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葉+張彥鋒
細巷鄉(xiāng)教委近幾年在農(nóng)村小學教育中取得的成就幾乎成為靜寧縣的“傳說”:細巷中心小學創(chuàng)建了全縣第一家農(nóng)村寄宿制小學,轄區(qū)內(nèi)小學多次接受教育部有關裝備、辦學條件的督導并受到專家們的高度贊揚,米岔、文坪兩所小學的辦學經(jīng)驗率先在全縣推廣……所有這些,激起了我們的濃厚興趣。約好時日,我們踏上了采訪靜寧縣細巷中心小學的行程,了解細巷鄉(xiāng)教委乃至靜寧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成功做法。
系統(tǒng)化寄宿制管理 ? ?促養(yǎng)成教育發(fā)展
走進學校,剛好是孩子們的午飯時間。和教委負責人簡單寒暄幾句后,記者跟隨學生走進食堂。
我們看到,生活老師正一絲不茍地為排著整齊隊列的孩子們打飯。干凈整潔的操作間里,穿著同樣干凈整潔工作服的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各自的工作,整個操作間就是一條生產(chǎn)線,安全、衛(wèi)生、及時地把飯菜送到每一個學生飯盒中。記者還注意到,在墻角的留樣柜里,每一樣留樣的飯菜都有詳細記錄。
走出操作間,我們發(fā)現(xiàn)在食堂吃飯的除了學生外還有不少老師,校長張質(zhì)量告訴我們,為了監(jiān)督食堂的飯菜質(zhì)量,老師和學生吃同一鍋飯。當我們問學校的飯菜好不好吃時,身邊的一位男同學響亮地回答道:“好吃!”另一位同學還說:“學校的飯菜好吃,而且不限量!”
在生活老師王宏的引導下,我們走進一間男生宿舍,床鋪上疊得如同豆腐塊一樣整齊的被子讓我們驚嘆不已。王宏老師自豪地告訴我們,這些“工藝品”全都出自孩子們之手,她說,每學期開學時,從洗漱用品、餐具等生活用品的擺放到被褥的折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生活老師都要手把手培訓,目的就是要幫助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這種好的習慣為他們良好品質(zhì)的形成奠定基礎。
“不僅如此,每天晚飯后我們還要組織學生活動,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跳繩,踢毽子等等。晚上要督促學生刷牙、洗臉、洗腳,直到他們都睡熟了,我們才能休息。”另一位生活老師補充道,當我們問到生活老師是不是更辛苦時,這位老師說:“辛苦是肯定的,但只要能讓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地生活成長,自己苦一點也是值得的?!?/p>
作為靜寧縣第一所農(nóng)村寄宿制小學,如何管理好學生是學校的一大難題。為此,學校探索出臺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以制度的形式明確了學校班子成員、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管理責任,實施24小時無縫對接式安全管理,將學生每一分每一秒的管理責任都細化分解到每一位教師身上,這樣,學校就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動態(tài)。此外,學校還配備生活老師,專門負責寄宿學生的食宿管理工作。盡管如此,身為校長的張質(zhì)量還是放心不下,至今,他依然保持著每天都要到教室、食堂和學生宿舍轉(zhuǎn)一轉(zhuǎn)的習慣。
寄宿生管理只是細巷中心小學精細化管理的一個側(cè)面。談到學校管理,張質(zhì)量認為管理好老師是管理好學生的前提,而管理好學生是辦好教育的前提。因此,作為校長的他一直非常重視對學校老師的管理,除了科學嚴格的管理制度和公正公平的評價機制外,人性化的管理和對任何工作身先垂范的態(tài)度是他的兩大“法寶”,他說:“自從擔任校長以來,就一直堅持人性化管理,在生活上盡量為教職工提供方便、關心和幫助,讓教師感到集體的溫暖,這樣也就增強了教師的集體榮譽感?!蔽覀兞私獾?,在工作中,張校長總是第一個行動,這樣,既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又帶動了其他老師,各項工作便能夠迅速開展。
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創(chuàng)新校本新型教學模式
在和張校長交流中,不知不覺間午休結(jié)束了。我們來到六年級三班教室,一位年輕漂亮的女老師正在執(zhí)教豐子愷的《手指》一課。
“老師,我們組來朗讀課文。”“我們組認為剛才‘春風組的朗讀整體是好的,但是‘血我們組查了字典覺得應該讀xiě而沒有xuě這個讀音。”“老師,我們不同意‘夢想組的看法,我們組一致認為應該讀xuè,而xiě應該是口語中的讀法”……盡管初春的教室里依然透著微微的涼意,但同學們異常熱烈的表現(xiàn),卻讓整個教室沸騰了起來,他們臉上的笑容讓人感覺溫暖如春。
老師看著孩子們因為一個字的讀音而爭得面紅耳赤時,她在一旁靜靜地記錄下孩子們爭論的問題,等他們充分發(fā)表自己意見后,才對孩子們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耐心細致地講解。在短短的幾十分鐘時間里,總會有一輪又一輪激烈的小組討論,精彩的成果展示輪番上演。學生獨立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已成為課堂上的“新常態(tài)”。
據(jù)了解,這位老師上課所采用的正是靜寧縣去年秋季學期在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面推行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學案導學六步教學模式”,這是靜寧縣在充分學習借鑒江蘇洋思、山西太谷等教育發(fā)達地區(qū)課堂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對本地教育資源進行整合提煉而形成的符合本地教學實際的新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更注重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學生自學質(zhì)疑、小組合作學習、教師精講點撥等步驟極大地提高了學習效率,采用以小組為單位的“捆綁式評價”對學生形成激勵機制,更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這位年輕漂亮的女教師叫李轉(zhuǎn)明,她參加工作4年來,已經(jīng)獲得全縣“課堂教學新秀”和“課改先進個人”等榮譽,這在全縣年輕教師中間不多見?!八哪昵?,我剛參加工作時,基本沒有這樣的課堂?!崩罾蠋熣f,參加工作這四年來,自己是在一次次教研會和一堂堂觀摩課中成長起來的。學校每周都會舉行關于課堂教學改革的教研活動和觀摩課,正是這些活動促使她不斷學習先進教學理論,研究課堂教法,從一點一滴的改變做起,最終實現(xiàn)了從一位剛?cè)肼毜摹安锁B”向優(yōu)秀老師的華美轉(zhuǎn)身。
正如李轉(zhuǎn)明所說,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正是細巷鄉(xiāng)教委這幾年在全縣小學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重要“秘籍”。因此,在去年秋季學期“學案導學六步教學模式”在全縣開始推行以來,細巷鄉(xiāng)教委就迅速加入到這場新的“變革”之中,同時結(jié)合靜寧縣教育局出臺的《靜寧縣小規(guī)模學校發(fā)展意見》,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學案導學六步教學模式”很快在全鄉(xiāng)各小學全部推開。
作為全鄉(xiāng)小學教育“領頭雁”的細巷中心小學,這幾年來從來沒有停息過其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步伐。從前幾年學習洋思“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到山西太谷的“24字教學模式”再到本土化了的“學案導學六步教學模式”,關于課堂教學改革的每一項工作,學校都是優(yōu)先安排部署、優(yōu)先啟動。
張校長告訴我們,“學案導學六步教學模式”推行以來,學校更是出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除了將教師示范課、觀摩課、診斷課作為學校每周必須要進行的教研活動外,還成立了校內(nèi)課堂教學改革結(jié)對幫扶小組,有效打破了部分老年教師在課改中畏懼觀望、裹足不前的窘境。“現(xiàn)在,不僅我們的課堂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的學生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談到課改帶來的變化,他喜形于色。
說到學生的變化,六年級一班班主任楊愛霞感觸頗深,她們班的李麗同學性格內(nèi)向,很少參加班級活動,也不敢和班里其他同學一起玩耍,自從去年采用“學案導學六步教學模式”以來,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她不但變得開朗了,而且還能夠向全班同學展示她的學習成果。說起這些,作為班主任的楊老師至今還為學生的點滴進步興奮不已呢!
當然,新課改帶給學校的還遠不止這些。課改帶來最大、最直接的變化就是學校教學質(zhì)量的不斷提升。當然,這些成績的背后,除了學校對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視和老師們對“高效課堂”孜孜不倦的執(zhí)著追求外,更離不開的是學校秉持特色辦學的理念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的育人思想。
組織精彩紛呈的課外活動 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
如今,學生社團和興趣小組活動已成為細巷中心小學的又一張名片,讓每一個到過該校參觀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4年,靜寧縣教育局確立了以提升師生人文素養(yǎng)為突破口的“教育質(zhì)量提升”活動,強調(diào)組建學生社團和興趣小組,讓學生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行萬里路”,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
細巷中心小學在縣教育局和鄉(xiāng)教委的指導下,根據(jù)學校實際情況,迅速組織成立了腰鼓、古箏、繪畫、誦讀、口風琴等15個興趣小組,全校400多名學生全員參與,一年下來,學校的誦讀、腰鼓、口風琴等社團活動已初具規(guī)模,成為學校的特色和亮點。
“咚咚、咚……”課外活動時間到了,操場上,腰鼓隊的同學們踏著歡快的鼓點舞起來了,他們的舞姿隨著鼓點的舒急而不停變幻,一會兒流暢飄逸,一會兒又持重磅礴,舞蹈隊形宛若變幻多端的錢塘江春潮一般,讓人應接不暇。
小號隊的同學們也不甘示弱,一串串音符從他們的小號中飛出,立刻變成一聲聲催人奮進的號角,讓人不由得心潮澎湃。小隊長張彥東此時儼然成為一位小老師,不時為其他同學提供指導和幫助。他告訴我們,每天最期盼的就是學校開展社團活動了,因為他可以把自己的“本領”展示給其他同學,為大家?guī)須g樂。
當我們走進誦讀組的活動教室時,四年級二班的程剛同學正在練習表演配樂詩朗誦《滿江紅·怒發(fā)沖冠》,伴隨著雄壯的音樂,“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些句子從他口中流出時,仿佛奔騰不息的江河,一瀉千里的怒濤,拍打著兩岸的巖石激蕩著流進在場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
在古箏教室里,馬蓮蓮老師正在帶領學生們進行勾、抹、托、提等基本指法練習,她告訴我們,組里的李嘉怡從小就酷愛古箏,家長沒辦法,只得利用寒暑假花錢送她到城里學習古箏演奏。自從去年學校成立了古箏興趣小組后,李嘉怡第一個就報名參加了,李嘉怡的家長每次見到她,總是高興地說:“學校的社團活動搞得好啊,娃娃現(xiàn)在在家門口就能免費學到古箏了,孩子別提有多高興了?!?/p>
和李嘉怡一樣高興的還有學校合唱團的王楠同學,她從小喜歡歌唱,每當聽到電視上歌聲響起時,她總會情不自禁地哼幾句,但是由于爸爸媽媽每年都要外出務工,留下年邁的爺爺奶奶照看,因此她的歌唱夢想就像一顆找不到土壤的種子一樣,一直未能發(fā)出綠色的希望之芽。在去年得知學校要成立合唱團時,她也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更讓她高興的是,這學期開學由新來的段嬌萌老師來指導他們合唱團的活動,段老師不僅像一個大姐姐一樣關心愛護著合唱團的每一位學生,而且她還是專業(yè)的聲樂老師,在段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都進步很大?,F(xiàn)在,王楠真的能像她夢想一樣自由自在地歌唱了。
一年來,細巷鄉(xiāng)中心小學的社團活動不僅在本校搞得有聲有色,而且還在全縣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并得到了縣教育局的肯定與獎勵。同時,這種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為主要目的學生社團活動在當?shù)乩习傩罩幸彩呛迷u如潮。
據(jù)細巷鄉(xiāng)教委主任石紀介紹,自去年開展學生社團和興趣小組活動以來,結(jié)合各級教育部門開齊開足各類課程的相關要求,將部分學生社團和興趣小組活動整合成校本課程,不僅豐富了師生的文體生活,為學校的辦學創(chuàng)造了特色,贏得了老百姓的口碑。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發(fā)展鋪就了人文底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他說:“現(xiàn)在的細巷中心小學就像春天的一座大花園,每一個社團和興趣小組就是其中燦爛綻放的鮮花。而這些都得益于課改的春風,是縣教育局強力推行新課程改革的科學決策,才使得像細巷中心小學這樣的鄉(xiāng)村學校既能夠甩開膀子,在課堂教學改革上有新的突破;又能夠邁開步子,在課程改革探索上有所作為?!?/p>
在采訪中,不論是學校管理人員還是普通教師,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辦一所讓孩子們快樂的學?!?。多年來,他們思考得最多的、做得最多的也都是如何盡最大可能讓這句話變成現(xiàn)實。簡單的一句話,卻蘊含著細巷中心小學全體教職工無盡的教育智慧和心血,這或許就是細巷鄉(xiāng)小學教育能夠取得如此成就的“源頭活水”吧!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