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人格在緩沖老年人負性情緒中的中介作用
涂陽軍
(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南長沙410082)
摘要〔〕目的考察道家人格在緩沖老年人負性情緒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生活事件量表、道家人格量表、特質焦慮和抑郁簡式量表對237名老年人進行調查,通過路徑分析法對結果進行分析。結果靜、躁維及聯(lián)系、矛盾維的中介效應約占總效應的50%,自然、柔韌、謙退、超脫和寡欲約占總效應的8%。道家人格多個維度對焦慮的中介作用強過對抑郁的中介作用。二階因素“真”的各個子維度起到了正性緩沖的中介作用,二階因素“偽”的各個子維度起到了負性加劇的中介作用。結論道家人格多個維度在生活事件與負性情緒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關鍵詞〔〕道家;道家人格;特質焦慮;抑郁;負性情緒
中圖分類號〔〕B848〔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第一作者:涂陽軍(1980-),男,講師,博士,主要從事人格心理研究。
研究發(fā)現(xiàn),道家認知療法能對焦慮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能有效緩解抑郁,還能夠有效降低人的神經(jīng)質得分,改善應對方式,控制早期高血壓及減少A型行為,其思想核心為講解并熟讀32字訣(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處下,以柔勝剛;清靜無為,順其自然)〔1〕。而道家人格各維度的內(nèi)涵恰與道家認知療法中的“32字訣”具有許多相同之處〔2〕。如靜、躁維度對應“32字訣”的清靜無為,自然本真與順其自然,謙退與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寡欲與少私寡欲,知足知止;柔韌與以柔勝剛。本研究旨在觀察道家人格在緩沖老年人負性情緒中的中介作用。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武漢某老年大學237名學員。年齡(61.96±8.66)周歲,男68名,女169名。
1.2工具①貝克抑郁簡式〔3〕。②特質焦慮〔4〕。③生活事件量表〔5〕:共58道客觀是否題?!笆恰庇?分,“否”計0分。④道家人格量表〔6〕:共57道題項,包括自然本真(自然、本真)、情緒情感(靜、躁)、意志品質(柔韌)、因應處世(謙退、超脫、寡欲)、認知思維(矛盾、聯(lián)系和變化)5大領域10個維度。二階因素分析表明:道家人格之靜、聯(lián)系、變化、柔韌欲等7個維度屬于道家所推崇的“真”的內(nèi)容,而躁、矛盾和超脫等3個因子屬于道家所反對的“偽”的內(nèi)容。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方法采用溫忠麟等〔7〕推薦的中介效應檢驗程序。中介效應檢驗中,如果僅有一個中介變量,則按分別進行3次回歸的方法進行檢驗。如果有一個以上的中介變量,則首先通過Lisrel建構結構方程模型,然后利用Lisrel輸出的數(shù)值對路徑的效應進行分解和檢驗。在Lisrel輸出的結果中給出了3個值:第1個是參數(shù)估計值,代表自變量的總體效應或間接效應值;第2個是標準誤;第3個是t值,一般>2即認為顯著。首先考查各自變量、中介變量及因變量間的相關。接著就特質焦慮、抑郁及負性情緒(將特質焦慮與抑郁分數(shù)加總),按自然和本真(自然本真),靜、躁(情緒情感),聯(lián)系、矛盾和變化(思維方式),謙退、超脫和寡欲(因應處世),柔韌(意志品質)及自然、本真、謙退、超脫、寡欲和柔韌(道家人格詞匯形式)的順序,依次進行中介效應檢驗(見表1)。
2結果與討論
無論因變量為特質焦慮、抑郁還是兩者加總后的負性情緒,道家人格之自然、聯(lián)系與矛盾、靜與躁、柔韌的中介效應均顯著。靜、躁及聯(lián)系和矛盾性的中介效應最大,幾近占到了總效應的一半。其原因可能在于,靜躁與負性情緒本身就同屬于情緒情感領域,同一領域的心理變量間,其中介緩沖作用當然也會更大些。從道家老莊之思想內(nèi)核來看,思想上明道,心靈深處保持寧靜,保守道之靜根及保持對外界物質的克制和少私寡欲,這些都具有應對心理問題或壓力的功效。而其“順應自然”的主導精神價值能夠涵化到其處理心理問題的各個層面,其手段主要包括認識轉換和控制方式等〔8〕。所謂的認識轉換,也即上述道家之認知思維特征:體道、悟道,懂得道之運行的規(guī)律,以道之運行的思維特征來看待萬事萬物,從思想上與道接近。而所謂的控制方式,實質也即由清靜無為、心齋與坐忘等求得心靈寧靜、內(nèi)心安適的方法。其不但有生理方面的作用,并且能促進心理放松,預防情緒不穩(wěn)及心理沖突的發(fā)生〔9〕。
本研究顯示,在對抗焦慮與抑郁等情緒中,道家人格在緩沖老年人焦慮方面的作用要大過其對抑郁的中介作用。這一結果從實證研究層面再次表明:在儒家之積極進取與現(xiàn)實客觀環(huán)境發(fā)生沖突而導致人之內(nèi)心苦痛不安之時,源于道家思想并與道家人格療法之核心內(nèi)涵具有一致性的道家人格,具有緩沖負性情緒作用,能起到緩沖內(nèi)心苦痛作用。由此而成為老年人心理平衡的一道保護屏障。只是在應對由踐行儒家之志而導致內(nèi)心沖突和苦痛過程中,其對焦慮作用比對抑郁作用更大些。
各中介效應除大小的區(qū)別外,還有性質的差異。其性質主要有兩類:一類為自變量負向作用于中介變量,中介變量又負向作用于因變量,中介變量最終表現(xiàn)為一種正性的緩沖作用。這類性質的中介變量有:自然、聯(lián)系性、靜、柔韌、謙退與寡欲,其屬于道家人格二階因素“真”。這一結果暗示:盡管生活事件容易使老年人情緒不安,引致神經(jīng)質性焦慮與抑郁,但嘗試著
表1道家人格各維度的中介效應分析結果
中介變量直接效應總間接效應因變量結論自然0.27(87.10)0.04(12.90)特質焦慮部分中介0.28(90.32)0.03(9.68)抑郁部分中介0.33(91.67)0.03(8.33)負性情緒部分中介聯(lián)系、矛盾0.17(54.84)0.13(41.94)特質焦慮聯(lián)系和矛盾維度的中介效應分別為0.039和0.093,t值分別為3.08和6.650.28(75.68)0.09(24.32)抑郁聯(lián)系和矛盾維度的中介效應分別為0.029和0.058,t值分別為2.99和5.610.24(64.86)0.09(35.14)負性情緒聯(lián)系和矛盾維度的中介效應分別為0.042和0.091,t值分別為3.07和6.58靜、躁0.17(51.52)0.16(48.48)特質焦慮靜和躁維度的中介效應分別為0.107和0.060,t值分別為6.74和4.660.28(73.68)0.10(26.32)抑郁靜和躁維度的中介效應分別為0.073和0.029,t值分別為5.56和3.530.18(62.07)0.12(41.38)負性情緒靜和躁維度的中介效應分別為0.075和0.041,t值分別為6.68和4.55柔韌0.28(90.32)0.03(9.68)特質焦慮部分中介0.34(94.34)0.02(5.66)抑郁部分中介0.33(91.67)0.03(8.33)負性情緒部分中介謙退、超脫、寡欲0.28(90.32)0.03(9.68)特質焦慮謙退、超脫和寡欲維度的中介效應分別為0.007、0.007和0.016,t值分別為1.73、1.71和2.540.35(97.22)0.01(2.78)抑郁謙退、超脫和寡欲維度的中介效應分別為0.006、0.009和0.002,t值分別為1.59、1.93和0.660.34(94.44)0.02(5.56)負性情緒謙退、超脫和寡欲維度的中介效應分別為0.008、0.009和0.012,t值分別為1.75、1.93和2.21自然、謙退、超脫、寡欲、柔韌0.26(83.87)0.06(19.35)特質焦慮柔韌、自然、超脫、謙退和寡欲維度的中介效應分別為:0.011、0.031、0.006、-0.009、0.016,t值分別為:2.17、2.72、1.81、-1.97、2.720.33(89.19)0.04(10.81)抑郁柔韌、自然、超脫、謙退和寡欲維度的中介效應分別為:0.013、0.019、0.006、-0.005、0.003,t值分別為:3.34、2.52、1.77、-1.40、0.540.32(86.49)0.05(13.51)負性情緒柔韌、自然、超脫、謙退和寡欲維度的中介效應分別為:0.013、0.029、0.007、-0.008、0.012,t值分別為:2.36、2.71、1.94、-1.91、2.30
()內(nèi)為該效應占總效應百分比;僅報告中介檢驗顯著的結果;1.96
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與安適、并以相互轉化、不斷流變的思想來看待所面臨的困難、在困境中信守自然順任無為之理,但同時也保持對機會來臨前的高度準備狀態(tài),積極積蓄力量與資本,暫時淡化自己的欲望及對目標追求的強烈動機,為人不過于爭執(zhí)好強,將能夠十分有效地降低自己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水平,并在自我情緒調整中,迎來人生可能的轉機與機會。而這調整的自適應過程,也恰是古時身處不利環(huán)境中的智者和偉人們,在身陷囹圄之時的明智之舉,這也是道家思想中極具有智慧與人生真諦的在心理行為層面的精華之舉。另一類為自變量正向作用于中介變量,中介變量又正向作用于因變量,中介變量最終表現(xiàn)為一種負性的加劇作用。這一類性質的中介變量有:矛盾性、躁、超脫,其屬于道家人格二階因素“偽”。這暗示:當理想與現(xiàn)實發(fā)生沖突,內(nèi)心郁悶不安而焦慮萬分之時,內(nèi)心如果因為生活事件而騷擾不安,同時囿有一己之私或一孔之見,思想上矛盾沖突不斷,這些心理行為層面的舉措,將會進一步加劇老年人內(nèi)心的抑郁與焦慮等負性情緒,并將對問題的解決設置人為障礙。其從本質上反映的是道家極力反對的處事之道,長此以往下去,恐有陷入道家莊子倒懸之民的危境。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無數(shù)生活事件面前,老年人似乎學得了更加斂藏自己,在待人時,往往變得更為謹慎而謙遜有禮,于人于物不好爭執(zhí)。但為何一個人在許多生活事件面前變得益發(fā)謙退時,其特質焦慮、抑郁和負性情緒反向會越高?其解釋可能還得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天人合一”思想說起,作為一種集體潛意識,反映在人性心理層面,往往塑造了中國人待人時十分謹慎小心并十分謙遜、謙退的性格,但卻導致了缺少敢講敢說的靈性,凡事也不怎么會生氣的性格,害怕撕破臉,也怕打官司的心理。由文化形塑的謙退與和諧就會與不能不伸張的利益和訴求產(chǎn)生劇烈的沖突,由此而形成一種表面上維持和諧,但臺面下卻暗藏著不和的虛性和諧,即所謂的窩里斗。此時,身處此環(huán)境中的個體也只能在行為上采取有限的區(qū)隔或隱抑的方式〔10〕。無論是區(qū)隔還是隱抑,都暗含了對矛盾沖突或沖突對象小心謹慎地對待,同時也必須在明知自己內(nèi)心情緒不安或抑郁或焦慮或其他負性情緒的事實面前,行為上卻表現(xiàn)得更為謙遜有禮、謙退有加。此時,謙退的行為就具有了神經(jīng)質性的特性——外在的謙退行為往往伴隨著內(nèi)心極度的焦慮、抑郁或其他令人不安的負性情緒。
總的看來,但凡世事不順、事多且煩,乃至身陷困境時,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和自適、思維開放并持聯(lián)系的觀點,為事保持適度且靈活的堅持性,于物不過于執(zhí)著與追求,待人謙讓有禮,不急于爭執(zhí),都將有利于個體渡過心理的危機,并順利解決所遇到的難題,并且能夠有效降低因生活事件帶來的焦慮等負性情緒。當面對困難、問題或心理煩擾之時,應該對人性變化、心理行為的改變持有有層次的系統(tǒng)的整體觀。這一整體的系統(tǒng)觀取向將有助于心理治療者重新認識西方有關心理治療的基本理論。這些療法往往都過分關注從人性到知-情-意-行各個層面某一個方面的內(nèi)容,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治療、恢復等,本身就反映了由人性、知-情-意和行為特征建構而成的有層級的、動態(tài)的、互動的、整體而有機的體系,其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的系統(tǒng)性整體。
3參考文獻
1張亞林,楊德森.中國道家認知療法——ABCDE技術簡介〔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8;12(3):188-92.
2涂陽軍,郭永玉.道家人格結構的建構〔J〕.重慶: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1):18-24.
3張作記.中國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222-3.
4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238-41.
5王滔.大學生情緒應對的策略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09.
6涂陽軍,郭永玉.道家人格的測量〔J〕.心理學探新,2013;34(4):296-300.
7溫忠麟,侯杰泰,張雷,等.中介效應的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20.
8景懷斌.傳統(tǒng)中國文化處理心理健康問題的三種思路〔J〕.心理學報,2002;34(3):327-32.
9郭永玉.靜修與心理健康〔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75-81.
10黃囇莉.華人人際和諧與沖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63-8.
〔2013-12-05修回〕
(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