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林
(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江蘇 常州 213003)
寫作教學應重視概念的澄清
—— 從高考作文題談作文教學
歐陽林
(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江蘇 常州 213003)
近幾年江蘇高考作文題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圍繞一到兩個關鍵詞展開寫作。文章結合高考作文題對作文教學展開論述,提出寫作教學應重視概念的澄清。
高考作文題 寫作教學 概念澄清
審視近幾年江蘇高考作文題(2013年的除外),無論是命題作文還是新材料作文,發(fā)現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要求圍繞一到兩個關鍵詞展開寫作。如,2015年是“智慧”,2014年是“青春”朽還是不朽,2012年是“憂與愛”,2011年是“拒絕平庸”,2010年是“綠色生活”,2009年是“品味時尚”,2008年是“好奇心”……
不僅江蘇省作文題如此,其他省份歷年高考作文題也有不少有這個特點。如上海卷2003年以“雜”為話題,2004年以“忙”為話題,是直接以一個概念作為寫作的話題。2012年和2014年是要求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材料分別是:
人們對自己心靈中閃過的微光,往往會將它舍棄,只因為這是自己的東西。而從天才的作品中,人們卻認出了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2012年)
你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2014年)
2012年實際是圍繞“心靈的微光”寫作,2014年是圍繞“自由”和“不自由”寫作。
從以上作文題看,闡釋清楚相關概念的外延與內涵,是審題立意的關鍵,當然是寫好作文的關鍵。
其他的所謂新材料作文題,大都會有關鍵詞,闡釋清楚相關概念的外延和內涵,是理解材料、審清題意的前提和基礎。
從作文命題的形式來看,許多作文題就是要求圍繞概念進行寫作,因此,澄清概念應是寫作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
從目前學生作文存在的問題來看,澄清概念更應是寫作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2015年高考閱卷結束后,作文閱卷專家組在報紙[1]上發(fā)文說:
如今的高考作文中鮮見實實在在的“分析”,仿佛“中心論點”一旦確立,就萬事大吉,無須再析理明理。譬如今年談“智慧”,許多作文開宗明義:智慧是個好東西,是一種人生佳境……他們將“智慧好”視為一種公理,毋庸論證,結果是“頌歌”一唱到底:智慧好,智慧好,智慧就是好,好得不得了……
為了寫滿800余字,這類“議論性文章”使出了兩種“絕招”。一是拼命舉例:周國平如何,汪國真如何,王國維如何,連本“三國志”;另一手是大量引用名人警句:林徽因如是說,林清玄如是說,林語堂如是說,林林總總,就是沒有“我”如是說。
學生寫議論文不會分析,是最大的問題。體現在2015年的高考作文中,就是講不清楚智慧是什么,只是簡單地重復智慧好,講智慧的作用,或者是堆砌名人名言。還有的是錯誤地理解智慧,將智慧完全等同于經驗,或者是其他東西。
為什么學生不會分析?為什么學生對智慧會理解錯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不會闡釋概念。2015年江蘇高考作文的核心實際就是要講清楚“智慧”是什么,但一些學生不知道應該闡釋“智慧”,也不會闡釋“智慧”這個概念。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種情況,轉移話題,偏離題意。如,說堅守是一種智慧,下面就大談堅守,不講智慧;說智慧在于從失敗中走向成功,下面就只談失敗如何是成功之母,不講與智慧有何關系。學生不明白應該圍繞“智慧”這個概念寫。
一種情況,硬貼標簽,似是而非。如,智慧是鋼鐵般的堅韌,是性命相交的忠誠。為什么“鋼鐵般的堅韌”、“性命相交的忠誠”是智慧?講不出道理。
一種情況,只講現象,不析內涵。如,智慧是牛頓發(fā)現萬有引力,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中國的四大發(fā)明,等等?!叭f有引力”、“相對論”、“雜交水稻”、“四大發(fā)明”是智慧的結果,到底智慧如何呈現出來的?沒有分析。
一種情況,只談作用,不講原因。如,智慧可以讓生活更精彩,智慧有助于成功。智慧為什么可以讓生活更精彩?為什么有助于成功?沒有分析。
以上四種情況,原因都可歸結到學生不會闡釋概念。
闡釋概念最一般的方法是下定義。一般理解的定義是概念的“詞典義”,但這個詞典義在寫作中實際意義不大。一是因為我們不可能讓學生把詞典義背下來;二是詞典義是從個體到一般,經過抽象概括之后,具有普遍意義的定義,寫作是要寫出個性化的東西,不是將詞典義呈現給讀者。詞典義的價值在于,它是該概念要遵循的基本義,如“智慧”的詞典義是:辨析判斷、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2]。你對概念的所有解
釋都不能違背這個基本義。
在寫作中,澄清概念最常用的方法是化抽象為具體,通過事例闡釋。也就是 “根據具體的語境來確定一個詞的語義,可以幫助避免空洞、抽象和夸夸其談。真理是具體的,具體問題必須在它的具體語境中分析”[3]。給出具體的事例便是為概念找到一個具體語境,如果脫離語境理解概念則會造成錯誤。
請看這樣的一個小故事:
1947年,??思{被要求評價最重要的美國作家,提到海明威時,他竟說“海明威沒勇氣,從沒用一條腿爬出來過,從沒使用過一個得逼著讀者查字典看用法對不對的詞”,海明威知道后大發(fā)雷霆。海明威以硬漢形象立于文壇,“缺少勇氣”可能是他最不能接受的評價,海明威讓他的一位將軍朋友出面為他的勇氣作證,這位將軍寫了三頁紙的長信來證明海明威當戰(zhàn)地記者時是多么英勇無畏。
海明威和福克納因此交惡。海明威也針鋒相對地攻擊福克納,甚至說過這樣的話:“只要我活著一天,??思{就得喝了酒才能為得到諾貝爾獎而高興?!?/p>
海明威和福克納都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卻因為“勇氣”的事產生了矛盾,為什么?因為兩人對“勇氣”這個概念的理解不同,??思{所說“勇氣”是指海明威的文學創(chuàng)作,“沒有勇氣”是指創(chuàng)作天地狹窄,沒勇氣去擺脫。海明威認為的勇氣是面對苦難和困境勇敢無畏。海明威未能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思{所說的話,而只是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反駁,犯了錯誤,并不明智。
因此,澄清概念,我們應指導學生尋找事例,在具體語境中闡釋概念,而不是脫離語境,空談其內涵。當然,運用事例澄清概念不能只是敘述故事,需要結合事例分析其內涵。
比如2015年的高考題,我們首先想智慧的內涵好嗎?恐怕不太好,因為一般不會把智慧的詞典義背下來。而且,我們一般會知道什么樣的人是智慧的,什么樣的事是智慧的,而一時說不清什么是智慧。這時,就從外延入手,找出我們認為智慧的人,做了什么樣智慧的事。學生大都可以做到。然后,結合事例再分析這種特定情境下智慧的內涵,即這個人的智慧是什么,怎么表現出來的。
舉例來說,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智慧的,接著就要問:他做了什么事表現他是智慧的呢?我們可以舉出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許多故事。再問:這些只是事情啊,怎么這些事就能表現出諸葛亮是智慧的呢?好,我們以空城講為例分析,諸葛亮知道,他的對手司馬懿非常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用兵一向謹慎,每一步都會計算好,平生不會用險。因此,諸葛亮吃準了司馬懿的心理,當自己大開城門迎接魏國大軍時,多疑的司馬懿一定會懷疑有詐,害怕有埋伏,不敢進城而退兵。而諸葛亮無兵可用,逃也逃不掉,只能用此險著。知己知彼,根據對方心理采取恰當的措施,這才是智慧之所在。如果只說“他用自己的智慧使不足兩千的士兵嚇退了十萬大軍,他用自己的智慧使自身不傷一分一毫,他用智慧繪就了一幅勝利之景”,那么有何意義?空城,只不過是智慧的外在表現。我們知道其妙,更要知道其妙在何處,而寫作文就是將妙在何處寫出來給讀者看。
諸葛亮的智慧是知己知彼,根據對方心理采取恰當措施。其他人的智慧則有其他內涵。
例如《“倔”和“笨”的力量》一文,寫到復旦中文系主任朱東潤先生和歷史學家江衍振先生,一個是 “倔”,“至少要三年”;一個是“笨”,十多年的時間,統(tǒng)共寫了三本書,加起來不過七十余萬字,平均到每天不過百余字。二人的共同特點是“慢”,智慧在哪里?如文中所說:“真正的智慧,往往始于‘倔’、成于‘笨’,在于甘坐冷板凳,倔傲地向浮躁叫板,堅定地從‘笨’處著手。古人吟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方才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震撼。”也就是說,二人的智慧在于“訪遍了各地圖書館、書庫,翻閱了兩千多萬字的史料”,在于摒棄市場利潤的誘惑扎扎實實地做學問,在于以“上窮碧落下黃泉”的精神做出流傳后世的精品而非平庸之作。這正是生命的大智慧。
不同人的智慧,其內涵不同。我們要指導學生根據不同的語境給概念下不同的定義,因為“定義的目的,最根本的,是能描述在語境中的概念含義和運用范圍”[4],這樣方能真正理解概念。通過以上事例分析,我們也可以得到“智慧就是辨析判斷、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這個定義,但是脫離了上述具體事例的分析,這樣的概括無疑是空洞和抽象的。
而且,議論文或議論性散文要將這種各自不同的智慧內涵揭示出來,方能給人以啟發(fā)。所謂啟發(fā),便是讓人自然產生一種感悟,明白要想獲得智慧,應該怎樣去做。說教是直接告訴讀者應該怎樣去做;空洞的說教,則是只說智慧好,智慧有怎樣的作用,但說不出智慧究竟是什么,到底怎樣好。
若寫記敘文,則需要通過人物具體的行為將智慧表現出來,而不能只是呈現智慧的結果。
例如,《農的智慧》一文這樣寫:
你不妨先走在村道上,陽光掉進這座靜靜的小村,每個來往的村人都帶著安詳的笑,你看那條靜靜躺在道路右側的渠。它之所以這樣安靜地鑲嵌在這幅村畫里,除了美觀大方這一特質,還方便了渠后棚里探頭飲水的豬牛。人、景、畜就這樣自然和諧地融合在了一起,自是一種智慧。
寫村中的一條水渠,怎么能表現出農的智慧?修這條渠有難度嗎?有什么妙處嗎?都江堰的建造體現了李冰父子的智慧,因為這項水利工程巧妙地通過寶瓶口、分水堰、飛沙堰三部分,將岷江水一分為二,其中一條水引入成都平原,既分洪減災,又引水灌田,化害為利。村中的水渠只是方便了飲水的豬牛,未看出其妙在何處?!叭?、景、畜就這樣自然和諧地融合在了一起”體現的是誰的智慧?是修渠人嗎?不知道。
此文還寫了農人種稻,亦在田里養(yǎng)魚,收集的牛糞將田魚養(yǎng)得肥美,也讓種稻的土壤滲入豐厚的營養(yǎng)……寫農婦腌制醬肉,腌制土雞蛋,釀造楊梅酒,這些行為應該蘊含著智慧的成分,但更可能是繼承前人的經驗,怎么能體現出現在農人和農婦的智慧?
因此,此文寫智慧是失敗的。
怎么寫記敘文呢?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還可以發(fā)現智慧的特性,即,智慧是人們面對困境、苦難或任務時表現出的一種思維特質,有了它,可以比較好地克服困難或解決問題。因此,寫記敘文則要通過情節(jié)展開表現人們如何克服困難或解決問題。如果未能表現出這一特點,就沒有寫出智慧的內涵。
閱卷組專家說,高三學子寫關于“智慧”的記敘文,是不可能將筆墨投向為多嬌江山競折腰的“風流人物”的,歡迎考生寫這種來自日常生活的“小智慧”[5]。
如《王大爺的早餐店》一文,寫小區(qū)里一位賣早餐的老人。老人多年來支撐一間簡陋的早餐鋪子,全心全意為鄰居們服務。后來忽然點出這位老漢早已失去老伴,貧寒又孤寂。他沒有消沉,而是用精心制作早餐“團結”鄰居們的歡聲笑語和質樸真情,他活得有滋有味了。這種“圓通”和“豁達”正是面對生活中的不幸體現出的人生智慧。
《修馬桶》一文寫一家三口面對漏水的馬桶,先是母親無可奈何,然后“我”用物理上學到的知識暫時解決了問題,三是父親放入一塊磚的辦法,更加高明,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寫出了解決生活中困難的小智慧。此文得到了比較高的分數。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的邏輯形式包含概念、判斷和推理。“概念是其他思維形態(tài)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因而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概念,是進行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6]。我們常常說學生不會思考,不會分析,不會議論,寫作偏離題意,與學生不會澄清概念有重要關系。沒有清晰明確的概念,思維注定模糊混亂。無論是寫議論文還是記敘文,澄清概念都是必需的。因此,我們應重視澄清概念教學,加強思維訓練。
[1][4]揚子晚報,2015-6-25(第B02版).
[2]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第5版第1759頁.
[3]董毓.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4.
[5]董毓.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57.
[6]程樹銘,主編.邏輯學.科學出版社出版,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