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培誼
教研模式是溝通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的橋梁,是提高教研有效性的一種手段。經(jīng)過充分調(diào)查研究之后,我校結合實際情況,確定了以學習型教研和教學型教研為兩大板塊的教研運行體系。以下是我校開展教研活動的框架以及典型案例。
一、開展以學習型教研為基礎的大教研系列活動
1.引領式教研
在校長的指導下,由學校教研室編寫貼近教學實際的案例、專家評論及匯總學校層面的觀點反思,起到學校層面應有的引領作用。
近年來,學校開展了多種類型的引領式教研活動。例如:在2013年下學期“第一周的教研活動安排”中,校長撰寫了《課堂教學之魂》一文并進行宣講,就我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幾個關鍵點進行了解剖,指明了課改的方向。在2013年下學期第十周教研活動安排中,學校教研室就“八年級英語詞匯測試”這一案例進行剖析,引領老師們在閱讀本教學案例時,以對比、反思的態(tài)度更好地改進教學。
2.分享式教研
根據(jù)不同話題,學科組開展討論并派出代表參與大教研展示。通過交流、分享,達到同伴互助、自我培訓的目的。
上學期,我校的主題大教研活動主要圍繞改善、修正“教師有效教學行為”這個主題進行。在校長的帶領和指導下,全校教師在學習《課堂十種有效教學行為》《有效教學之教的有效性》《教學需要返璞歸真》《如何克服無效和低效的教學》等文章后,各教研組教師思考、整理“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和教學管理中易出現(xiàn)哪些不恰當言行”,經(jīng)學校層面匯總出“教師不恰當言行56條”,供全體教師參考。通過系列“分享式”教研活動的開展,教師的思想得到了統(tǒng)一。在各種教研會議中,大家的思想相互交流、碰撞,在分享與爭鳴中,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3.讀書式教研
組織教師閱讀專業(yè)書籍,為學習型校本教研提供知識積淀。開展讀書交流活動,涵養(yǎng)精神,提升品位。
我們將教研組讀書活動納入到“書香校園”建設中,通過好書推薦、摘抄筆記、心得交流、共讀共賞、寒暑假集中讀、學期中分散讀、教研組共同讀等形式,培養(yǎng)讀書習慣、營造書香校園。
以2014年下學期為例,我校15個教研組根據(jù)《102中學教研組讀書活動方案》選書、購書,從語文組的《致語文教師》到音美組的《最美藝術課》,各教研組齊頭并進,教師們紛紛填報《102中學讀書計劃表》和《102中學讀書活動匯報表》。全校一線教師140多人,全部參加了“教研式讀書活動”,教師群體的業(yè)務素養(yǎng)和學術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二、開展以教學型教研為著眼點的研修活動
課例式教研:開設不同主題的“聚焦課堂”活動,使之成為教師教學技能的“練兵場”。課例研討可以是完整的一節(jié)課,也可以是一個教學片斷。
說課式教研:各教研組每學期選取兩三位教師,根據(jù)課堂教學思路進行說課,并通過評課,彰顯各自的特色,營造濃郁的研究氛圍。
每學期的“教學設計大賽”,是我校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研討的載體。通過開展“說說我的教學設計”活動,教師們了解了不同類型的課程的教學策略和講授原則,厘清了“教”和“學”的關系。
會診式教研:會診式教研是基于某位教師的具體問題,然后運用集體的智慧,幫助其指出“病情”,分析“病因”,并開出“處方”的一種教研模式。
會診式教研往往由學校自下而上進行摸排、搜索一些教育教學案例,通過會診、研討開出對癥下藥的處方,在此過程中提高教師工作的“專業(yè)思維”水準和智慧含量。
例如,從“一個上課看小說的學生”到“請不來的家長”,這些案例貼近教師的教學與管理,再加上學校搭建交流平臺,老師們結合經(jīng)歷和體驗都談出了見解、提升了認識、生成了智慧。
多樣化校本教研體系打破了原有校本教研單調(diào)、乏味的模式,通過不斷強化交流、變換分享形式,有效地改變了教師被動參加教研的情況,使教師真正成為教研的主體。大家參與教研的興趣被激發(fā),教學水平整體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zhì)量也得到提高。
(責 編 阿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