的那種,然后是一畦連著一畦的那樣。
在故鄉(xiāng),賞荷用不著駕船劃槳。在一個叫做新生邑的村莊,與五顏六色的莊稼混搭在一起的,就有各種妙不可言的荷塘。一小片一小片的水面,承載著綠葉紅花的茁壯,使紅土地上的鄉(xiāng)村一樣擁有美不勝收的風景。每逢夏天,在一陣緊似一陣的蛙鳴過后,來勢洶洶的夏雨洗滌著翠綠的荷葉,也把壽桃一般的骨朵悄悄地催開了。夏雨之后,蓮葉上落滿珍珠一般的水滴。每一張葉子都像是合并在一起的雙手,謹慎地捧著好不容易累積到掌心里的圣水。有時托舉不住,葉子不情愿地偏了一下,一團水便傾倒在了荷塘里,發(fā)出“嘩啦”的一聲響動。一些捧住了水珠的蓮葉上,總有不知從哪里跳來的青蛙,停在了蓮葉中央,那種閑適,豈是愜意二字所能涵蓋?如果這時又迎來了晴天,便可以看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景象。
這樣的美景時常會把一些從鄉(xiāng)下走進城市的人們吸引回來。當他們穿著舊西服走到荷塘邊去,荷花、甚或荷葉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就陶醉了他們,使他們忘記塵世中的困擾,也忘記了腳下的泥濘。那些遠離了泥土的手,禁不住就要摘一兩朵荷花,拿到鼻子面前嗅一嗅。夏天的天氣變化無常,烈日和雨水總會不期而至,一張張荷葉就成了天然的帽子,有時遮雨,有時擋一擋太陽。那情形,與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的意境,又多了一些意趣。
黃昏是荷塘最靈動的時刻。在荷塘圍繞的村莊,炊煙一炷炷升起。這時,晚風在荷葉上徘徊,吹干了葉面上的水漬?;钴S在田園里的各種水鳥悄然離去,先前在荷葉上躲躲藏藏的青蛙重新回到水中。先是一只兩只,繼而是十只八只,最后是成百上千的蛙鳴,唱出了荷塘的交響。月亮升起,蛙鳴就編織了整個月夜。這仿佛是一種經年的約定!
但故鄉(xiāng)的荷并不僅僅是用來賞的。故鄉(xiāng)的荷中有一種叫九孔蓮,開潔白無瑕的花,人稱白花蓮根,藕有九孔,很容易與別的蓮藕區(qū)別開來。這種藕清香易熟,吃起來口感甚好,拿到集市上或遠銷到城里,價錢都不錯,所以種的人比較多。而我,就樂得在鄉(xiāng)親們的豐收背后,悄悄地沉浸在荷的清香與綠意之中。
秋后,故鄉(xiāng)的荷塘里紅銷香斷,便有赤腳的農人站在沒膝的水中,艱難地“打撈”著一根根玉如意一般的蓮藕,身上淌著熱騰騰的汗水,臉上卻又掛著笑容。每當這時,我仿佛就看到了一疊疊花花綠綠的鈔票,在我的村莊堆出了一幢幢樓房。我這樣幻想著,我的心里很欣慰。因為這才是鄉(xiāng)親們所需要的!
久居小城,我也會回到故鄉(xiāng)去。在故鄉(xiāng)的荷塘里,我會想起一些詩意的名字,比如夏雨荷之類。但這與帝王無關,也與偶遇無關。這樣的氛圍下,適合來去匆匆的人們整理心情,所以我很愿意到荷塘邊,去感受或傾聽荷的私語。
編輯手記:
在大理的山林村落中,散落著許多佛國禪寺和神邸廟宇,它們承載著歷史,寄托著期望,涵養(yǎng)著人們的心性。一葦的《妙香》從一名親歷者的角度來寫蒼洱之間的幾座寺院,文筆平和安然,在他的筆下,感通寺的“清”,彌陀寺的“定”,法真寺的“親”,寂照庵的“秀”,萬佛寺的“靜”,波羅寺的“淡”,無為寺的“平”,崇圣寺的“偉”都一一呈現出來,禪意的靈性和歷史的厚重渾然一體,讓我們?yōu)V去浮華,直抵本質,品讀自在圓滿的禪意,豐盈內心。鐵栗的《蝴蝶泉:一部電影里的詩意流淌》寫出了新意和高度,透過蝴蝶泉和電影《五朵金花》,延伸出了作者心靈世界的詩意向往和大理的“民族氣象”,一些哲理的思考穿插其中,在愉悅美好的閱讀體驗后不禁讓人掩卷沉思,細細品味。高文的《父親的老房子》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他筆下那破舊不堪的老房子,猶如生命的石碑,記錄了作者一家三代人的悲歡離合,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的情感體驗,印證了作者的人生歲月,表達了完整傳承的生命體驗。《故鄉(xiāng)的美,在心頭搖曳》作者張洪能把大量的筆墨獻給了故鄉(xiāng)賓川,描寫了那醉美的彝鄉(xiāng)拉烏山水、柔軟的核桃林以及平川鎮(zhèn)靜美的荷,深深的感情在文字中慢慢展露,故鄉(xiāng)的美搖曳在心頭,誠摯而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