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雪芹
(山西省大同市礦區(qū)化工廠醫(yī)院 山西 大同 037003)
盆腔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西醫(yī)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療該病,但患者的病情難以被徹底治愈,常常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其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為探討使用中醫(yī)內服外敷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效果,我院對近年來收治的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使用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對其中40例患者使用中醫(yī)內服外敷法進行了治療,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收治的80例盆腔炎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經B超和其它輔助檢查被確診,符合《中醫(yī)婦產科學》中關于慢性盆腔炎的診斷標準,且均為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40例患者。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23~36歲,平均年齡為(27.8±3.5)歲;其病程為13~38個月,平均病程為(19.2±7.3)個月;其中有未婚患者11例,有已婚患者29例。實驗組患者的年齡為22~39歲,平均年齡為(28.3±3.7)歲;其病程為11~36個月,平均病程為(18.2±6.9)個月;其中有未婚患者8例,有已婚患者3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相比無顯著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對照組患者使用西醫(yī)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將1.5g的頭孢呋辛鈉加入到100mL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注射液中,為患者靜脈滴注,每天滴注2次。同時,每天為患者靜脈滴注2次甲硝唑溶液,每次滴注100mL。
為實驗組患者使用中醫(yī)內服外敷法進行治療。內服藥的藥方為:當歸、土茯苓各15g,赤芍、丹皮、桂枝、白術、元胡、甘草各10g,桃仁、五靈脂、王不留行、丹參、敗醬草、忍冬藤、金剛藤、生蒲黃各15g,蒲公英30g,穿山甲3g(打粉)。為有包塊的患者加用三棱15g,為有積液的患者加用車前子20g,為白帶多的患者加用山藥、薏苡仁各15g,為熱毒嚴重的患者加用連翹、金銀花各20g。讓患者在非月經期與經血量少的時候服用。每日用水煎服一劑,分早晚兩次服下。外敷藥的藥方為:花椒、敗醬草各20g,艾葉、乳香、透骨草、追地風、千年健、延胡索各30g,血竭10g。將上述藥物研磨成較粗的粉末,裝入專用的紗袋內,放在蒸鍋中蒸0.5h。取出藥包,用干凈的毛巾包好,放在患者下腹部病變的部位,直到藥袋的熱氣全部散盡。每天敷2次。連續(xù)治療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無相關慢性盆腔炎檢驗的陽性體征,其經B超檢查的結果無異常。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無相關慢性盆腔炎檢驗的陽性體征,其經B超檢查的結果顯示,其包塊變小或積液明顯減少。無效:患者經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1]。
本次研究的數(shù)據均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6.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后,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2.5%,實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0%,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例)
慢性盆腔炎是已婚女性的常見疾病。導致該病發(fā)生的原因主要是分娩和流產對身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刮宮時消毒不嚴格、經期和產褥期不注意衛(wèi)生。該病的病理特征主要是盆腔組織廣泛粘連、相關的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出現(xiàn)炎性包塊、輸卵管僵硬等。西醫(yī)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療該病,短期治療效果較好,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患者長期使用抗生素會產生耐藥性,導致病情反復發(fā)展,不能徹底治愈。
中醫(yī)理論中并無盆腔炎的概念。該病可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歸為“帶下病”、“經行腹痛”、“婦女隱瘕”等范疇。患者在經行或產后胞脈空虛時,濕熱等外邪易侵入其胞宮,造成胞脈氣血受阻,壅于下焦,或邪熱熾盛,蘊積于內,其使血脈受損,引起沖脈、任脈、帶脈功能失調,導致氣血大量損耗。大部分該病患者的病情均為濕熱瘀結型盆腔炎。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時,要遵循清熱散瘀、活血止痛的原則[2]。本次研究中,我們使用中醫(yī)內服外敷法對慢性盆腔炎患者進行了治療。內服方劑中的丹參、元胡、穿山甲、當歸、王不留行等藥物均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功效。金剛藤、忍冬藤及敗醬草等藥物則能起到清熱、利濕、解毒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對本方劑進行適當?shù)募訙p,再加入甘草調和諸藥,能從根本上消除炎癥。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的結果顯示,本方劑中的部分藥物都具有抗菌消炎、解痙止痛、提高免疫力的功效,能有效祛除慢性炎癥。中藥外敷法是利用熱傳導的原理,讓藥物滲透到皮膚內,直達病灶,從而發(fā)揮藥效。該方劑中的血竭具有破血、軟堅、散結的功效;艾葉、花椒、透骨風、千年健、追地風等藥物能散寒止痛、溫暖胞宮血脈;乳香、延胡索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huán)、活血通經的作用。使用中藥外敷法治療慢性盆腔炎不僅能促進患者盆腔血液的循環(huán),還有利于炎癥的吸收,使其經脈氣血通暢,起到消炎、止痛、散瘀的作用。
總之,使用中藥內服外敷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李曉紅,馮依娜,呂新萍.中醫(yī)綜合治療濕熱瘀結型盆腔炎性疾病的臨床觀察[J].新疆中醫(yī)藥,2012,30(3):33-34.
[2]傅捷,夏陽.少腹逐瘀湯內服外敷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14):1513-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