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但是,由于應試教育機制的桎梏、傳統(tǒng)教育觀念束縛等方面原因,作文,卻一直是學生怕寫、教師怕教的一個老大難問題。文本運用新課程理念,結合教學教研實踐構建生活化作文教學思路,以生活為基,豐富和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以口語表達和交流為途徑,讓作文過程服務于學生生活和成長。把作文與學生的生活、成長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作文與“做人”互相促進,相得益彰。探索出更具操作性的作文教學策略,優(yōu)化作文教學過程,提升作文教學的育人效益。
【關鍵詞】生活化;面向生活;由說導寫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作文教學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但是,由于應試教育機制的桎梏,傳統(tǒng)教育觀念束縛等方面原因,作文,卻一直是學生怕寫、教師怕教的一個老大難問題。以下擬運用新課程理念,結合教學教研實踐構建生活化作文教學思路,以期探索更具操作性的作文教學策略,優(yōu)化作文教學過程,提升作文教學的育人效益。
一、生活化作文教學的基本思路
生活化作文教學是相對于應試化、訓練化,為作文而作文的作文教學而言的新型作文教學方式。面向學生生活,它強調作文取材于生活,作文指導與訓練重在豐富和煥發(fā)生活體驗,寫作的目的服務于生活,服務于學生成長。具體地包含以下主要觀點:
(一)作文應當寫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寫生活,就是寫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人、事、物,真人真事、真實的體驗,而不是超越兒童經驗的大主題、大議論。只有在生活中觀察、體悟、思考、表達,才有可能情真意切,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有感染力的作品;對于生活經驗少,思維水平形象性強的小學生來說,作文更應當以其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讓他們寫身邊人,記身邊事,表達童真童趣。只有這樣,才能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表達他們的心聲;也才能使他們感受作文的魅力,感到作文有得寫、容易寫,進而達到喜歡寫,也才能有效避免空話、套話、假話連篇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作一個真實、真誠、真正的人。
(二)作文教學過程為學生生活和成長服務
《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版)指出,“寫作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過程”??梢姡魑慕虒W不僅僅具有工具性功能,更具有人文性功能。因此,生活化作文教學強調通過作文及其教學過程,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生活體驗,表現(xiàn)自身個性,增強自信,抒發(fā)理想,美化人生,使作文過程,成為學生生活中富有生命意義的歷程。
(三)作文教學的重點是豐富和煥發(fā)學生的生活體驗
作文要實現(xiàn)寫生活,表達兒童個性真實的經歷與心聲,就必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和校園生活,深入觀察、體驗,做生活的有心人。在這方面,很多老師開展了積極的嘗試和探索。諸如,組織社會實踐活動的“開門寫作”,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的“日記寫作”,拓展閱讀的素材積累,緊扣學生生活事件開展的“話題作文”等等。這些特點,更多的是在課外或者作文指導課之外進行的,而對于具體的作文指導課而言,更重要的是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更重要的是啟發(fā)兒童的靈感和思維,讓他們打開經驗的“閘門”,圍繞某一主題,把生活經驗激活起來。把兒童的生活積累激活起來,使他們的習作源頭活水打開,這是作文指導教學的重點,至于寫作的技能、能力(諸如如何觀察、如何描寫等)的培養(yǎng)則退居其次,或者說,技能、能力的培養(yǎng)應在開啟生活經驗的過程中予以實施。在各種課程中,可以說,作文課是唯一沒有教材的課程。因此,首先要解決的是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問題,而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組織他們的思路,實際上就是組織課程資源,解決學習的內容問題??梢姡S富和煥發(fā)學生的生活經驗,既是寫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作文課程實施的內在要求。
(四)作文教學應以對話為原則,以口語表達和交流為基本途徑
由說到寫,由寫話到習作,由口語到書面語,這是兒童表達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作文教學應當遵循這一規(guī)律循序漸進。但是,現(xiàn)實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越過這一次序,直接要求學生用書面語寫作,在教學指導過程中也往往很少安排學生展開討論、交流以及口語描述。這種拔苗助長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勢必影響學生經驗的發(fā)掘和組織,影響習作的水平。過高的要求,簡單化的指導,純粹的訓練,讓學生茫然,寫起來也就空話、套話,甚至假話連篇,這種無趣而艱澀的寫作更使他們對作文愈加畏懼而厭煩。
應當指出,在作文課堂中的“說”,不僅僅指學生的口語表達的獨白,更需要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所以,生活化作文教學的核心是“引說”,即通過師生間的對話,引導學生煥發(fā)已有經驗,說出自己的體驗。可以說,學生說得越充分,交流得越深入,他們的習作就越真實而輕松、愉快。在這里“引說”實際上也就是小學語文課程中低年級的“口語交際”,但應當指出,它與低年級的“口語交際”課程又有區(qū)別:口語交際課程可以說是為說而說,而作文教學中的口語交際是“為寫而說”,二者方式相同,但目標卻有差異。在口語交際課上,教學的重點是口語的訓練,而在作文教學中,口語交際僅僅是手段,是發(fā)展書面語言能力,學習寫話,習作的一種手段。
二、生活化作文的基本結構
根據(jù)上述思路,結合個人教學實踐探索,我認為生活化作文教學一般包含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小學生不但生活經驗少,而且認知水平、感受水平也比較膚淺,因此,習作指導一般來說應從創(chuàng)建與習作主題相關的生活情境入手,由此再現(xiàn)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深化他們的認識與感受,使生活素材成為習作素材。習作指導課中的情境,可以是一個事物,可以是一個故事,也可以是一次簡單的活動。(也可以在課外進行)具體設計應從教學目標、內容特點及學生實際出發(fā)來選擇,但無論如何,這個情境,應當是學生有一定經驗、有興趣、有議論(甚至爭論)欲望的內容。否則,就有可能導致情境與后續(xù)活動的脫節(jié),成為孤立的,形式的“展示”。在情境設計方面,于永正老師的教學可謂典型,他在《考試》主題寫作訓練課上,便是由一次考試活動入手的,考試、說考試、寫考試,目標明確,思路清晰而又自然而然,渾然天成。
(二)說感受
讓學生把自己的感受、真情實感說出來,這是作文的重要基礎。因此,教師要努力使更多的學生,讓他們打開“話匣子”,把內心的感受充分說出來。當然,這時的“說”,不僅僅是學生說,更不是單個學生說,也不是幾個學生“各說各話”,而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互動、交流。只有這樣,才能相互啟發(fā),在互動中深化思考,在對話中提高“說”的水平。這時,教師需要指導學生說準確、說生動,但是教師的指導不是簡單的講授,而是激勵、點撥??梢哉f,教師是學生間交流的牽線搭橋者,是學生心靈火花的點燃者。這個環(huán)節(jié),類似于口語交際,但它不停留于口語交際,而著眼于、服務于下一階段的寫作。當然,在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在課堂上要能夠發(fā)言,尤其是說上一段完整的話的機會并不多,但我們可以選擇有代表性(比如上中下各個不同水平)的同學發(fā)言,從而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三)導寫作
說是寫的基礎,寫話是習作的基礎,但我們不能停留于口語和寫話,而應該不斷推動學生向書面語言水平發(fā)展。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有二項主要任務:一是解決會說不會寫的問題;二是解決如何寫好的問題。教師可以安排一些時間讓學生擬寫寫作提綱或者寫出片段,然后有針對性的展示交流(或說或材料投影),指導學生組織好已進入口語表達層面的生活素材,準確、生動地開展寫作。
(四)評賞用
作文寫好了,做什么用?如果這個問題交給學生作答,可能很多學生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交給老師,交作業(yè)。事實上確實如此:作文一旦交上來,老師一般的做法是寫個評語、定個等級,然后發(fā)回去。于是,一次作文活動就此畫上了句號。這樣交差式的作文怎會讓學生有寫作的熱情?怎么提高他的作文能力呢?顯然,我們應當把學生寫作之后的工作給予更加充分的重視,把它作為作文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作文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生活化作文教學認為,作文是優(yōu)化、美化學生生活,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學中,對于學生的作品(作文),不但要認真、有針對性加以批改,應當更多地給予鼓勵性、贊賞性的評價,而且應當給予他們的作品得以“發(fā)表”的機會。這種“發(fā)表”,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種方式:一是文字性的展示,例如通過校報校刊、班級學習園地給予發(fā)表;二是口頭性展示,在全班或小組等場合,朗讀學生作品;三是轉換性的展示。就是把學生的作品予以修改或改編并加以展示。例如,選擇片段、佳句,改編成小故事進行表演,由學生自己進行修改形成“二度創(chuàng)作”或者撰寫“作后記”。通過上述活動,使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使學生的聲音充分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在表達與創(chuàng)造中提升自我意識和進取精神。
應當指出,上述結構僅是生活化作文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和一般順序,實際上,在具體教學中,由于教學目標與內容、學生特點、課型等不同,教學結構將有所改變,而且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實際上往往是交叉、循環(huán)式地進行的,并不能截然分開。例如: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同時,“說感受”也往往同時進行,而學生的寫作與教師的評議也在“導寫作”環(huán)節(jié)一同進行,學生的寫作在老師評改之后還可以有“二次寫作”。因此,我們不能把作文教學過程作單向性、固定化的理解,更不能把作文教學囿于課堂,尤其是習作指導課上,而應該把作文與學生的生活、成長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作文與“做人”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作者簡介:黃明順,男,1971年生,本科學歷,小學語文高級教師。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