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湖北工業(yè)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68)
淺議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
王巍
(湖北工業(yè)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68)
本文從語境與詞義、語體、原作意圖等方面闡述了語境的重要性,對語境的理解和把握決定了翻譯的策略。
語境 原作意圖 翻譯策略
翻譯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言語交際活動。它傳遞著源語作者的意圖,包括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而語境等語用因素不僅在推理、識別、傳遞源語意圖方面起著線索作用,而且決定了譯語使用的語言手段及表達風(fēng)格。因此,研究語境是正確翻譯的基礎(chǔ)。
語境理論最先由波蘭籍人類語言學(xué)家Malinowsk于1923年創(chuàng)立,他認為:“語言環(huán)境對理解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眰惗毓δ軐W(xué)派的費斯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觀點,他指出言語只有依靠語言環(huán)境和上下文才有真正的含義。1964年 “系統(tǒng)—功能”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韓禮德提出語域這一術(shù)語,其實語域所反映的就是語境。我國語言學(xué)家張志公先生則按內(nèi)容把語境分為現(xiàn)實的語言語境和廣義的語言語境。本文將從語言語境(上下文)、具體語境(交際場合)、認知語境(記憶和知識結(jié)構(gòu))三方面闡述語境與翻譯的關(guān)系。
任何詞語、語句和語段都必須處在特定的詞語聯(lián)立關(guān)系中,即上下文。詞匯所表達的意義同時受到特定的相關(guān)的社會交際情景即廣義語境的調(diào)節(jié)。因此,語境是意義的基本參照系。在詞義的理解和確立過程中,語境起了關(guān)鍵性的作用,詞的意義只有通過語境才能確立。英語中有些意義很泛的形容詞,如good,sound,great等,在語言使用中人們很難把握其確切意義。如A:“This is a good strawberry.”和B:“This is a good lemon.”在A句中,草莓取其甜,而B句中g(shù)ood lemon應(yīng)該是酸檸檬。這里的意義取決于它所修飾的詞,因而在相同結(jié)構(gòu)的句子中獲得兩個完全不同的意義。再如:“When they took the baby from me to clean her up,she let out a couple of good screams.”在這個句中,good的含義我們要靠“screams”的主體“baby”這個詞匯語境線索幫助確立。同時在我們的語境知識中,放聲大叫這樣的哭聲才是孩子應(yīng)有的,因而有“響亮”并延伸出“健康”之意,這是“baby”這個詞匯語境賦予“good”的情景意義。有時確定一個詞的意義,需要從整個段落或其相鄰段落、章節(jié)甚至整篇文章去獲取,選定符合原義的對等詞語。如在《名利場》中,到游樂場去的那一天,奧斯本中尉到了勒塞爾廣場就對太太小姐說了一句話:“...I have asked Dobbin of ours to come and dine here,and go with us to Vaux hall,he is almost as modest as Joe...”(……我請了我們的都賓來吃飯,然后一塊兒上游樂場,他跟喬伊差不多一樣怕羞。)從這句話很難確定“modest”的確切意義,因為“modest”有多種意義:“客氣”、“羞怯”、“謙虛”、謹(jǐn)慎”、“端莊”等。但在本書第三章末尾有一句說明了喬伊的性格“poor Joe,why will he be so shy?”(可憐的喬伊,他干嘛那樣“怕羞”呢?),通過這個語言語境,我們就可以確定“modest”的確切含義為“怕羞”。
翻譯就是譯意,這個“意”就是意圖,即原文作者的意圖。譯者要從源語的語音、句法、詞義和語用層等各種語境線索中找出源語作者隱于明說之后的交際意圖和語用意圖。
例1:今天略備薄禮,不成敬意,望各位笑納。
在這個例子中,說話人話語的字面意義與意圖之間幾乎毫無聯(lián)系。既然是禮薄不敬,何必拿來送人?然而,根據(jù)源語作者的認知語境中的百科信息(舊信息),我們可以知道中國人十分注意禮貌原則,說話時常常“貶己尊人”,以示謙虛。這樣的句子是中國人表達饋贈意圖的一種言語行為。由于文化差異,漢語的這種貶己表達方式不存在于西方人的認知語境中。為了使源語意圖正確而順利地傳達,譯者只好改變語言形式,直接譯出交際意圖 “Now we have some presents for you and hope you will like them.”。由此可見,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與源語作者的認知語境不同,將直接影響著源語作者意圖的傳達和接受。
因此,翻譯的內(nèi)容不僅是語言文化的轉(zhuǎn)碼,而且是語言符號所承載的文化。譯者必須具備深厚的中外文化知識,如果缺乏或忽略譯文讀者認知語境中的文化背景信息,不但不能順利傳達原文意圖,反而會造成外交失誤。
在翻譯中,語境制約著譯語對語體、語氣和文體風(fēng)格的選擇,譯文的語體應(yīng)盡量與原文語體保持一致。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注意源語語言表達的特點和語言規(guī)范,順應(yīng)語境,使譯語得體地反映源語語用意義。
例2:(大家快走啊,前面是杭州圣景之一),先睹為快?。?/p>
這是導(dǎo)游口語,下面有兩種翻譯“It is a great pleasure to be among the first to see.”,雖然再現(xiàn)原文信息,但語氣較呆板,沒有體現(xiàn)其鼓動性與聽者感受的語用效果。但換成“The sooner you see,the happier you will be.”,譯語簡潔明了,輕松愉快,較全面地再現(xiàn)了源語的語用意義,符合語境現(xiàn)場。
例3:“Oh no,Wouldn’t have it for the world!”declared Tess,“Add letting everybody know the reason—such a thing to be ashame do”.
譯文:“不能,俺豁著死了,也不能那么辦!”苔絲驕傲地大聲,“這樣的事情要是讓別人知道了,還不得把人臊死了嗎?”
源的具體語境是母親叫苔絲找一個跟她跳舞的男伴陪她去集市上去賣蜂窩,苔絲覺得這樣不成體統(tǒng),堅決不答應(yīng)。原文中“for the world”表強調(diào),“to be ashame do”是不規(guī)范的語言。根據(jù)整個語篇的語言語境及具體語境,譯文中使用“豁著死了”和“把人臊死”等俚語,不僅同源文語體相貼合,而且符合農(nóng)村姑娘的語體口吻,同時把苔絲淳樸、善良、羞澀的性格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翻譯是一種交際活動,它既要保證交際者一方——源語作者的意圖被正確理解和傳授,又要使交際的另一方——譯文讀者準(zhǔn)確地接收源語作者的意圖。語境是翻譯的基礎(chǔ),在翻譯過程中影響著交際意圖的傳達與接受,并且制約著譯文文體的選擇,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翻譯策略的選擇與采取。
1.認知語境與翻譯策略。為了照顧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在處理文化圖式缺省和文化圖式?jīng)_突的翻譯上,譯者應(yīng)采取適當(dāng)?shù)姆g策略。源語讀者所擁有的文化圖式、社會經(jīng)驗、先有知識在譯語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中并不存在,這一現(xiàn)象稱為文化圖式缺省。對于這種由于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中的文化圖式缺省所引起的理解障礙,譯者可采取文內(nèi)增詞或譯文外加注等策略填補譯文讀者認知語境中的文化圖式缺省。
例4:“Your invention is fantastic;you should send it to Munich.”
譯文:你的發(fā)明真奇妙,你應(yīng)該把經(jīng)送到慕尼黑的(德國專利局)去。
例5:“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than Neptune but has killed fewer than Mars.”
譯文:酒醉而亡的人要比大海淹死的人多,可是遠不如在戰(zhàn)爭中喪命的人多。(“Bacchus”指希臘神話中的酒神,“Neptune”指海神,“Mars”指戰(zhàn)神。)
譯者在例4中通過在譯文中增加幾個字,就填補了對德國國家機構(gòu)不太了解的中國人即譯文讀者認知語境上的文化缺省。而在例5中在譯文后加注,讓譯文讀者擁有了西方人那樣的歷史文化圖式,從而讓譯文具有使譯文讀者理解原文語用預(yù)設(shè)的可能,為譯文讀者創(chuàng)設(shè)一個具有關(guān)聯(lián)性的認知語境。
源語讀者與譯語讀者所擁有的文化圖式、社會經(jīng)驗等迥然不同,這一現(xiàn)象就是文化沖突。譯文讀者按自己的認知語境和認知習(xí)慣來解讀,因而導(dǎo)致誤讀,這就要求譯者要調(diào)整或修正譯文讀者的文化圖式,采用以改變譯文讀者語境為目的的翻譯策略。
例6:我國五代南唐詞人馮延在其《謁金門》一詞中有兩句:終日望著君不至(Waiting for you the whole day long wears out my eyes),舉頭聞鵲喜(Raising my head,I’m glad to hear magpie)。
在漢語讀者的認知語境中,“喜鵲”是吉祥之鳥,預(yù)示著吉慶和鴻運來臨。對詞中所描繪的深閨少女來說,枝頭喜鵲的喳喳聲傳遞的是親人歸來報喜樂曲。而在英語語境中,與喜鵲有關(guān)的文化圖式傳達的是嘮叨饒舌的喻體。這樣英文讀者就有可能按自己的認知語境推斷原作的語用意圖,從而理解為:對于百無聊賴、寂寞煩悶的少婦來說,聽到喜鵲叫聲的驚喜也許是因為饒舌的鳥兒打破了寂寞,帶來了一絲生機。這就是譯文讀者和原文作者認知語境中對喜鵲的不同認知文化圖式導(dǎo)致的理解偏差。因此許淵沖先生在翻譯這首詞時,在文外作了加注,從而修正了英語讀者認知語境中關(guān)于“喜鵲”的文化圖式,獲得了與漢語讀者相同的理解。
2.語言語境與翻譯策略。將“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譯成“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對中國讀者也許容易理解,但由于譯文表現(xiàn)的是西方民族的歷史人物,故改譯為“一人不及兩人智”。
3.具體語境與翻譯策略。國內(nèi)舉辦國際學(xué)術(shù)會議開幕式,通常要由領(lǐng)導(dǎo)人講話,講話的結(jié)尾經(jīng)常是“祝大會圓滿成功,祝與會代表身體健康,家庭幸福”?!凹彝バ腋!蓖ǔJ且环N美好的祝愿,在中文中經(jīng)常作為會議致詞的套話使用。但這幾個字在英譯文中不具備語用意義,因為在嚴(yán)肅的學(xué)術(shù)會議這個具體的語境中,祝愿家庭幸福未免可笑。所以譯者在翻譯時應(yīng)適當(dāng)調(diào)整,刪掉這幾個字,換上英語中具有相同語用意義的表達“I wish the conference a great success and wish you good health and a happy stay in this city.”。
綜上所述,翻譯是將一種語言轉(zhuǎn)碼為另一種語言,將信息由一種語言形式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形式的語言交際行為。因此,語境在翻譯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譯者必須緊扣語境,正確理解源語意圖,從而采取切實可行的翻譯策略,讓這一語言交際行為得以順利完成。
[1]李錦.淺析語境在口語中的適應(yīng)性[J].語言與翻譯,2004,(4).
[2]賈文波.原作意圖與翻譯策略[J].中國翻譯,2002,(4).
[3]李淑琴.語境-正確翻譯的基礎(chǔ)[J].中國翻譯,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