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藍光照射治療后經(jīng)皮測膽紅素變化趨勢研究
周玉貞,李曙蓉,桂齊
Study on trends of transcutaneous bilirubin after photo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Zhou Yuzhen,Li Shurong,Gui Qi(TCM Hospital of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F(xiàn)ujian 361009 China)
摘要:[目的]了解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藍光照射治療后經(jīng)皮測膽紅素(TCB)的變化趨勢,為準確判斷治療效果提供可靠依據(jù)。[方法]高膽紅素血癥患兒接受藍光照射治療前經(jīng)皮測膽紅素,10 min內(nèi)抽血測量血清總膽紅素(TSB),比較TSB與TCB的相關性;藍光照射治療結束后10 h內(nèi)1 h測1次TCB,了解其變化趨勢。[結果]藍光照射治療前TCB與TSB相關系數(shù)為0.893,二者具有良好的相關性;藍光照射治療后1 h~5 h TCB呈明顯上升趨勢,6 h~8 h緩慢上升后趨于穩(wěn)定。[結論]為準確判斷藍光照射治療的效果,經(jīng)皮膽紅素測量應在照射結束6 h后進行。
關鍵詞: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藍光照射治療;經(jīng)皮測膽紅素
中圖分類號:R473.72
基金項目:福建省衛(wèi)生廳青年科研課題,編號:2012-2-106。
作者簡介:周玉貞,主管護師,碩士研究生,單位:361009,福建省廈門市中醫(yī)院;李曙蓉、 桂齊單位:361009,福建省廈門市中醫(yī)院。
收稿日期:(2014-09-24)
我國50%~6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chǎn)兒會出現(xiàn)黃疸,其中大多數(shù)黃疸屬于生理性黃疸,會自然消退,對新生兒無害。但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可能引起膽紅素腦病(核黃疸),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遺癥[1],給患兒家庭及社會造成了極大的負擔。經(jīng)皮測膽儀自20世紀60年代問世以來,因經(jīng)皮測膽紅素(transcutaneous bilirubin,TCB)與血清總膽紅素(total serum bilirubin,TSB)良好的相關性,能準確預測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fā)生,并具有操作簡單、快速、無創(chuàng)等特性,已成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的篩查工具[2]。藍光照射治療(簡稱光療)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在治療過程中需對其療效作出動態(tài)的觀察,以便根據(jù)光療效果決定結束、繼續(xù)光療或是更改治療方案等,確?;純旱陌踩玔3]。本研究旨在通過對光療后10 h內(nèi)TCB的測量,了解其變化趨勢與特點,為臨床治療、護理提供依據(jù)。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廈門市中醫(yī)院新生兒室2013年9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接受光療的342例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其中男174例,女168例;母乳喂養(yǎng)218例,混合喂養(yǎng)124例;胎齡(37.54±2.67)周;出生后(193.46±142.80)h;出生體重(3.08±0.41)kg,治療前TCB(14.38±1.43)mg/dL(1 mg/dL=17.1 μmol/L)。診斷標準依據(jù)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2001年制定的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納入標準:胎齡37周~42周,日齡≤28 d,出生體重≥2 500 g的漢族患兒。排除標準:巨大兒、新生兒溶血、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及測量部位患有較重皮膚病的患兒。
1.2光療方法采用寧波戴維醫(y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YP-90B嬰兒培養(yǎng)箱為高膽紅素血癥患兒行單面光療,光源裝置為發(fā)光二極管(LED),燈管使用時間均<5 000 h。燈管與箱底距離41 cm~50 cm,藍光波長范圍為400 nm~500 nm。照射時患兒取仰臥位,臥于保溫箱中間位置,除眼罩保護眼睛及尿不濕保護生殖器外,身體其他部位均裸露。
1.3測量方法采用南京理工大學科技咨詢公司研制的JH20-IB經(jīng)皮測疸儀測量TCB,嚴格按操作規(guī)程測量新生兒額頭(眉間中點上0.5 cm~1.0 cm)、顴骨及胸骨下1/3處,取三者平均值為TCB值。注意避開眼罩遮蓋部位,所有測量均在自然光線或嬰兒室白色熒光燈照射下進行,由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的護士完成。采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生產(chǎn)的DXC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量TSB,所有測量均由經(jīng)過統(tǒng)一培訓的檢驗人員完成?;純菏状谓邮芄獐熐皽y量TCB,于10 min內(nèi)抽取靜脈血1 mL~2 mL,并于30 min內(nèi)送檢TSB。對納入研究的所有患兒在光療結束后10 h內(nèi)每小時測量TCB 1次。
1.4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對光療前TCB與TSB進行相關性分析,對光療后10 h內(nèi)各時點之間TCB變化趨勢進行描述性分析。
2結果
2.1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光療后TCB變化趨勢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光療前TCB與TSB的相關系數(shù)為0.893,TCB自治療結束后呈直線上升,6 h后緩慢上升并逐漸趨于平穩(wěn)。TCB變化趨勢見圖1。
圖1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光療后TCB變化趨勢
2.2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光療后各時段TCB比較治療后6 h~10 h TCB值呈正態(tài)分布,方差齊。兩兩比較結果顯示:光療后5 h與6 h、7 h、8 h、9 h、10 h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光療后各時段TCB比較
3討論
經(jīng)過多年的臨床試驗,經(jīng)皮測膽儀的優(yōu)勢已被廣泛的認可。本研究中,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光療前TCB與TSB的相關系數(shù)為0.893,說明本研究中TCB與TSB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這與國外的研究結果一致[4]。然而國內(nèi)外對TCB的研究更多地關注其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篩查與預測,如多項研究顯示通過采用新生兒經(jīng)皮小時膽紅素百分位曲線更能準確預測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5]。本研究顯示:光療后1 h~5 h的TCB呈直線上升趨勢,6 h~8 h緩慢上升后趨于穩(wěn)定。光療主要作用機制是通過將皮膚中的未結合膽紅素轉構成構型異構體、結構異構體和光氧化作用的產(chǎn)物,其中結構異構體為主體;結構異構體能快速從膽汁和尿液中排泄而不通過肝臟代謝[1]。但由于光療作用于皮膚淺層組織,導致皮膚黃疸的消退與血清膽紅素的相應下降并不一致[6],這解釋了治療后TCB變化的原因。而對治療后5 h~10 h各時間段TCB值進行比較得出光療后5 h與6 h、7 h、8 h、9 h、10 h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6 h、7 h、8 h、9 h、10 h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治療后5 h、6 h是TCB變化點,在治療后6 h起所測得的TCB變異度較小。
目前,國際上沒有統(tǒng)一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指標,但TSB水平一直都是最重要指標,被認為是診斷的“金標準”。然而多次的靜脈穿刺給患兒帶來極大的痛苦,并可能引起貧血、感染等并發(fā)癥,引發(fā)家長的焦慮,增加醫(yī)療費用,不利于和諧醫(yī)患關系的建立。而在光療后6 h~10 h測量TCB值,為醫(yī)務人員提供了準確的數(shù)據(jù),減少了誤判的發(fā)生。但與TSB的相似度,仍需經(jīng)過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參考文獻:
[1]褚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
[2]Panburana J,Boonkasidach S,Rearkyai S.Accuracy of transcutaneous bilirubinometry compare to total serum bilirubin measurement[J].J Med Assoc Thai,2010,93(Suppl 2):S81-86.
[3]鄒芳,張憲芹,馬琴,等.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3,11(3A):597-598.
[4]Stanley IP,Mei Chung,John Kulig,etal.An evidence-based review of important issues concerning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J].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2004,114(1):e130-153.
[5]余章斌,韓樹萍.新生兒經(jīng)皮小時膽紅素百分位曲線預測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價值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1,6(3):183-189.
[6]吳梓梁.小兒內(nèi)科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1494.
(本文編輯張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