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矛盾表達是修辭研究中的一種。修辭研究在中國獨立成“學(xué)”,是在五四運動以后。不少學(xué)者為我國現(xiàn)代修辭學(xué)的建立和發(fā)展貢獻了寶貴的學(xué)術(shù)勞績。由于我國古代學(xué)者對矛盾表達研究甚少,加上傳統(tǒng)思維定式的束縛,人們對“矛盾表達”和“自相矛盾”缺乏透徹的理解。所以,雖然修辭表達現(xiàn)象是不勝枚舉的,但遺憾的是這種表達法尚未被作為一種修辭方法列入漢語修辭學(xué)著作。
【關(guān)鍵詞】矛盾表達;矛盾表達的作用;修辭學(xué)
一、什么是矛盾分析法
矛盾表達法,看似是一個高深的語法專用詞。如果用淺白的言語去解釋什么叫作矛盾表達法,可以說一個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古時有一個賣矛又賣盾的人,他在吹噓自己的盾的堅固時說,沒有任何銳利的東西能刺穿它。他在吹噓自己的矛的鋒利時說,沒有任何東西是它刺不穿的。有人就問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時會怎么樣?這個賣矛又賣盾的人就無法回答了,因為他對矛的吹噓和對盾的吹噓是不能自圓其說的。
從邏輯上來說,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對他的“矛”和“盾”的吹噓是違反矛盾律的。那么,什么是矛盾律呢?從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來說,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在同一條件下,從同一方面,對同一事物,不能肯定他是這個,同時又肯定他是那個;也不能同時既肯定它,又否定他,思維必須保持前后一致。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就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在同一條件下,從同一方面,對“矛”和“盾”這兩種兵器,一會肯定它,一會否定它,所以說他在邏輯上違反了矛盾律?!懊苈伞?,確切地說,應(yīng)該是“不矛盾律”,但現(xiàn)在習(xí)慣上一般很少這樣說。懂得了什么叫矛盾律,我們理解矛盾表達法就容易很多了。矛盾表達法,在外語中比較常用,是用一組前后意義矛盾或不協(xié)調(diào)的詞、短語、句子互相修飾、限制或搭配以形成強烈對比的一種表達方法。它源于希臘語oxymoron,意為:敏銳的愚鈍。后被引入英語,成為語言學(xué)修辭中的專用語,意為矛盾修辭法。
例如,在莎士比亞名劇《奧賽羅》中,奧賽羅作者簡介:曹俊耀,渤海大學(xué)。輕信讒言,錯殺了清白無辜的妻子。但他認為自己維護榮譽的動機是正當(dāng)?shù)?,所以他說:“如果你們愿意,不妨說我是一個正直的兇手。”“正直的兇手”就是矛盾表達法的妙用。還有莎翁的另一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與朱麗葉在花園中第一次幽會時難舍難分。朱麗葉在離別時對羅密歐說的話也用了矛盾表達法?!半x別是這樣甜蜜的凄清,我真要向你道晚安直到天明!”
在國外矛盾表達叫作矛盾修辭法,可是在國內(nèi)這種表達法尚未被作為一種修辭法列入漢語修辭學(xué)著作,但是,還是有許多學(xué)者注意到并且研究了這種修辭手法。在馮廣藝所著的《變異修辭學(xué)》中是這樣解釋矛盾表達法的:“說話,寫文章,表達一定的思想內(nèi)容,要求在言語形式上做到規(guī)范、和諧,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但是有時為了交際目的和交際效果的需要,言語表達者有意采取一種‘矛盾的言語表達法,這是一種言語變異手法,即我們所說的矛盾表達變異。”這里所說的矛盾表達變異就是我們所說的矛盾表達法。
綜合國內(nèi)外的各家說法,我認為和矛盾表達法是在語義的內(nèi)涵和外延上具有邏輯矛盾關(guān)系的兩個話語片段。在語言形式上,矛盾表達法由A和B構(gòu)成。A和B存在著邏輯上的矛盾關(guān)系和詞匯層面上的矛盾關(guān)系。即一個肯定命題和一個否定命題構(gòu)成的矛盾關(guān)系。同時,值得我們注意一下的是肯定命題和否定命題必須是相等的。比如“痛并快樂著”。
二、深入分析矛盾表達的作用
上文我們曾提到馮廣藝先生曾經(jīng)對矛盾表達法做出過自己的解釋,他認為是為了交際目的和交際效果的需要,語言表達者有意采用一種“矛盾”的語言表達法。任何語言形式的運用都是為了表達一定的思想內(nèi)容服務(wù),“矛盾”的言語表達法也是為了表達特定的思想內(nèi)容而運用的,換句話說,“矛盾”的言語表達法是為了修辭效果的需要而運用的。這種表達法寓修辭魅力于矛盾的言語形式之中,耐人尋味。
(一)語言表達更加深沉,更富有意味
不同的語境、不同的語體,要求有所不同?!懊堋毖哉Z表達法的一個特點就是在一定的語境里為了一定的目的使言語表達更加深沉。例:
1.不能用聲音,只能用沒有聲音的“聲音”加以表達。(《郭小川詩選》)“沒有聲音”和“聲音”構(gòu)成矛盾表達,寫出在十年動亂時期,人們沒有言論自由,但是人們的心聲是誰也扼殺不了的,矛盾表達法是讀者感受到作者在那樣情境下的心境和思想,使整個句子更加深沉、有力。
2.一個女人和四個男人,拼成了一幅命運的畫卷。零碎而又完整。(楚良《一個女人和她的四個丈夫》)“零碎”和“完整”構(gòu)成矛盾表達,更加深刻地寫出了“女人”悲慘的命運,深沉悲壯,使讀者與之產(chǎn)生共鳴。
3.“我需要去年那個不是春天的春天的掌聲,你們怎么不給我呀!”馬興民的聲音有了絲絲的沙啞,淡淡地凄涼。(于東河、許旭《徂徠山的子孫》)用“不是春天的春天”表明了“我”對去年極好的工作環(huán)境的懷念之情。
(二)使語言表達更加含蓄,更加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言語交際的目的交流思想,要求交際者的表達要明白易懂,不能晦澀、古奧,但這并不排斥含蓄。中國是一個內(nèi)向含蓄的國家,因此有些表達需要更加含蓄。
1.最佳的表演就是不表演……(姚忠禮《啊,明顯》)含蓄地說明表演貴在自然,不能做作。
2.白石湖公社防汛工作組使命結(jié)束的最后一天,就這樣有滋有味而又單調(diào)枯燥,懶散舒服而又難以忍耐地開始了。(陳世旭《驚濤及續(xù)篇》)“矛盾”的表達法在這里寫一天生活的特殊感受,內(nèi)含豐富。
3.我不能準確地描述我現(xiàn)在的心情,我整個人好像蹣跚在一個非?;恼Q而又非常合理的夢中。(張賢亮《綠化樹》)通過“矛盾”表達法描述“我”的心情,從而揭示出動亂年代人的特殊情感,含而不露。
(三)使語言表達更加婉轉(zhuǎn),彌補說話過于直率的不足
言語表達要直率,也要婉轉(zhuǎn)。婉轉(zhuǎn),是語言表達的一個特點,它可以彌補于直率的不足。利用“矛盾”的言語表達可以把話說得委婉一些。例如:
1.一切似乎都逝去了,一切似乎又都遺留下來了。仿佛是不再痛苦的痛苦,仿佛是不再悲哀的悲哀。(錢鋼《唐山大地震》)利用“矛盾”的表達法寫人們對唐山大地震的反思,委婉地說明人們痛定思痛,決心在廢墟上重建家園的感情。
(四)使語言表達更加幽默風(fēng)趣
幽默詼諧,能克服語言表達過于呆板的毛病,可以使語言表達生動活潑,“矛盾”的言語表達法可以做到這一點。例如:
1.但是,如今提筆來寫這幢互相饞嫉又互相親昵、互相搗鬼有互相擁抱的危樓居民,不得不回到那灰暗的陰霾的十年里去。(李國文《危樓記事》)運用“矛盾”表達法寫危樓居民之間的復(fù)雜感情和關(guān)系,很詼諧。
2.每家出五毛錢,在不足一百戶的小村莊,居然湊了二十多元。多么的一個數(shù)字和多么小的一個數(shù)字! (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運用“矛盾”的表達法寫出特殊歷史時期“錢”的特殊性,幽默。
3.古人傳文字給我們,原是一份重大的遺產(chǎn),應(yīng)該感謝的。但是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不十分諧聲的諧聲字的現(xiàn)在,這感謝卻只好躊躇一下了(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運用“矛盾”表達法說明漢字的特殊性,也很幽默風(fēng)趣。
以上列舉的都是矛盾表達法在語言表達中的作用,“矛盾”表達法還有一個很大的用途,就是用作題目,如影片名、文章名、書名等。這種矛盾表達變異構(gòu)成題目,含蓄雋永,發(fā)人深思,很有吸引力。例如“無情的情人”(影片名)“靜止的流動”(《武漢晚報》文章名)。
從上面列舉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來“矛盾”的言語表達法運用了邏輯上的“矛盾律”,使語言交際者在接受言語信息時,產(chǎn)生一種“逆反心理”。這樣,表達的效果就大大增強了。所以我們說“矛盾”的言語表達是表達著為了修辭的需要而運用的,作為表達著,利用“矛盾”的言語表達法是在邏輯規(guī)律和言語規(guī)律的指導(dǎo)下進行的,表達者的思想并不是矛盾混亂的,思想的矛盾和混亂只能造成言語表達的一團糟。簡單易懂的說,矛盾表達法的作用大概可以歸納為生動新穎,深刻而富有哲理。
三、矛盾表達法的特殊性
1.矛盾表達法可以表現(xiàn)主觀與客觀的矛盾,使主題更加突出,寓意更加深刻。《孔乙己》的結(jié)尾寫道:“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和“的確”是一對矛盾的副詞,許多思維嚴密的讀者往往對此質(zhì)疑,這大約是他們?nèi)狈q證的觀點和不懂矛盾表達法的緣故。從主觀上講,作品中的“我”沒看見也不可能看見孔乙己的死,甚至聽不到有關(guān)孔乙己生死的情況,因為孔乙己是被舊社會遺棄的多余的人。因此結(jié)尾只能用“大約”,也只有用“大約”,才能入木三分地揭示作品的主題。但從客觀上講,孔乙己在四肢健全時尚且被逼得死去活來,更何況被迫害致殘后,他絕不會有茍延殘喘的可能,所以在不定副詞“大約”后,又用了表示肯定的副詞“的確”。這一筆似乎是輕描淡寫的結(jié)尾,正是魯迅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獨到之處,也是矛盾表達法的高妙所在,這樣讀者就不得不開始深思文章以及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
2.矛盾表達法可以表達人們復(fù)雜矛盾的心理和異常強烈的感情。魯迅的散文《為了忘卻的紀念》,這個矛盾的題目表達了作者異樣的愛憎感情?!巴鼌s”是反其意而用,表達了作者對烈士難以言喻的摯愛和對是非顛倒的黑社會現(xiàn)實的強烈憎恨,蘊含著作者難以抑制的極度悲憤。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這里的兩處矛盾表達法寫出了朱自清先生當(dāng)時復(fù)雜而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
3.矛盾表達法可以表現(xiàn)事物現(xiàn)象和本質(zhì)的矛盾。如魯迅的《孔乙己》第五段寫孔乙己“好喝懶做”,“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但他在我們店里,品行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讀者往往會問:孔乙己最后不是還欠十九個錢嗎?孔乙己靠偷竊支付酒錢,說他品行好豈不自相矛盾嗎?是的,這就是現(xiàn)象與本質(zhì)的矛盾表達。從表面看,孔乙己的品行是不好的;好喝懶做,虛偽,還要偷竊,但這些不是孔乙己的本質(zhì),而是封建教育的惡果。腐朽的封建思想不僅腐蝕了他的靈魂,使他養(yǎng)成了好喝懶做等惡習(xí),而且摧殘著他的肉體,偶爾偷竊是生活所迫。相反,在邪惡的封建勢力迫害下,孔乙己的本性沒有泯滅,他善良、正直、慈愛。他不像穿長衫坐著喝的富人拖欠酒錢;不像阿Q那樣欺軟怕硬,而是對弱小充滿了同情和愛;他誠懇地教小伙計認字,分茴香豆給圍觀的孩子吃——這豆是他用“血淚”換來的,為此他受盡了凌辱,后來被打斷了腿及至喪生。作者以充滿感情的筆調(diào),從現(xiàn)象和本質(zhì)同兩方面揭露了孔乙己自身的善和惡、真誠和虛偽的深刻矛盾,哀其不幸,怒其不悟,使作品感人至深。
4.矛盾表達法可以表達物質(zhì)與精神,存在與意識的矛盾。如臧克家的詩《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边@里的矛盾表達深刻地指出:那些紙醉金迷、行尸走肉的人雖然肉體尚存,但他們的靈魂早已經(jīng)死了:而那些為人民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人雖然肉體不復(fù)存在,但他們的精神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里。再如“睜眼瞎”這個詞語深刻地揭示了文盲雖然雙眼明亮卻像瞎子一樣摸索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里的可悲現(xiàn)象,言簡意賅,生動形象。
5.矛盾表達法可以表達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前后矛盾,記得一位名人說過,“在真理面前再進一步就是廖誤”。如《老子》中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屬這一種,它說明了事物可以朝著各自相反的方向發(fā)展。
總結(jié):馮廣藝先生在《變異修辭學(xué)》中認為,矛盾表達變異是客觀存在的。利用言語形式上的矛盾來表達一定的思想內(nèi)容,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修辭學(xué)界曾有過論述,但大多局限于辭格范疇,真正從言語表達上進行細致的分類并說明構(gòu)成矛盾的方式及其修辭作用的幾乎沒有。
雖然矛盾表達法尚未被列入修辭學(xué)著作,但是矛盾表達法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生命力,它根植于無比深廣的主客觀世界。既然矛盾是宇宙的普遍規(guī)律,它必然貫穿于人們的生活和思想之中,同時也反映在人類語言上。矛盾現(xiàn)象是無處不在的,而矛盾表達法把人們帶進了有深度和廣度、有發(fā)展變化的高層次的思維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