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沽
據(jù)《吳人稿本叢書經(jīng)眼錄》記載:“沈鐘,字鹿坪,號霞光,江蘇武進(jìn)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舉人,乾隆元年(1736)官福建屏南知縣,后調(diào)閩清,罷歸。沈氏關(guān)注世事,潛心學(xué)術(shù),著作頗豐,但流傳甚稀,乾隆以來公私書目僅見著錄《霞光集》、《柳外詞》二種?!笔聦嵣?,流傳于世的還有乾隆版《屏南縣志》和《安溪縣志》等。沈鐘作為屏南首任縣令,其人其事最為屏南人所稱道的是“以茶治縣策略”。
乾隆元年正月初,剛過完春節(jié),沈鐘便奉檄從古田水口往屏南赴任。轎上嵩洲峻嶺,山陡崖峭,霧濃風(fēng)寒,如駕云中。
“奈新設(shè)巖疆,百姓未識有官長,與生苗無異,其樸陋山野之狀,難以言喻?!薄笆菚r,僅一空署,尚在野田荒草間,每夜猛虎聚于墻外,人煙寥寥,不過四五十灶,在西南一隅?!薄暗貜V林深,最易存奸……多有羅源、寧德等地慣賦,流入屏境,或與當(dāng)?shù)卦A棍勾結(jié)為亂?!薄捌恋厮?zé)o醫(yī)藥,民間遇有疾病,但伏枕無措……”入屏后,他才知道這個窮山惡水之地絕非僅僅是貧困,堆積如山的問題紛沓而來,必須一一解決。
面對重重困難,沈鐘,這位出身于魚米之鄉(xiāng)“巨富”家庭的舉人,隱忍而不露鋒芒。
初抵縣治雙溪時,僅40多戶人家,縣衙“僅一空署”,又無店無棧,隨從皆有去意。據(jù)乾隆版《屏南縣志》廩生周天麟在序文中寫道:“吏役悉由古田分出,吾師來,皆裹襆被從行,僦屋而居,躬爨而食,稍加嚴(yán)厲督責(zé),即紛然思去……”沈鐘語重心長地勸戒道:“食皇祿,忠皇事。”他率先垂范與隨從同甘共苦,經(jīng)三年奮戰(zhàn),城垣、衙署、壇墠、祠宇、義學(xué)、主官道、橋、亭等諸多項大工“皆以告竣”。
“地廣林深”僅是“最易存奸”外因,而“鞭長莫及,缺乏整治”才是內(nèi)因是根本。法為治縣之綱,除奸之器。對頗為棘手的訟棍王子開等三積案,沈鐘跋山涉水謁見撫憲,陳其始末,說悉具折,稟請發(fā)縣審究。積案除,刁風(fēng)剎,跳梁止,民風(fēng)漸善。
沈鐘沒有滿足于眼前成績,而是乘勢敕緝勾結(jié)寧德、羅源等縣的積匪韋九開,經(jīng)全縣撒網(wǎng),耐心伏擊,于是屏南大地共享太平之福。沈鐘在《治屏管見》中記道:“都民咸稱夜不閉戶,他盜亦不敢入境,懲一警百良然。”
沏茶之要,須高沖低斟。治民之要,宜懲惡親民。沈鐘認(rèn)為,高沖則壺內(nèi)翻滾,茶香自溢;低斟則水緩優(yōu)雅,茶香團(tuán)聚。懲惡則警百扶正,文明大啟;親民則心存百姓,呼吸相應(yīng)?!肮薁幖话?,不惜置一官于度外,不憚再三陳請,力為挽回者?!薄坝杳坑诘胤焦?,悉捐俸以辦,不使一毫累及于民。凡一出一入,夫役俱給以口糧;所過地方,即疏食菜羹,亦必厚酬其值……”由于“屏地素?zé)o醫(yī)藥……”沈鐘就自制金丹,贈予百姓治療寒暑、感冒之癥。其父母之心,天地可鑒。
他治縣的最大功績是在于教民耕種織新法,推動農(nóng)業(yè)發(fā)展,改善民生?!拜d酒春山自勸耕,官亭雜沓共歡迎。溪回樹繞青旗轉(zhuǎn),風(fēng)定花隨翠蓋輕。已荷恩綸蠲宿賦,更占豐穰報秋成。太平樂事原多象,墅老休夸長吏清?!倍俣嗄昵?,沈鐘哼唱出的《春日東郊勸農(nóng)》詩,記錄下了這位父母官勸農(nóng)勤耕的良苦用心。
乾隆版《屏南縣志》記載了沈鐘教民耕種織新法。主要有:一是教民蓄水灌田法?!敖桃孕钚怪?,每田一丘,于丘邊留出水路一條,略開一小口,將水灌滿,則用土壅住,放入下丘,以次遞灌……如此則丘中之水被日蒸曬,土膏發(fā)旺,再加撒以灰糞、豆屑之類,禾苗自茂矣?!倍墙堂穹N糧豆麥法?!叭粢磺猩狡缕綀o水之處,可墾而種雜糧者,則聽民自墾,永免升科……至于田塍之種豆,尤屬自然之利……于收割早稻之后,多種麥子,每歲可多收熟……”三是教民設(shè)豬圈屯灰糞肥田法。“各家砌成一圈,安一半截門,將豬欄入于圈內(nèi)……可屯積糞土若干挑,用以肥田……”四是促民婦織績?!岸笪ㄩ]門向火,男婦皆然,良可笑也。地甚寒,雖不宜種棉,然麻葛頗裕。若勤于織績,以夏布一疋易棉布一疋,尚屬有余……”以上尚不足以供國課,真正讓百姓不受饑餓,并解決國課問題的是推廣茶葉種植。
屏南文廟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由知縣沈鐘倡建,此后經(jīng)歷了十多次的重修,擴(kuò)建,漸漸形成布局嚴(yán)整,規(guī)模較大,設(shè)施齊全的縣級文廟。
沈鐘見到諸山云霧繚繞,皆生爛石,深感天賜茶園之地。他在《物產(chǎn)》中記道:“茶之屬,各山皆有,或似武彝,或似松蘿,惟產(chǎn)于巖頭云霧中者佳?!闭f明當(dāng)時紅綠茶皆有,云霧茶最佳,并已形成一定的規(guī)模。屏南地廣人稀,完全可以大力推廣種植以供國課。為了鼓動百姓種茶,這位書生可謂費盡心機。
乾隆版《屏南縣志·賦役志》載:“收獲淺薄,更別無生息,惟恃糶谷完糧,以致催追不前,地方官徒受參罰,實亦民力有限也。倘后之宰斯邑者多方勸導(dǎo),廣種雜糧,并茶、竹、麻、靛之類,歲有萬金之獲,以供國課,庶幾戶有蓋藏,輸將亦易,民不擾而官無累矣。”從中可以看出,茶在國課中的重要地位。
茶,不僅供國課,而且在義學(xué)、文昌閣、廊橋等公共建筑修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F(xiàn)從乾隆版《屏南縣志》中抄錄兩例如下:
其一“以上皆知縣沈鐘買基一畝六分建造,余田留作菜圃,以供諸生之用。其義學(xué)后山及左右兩崗,知縣沈鐘又捐俸插杉樹三千余本,并多栽茶竹,不獨可蔭庇風(fēng)水,而日久傾頹,亦可藉為修理之資焉。并附識于此?!?/p>
其二“又批給子民張德余承種義學(xué)后山杉樹印照。特授福州府屏南縣正堂加一級·沈:今將本縣義學(xué)后山及左右兩崗批付在城子民張德余承管,包種杉木三千株,議定給工價銀壹拾兩正,其銀三次給領(lǐng)。自承之后。水遠(yuǎn)照管,逐年修整,不得有誤。其山內(nèi)一切榛、松、茶、竹等樹,亦一體看管。倘有居民侵損,許爾告官究處,爾亦不得自行砍伐。此照。右批給在城子民張德余,準(zhǔn)此?!?/p>
“板橋東跨柳西飛,時有行人趁落暉。十五采茶何處女,野花還插滿頭歸?!?/p>
“鄉(xiāng)村日落漸黃昏,傴僂行人入市忙。一陣風(fēng)香肩販出,旗槍爭上買茶場。”
以上兩首詩抄錄于光緒(江若干版)《屏南縣志》,詩中描述了光緒年間屏南茶葉的產(chǎn)銷盛況。前一首詩描述了夕陽歸路,采茶女往來雜沓,花香人語的一幅鄉(xiāng)村采茶圖;后一首描畫了落日余暉,茶商仍然云集,茶市交易空前繁忙的景象。
“鑿破寒云嶺被耕”,隨著雜糧和茶葉種植的推廣,荒山變茶園,沈鐘欣慰地留下不朽詩篇。在沈鐘的推動下,屏南茶葉進(jìn)入了開縣后的第一個鼎盛期,并一直延續(xù)了近200年,直至歐戰(zhàn)爆發(fā)后才走向衰亡。民國版《屏南縣志》載:“茶行,在城、棠口、漈頭、官壽兜各鄉(xiāng),每年谷雨后,采買紅綠各茶,運售外洋。歐戰(zhàn)后,銷路稍減。”
“予捧檄赴屏南任,甫入境,聞邑中父老嘖嘖稱頌,不絕于口。詢之,蓋即吾毘陵族兄鹿坪先生也……”壬申春,沈宗良赴屏南任,揮毫記下百姓對沈鐘的稱頌言辭以自勉。
“公罷官后……清風(fēng)兩袖,幾無以自存,民爭析薪餉粟,以繼晨夕。然公雖去,其功業(yè)可垂青史,心事可質(zhì)鬼神。”廩生周天麟在《序文》中如是記載。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苯栌貌枋リ懹鸬囊痪洳杞?jīng),來概括屏南開縣第一茶人沈鐘是再恰當(dāng)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