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莉花,張 濤
(西安航空學院 思政部,陜西 西安 710077)
?
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簡論
海莉花,張濤
(西安航空學院 思政部,陜西 西安 710077)
摘要:思政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然而長期以來,大多數(shù)高校重視思政課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相對薄弱。提升實踐教學水平是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微信公眾平臺作為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產(chǎn)物,有著強大的功能和優(yōu)勢,將微信公眾平臺引入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找到兩者的契合點,發(fā)揮其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作用,可以顯著提升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思政課;實踐教學;應用
一、引言
高校思政課,是傳播和貫徹黨的指導思想和執(zhí)政理念,對大學生系統(tǒng)地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目的是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1]。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傳授,還要使受教育者能夠將所學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統(tǒng)一,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實現(xiàn)這一教育教學目標的橋梁和中介就是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為了配合課堂理論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提高而設置的以實踐形式為手段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2005年3月9日,中宣部、教育部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政課的意見》中指出:“高等學校思政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效果”??梢姡鰪姼咝K枷胝谓逃膶嵭?,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的實踐教學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要借助于課堂實踐、校園實踐、社會實踐這些傳統(tǒng)的實踐教學形式,還要與時俱進,借助網(wǎng)絡現(xiàn)代信息通訊技術,拓展實踐教學平臺,開展虛擬實踐教學。
面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多樣化選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應該與時俱進,把微信公眾平臺及時地應用起來,構建虛擬實踐教學平臺。筆者和課題組成員在西安航空學院針對不同院系、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308份,回收302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QQ、MSN、微博、飛信、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中,65%的學生更傾向于借助微信這一社交信息平臺開展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結合調查結果,筆者和課題組成員搭建了“西航思政教學平臺”,并在一學期的實踐教學中進行了初步嘗試,總結了一些經(jīng)驗,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本文對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應用的可能性、重要性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微信公眾平臺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建議。
二、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應用微信公眾平臺的可能性
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迅速普及和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日推出了一款能夠通過網(wǎng)絡快速發(fā)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機聊天軟件——微信(WeChat)[2]。微信具有實時對講、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搖一搖”、“搜索號碼”、“附近的人”、掃二維碼方式添加好友和關注公眾平臺,同時微信用戶還可以將自己看到的精彩內容分享給好友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憑借強大的功能和優(yōu)勢,微信在被推出不到兩年后,就成為中國社交信息平臺中的佼佼者??梢哉f,微信為人們開啟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覆蓋中國90%以上的智能手機,用戶達到4億左右,而微信注冊用戶中大學生成為了主體部分。
伴隨著微信的迅速走紅,2012年8月,騰訊公司推出了基于微信的微信公眾平臺。微信公眾平臺主要包括兩種賬號,即服務號和訂閱號。服務號和訂閱號都旨在為用戶提供信息和資訊。所不同的是:第一,申請服務號的運營主體必須是組織(如企業(yè)、媒體、公益組織),個人不能申請服務號。而申請訂閱號的運營主體既可以是組織也可以是個人。第二,服務號每個月可推送四條群發(fā)消息,用戶會收到即時消息提醒,消息會顯示在對方的聊天列表中。訂閱號則可每天推送一條群發(fā)消息,但用戶不會收到即時消息提醒,消息顯示在用戶的“訂閱號”文件夾中,需點擊兩次才可以打開。微信用戶一旦添加了服務號和訂閱號就可以穩(wěn)定地獲取相關信息。同時,對以往發(fā)送的信息,用戶可以通過調取該賬號的歷史信息,任意時段回看[3]。
自媒體時代,相較于其它信息交流平臺,微信公眾平臺的優(yōu)勢,一是添加簡單、成本低廉。用戶只需掃描二維碼或是搜索微信公眾號,添加關注,就可收到所關注公眾號的相關資訊。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管理者可以和用戶實時交流,群發(fā)圖文、視頻等,這些功能的使用,微信是不收取服務費的,只是在進行數(shù)據(jù)發(fā)送和接收時會產(chǎn)生少量的流量費,這個費用由網(wǎng)絡運營商收取。對于普通學生來說,這個費用一般都是可以接受的。二是定位精準、即時高效。微信公眾平臺設有用戶管理模塊,通過用戶管理模塊,管理者可以將關注微信公眾賬號的用戶進行多樣化和多元化的分組,通過后臺的用戶分組和地域控制實現(xiàn)精準的信息推送。三是超越時空、內容多元。微信公眾平臺的后臺操作終端既可以是電腦,也可以是手機。因此,只要在網(wǎng)絡覆蓋的條件下,管理者就可以隨時隨地的將社會熱點、新聞資訊以圖文、視頻、語音等形式進行推送,不受時間、場所和空間的限制。
由此可見,微信公眾平臺的高覆蓋率和獨特的傳播功能,使得借助這一公眾平臺開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成為可能。自騰訊公司推出微信公眾平臺以來,該平臺已被廣泛應用于商業(yè)推廣,成為媒體、明星、企業(yè)形象推廣和市場營銷的重要手段。相比之下,高校的微信公眾平臺中,關于思政課方面的公眾平臺就極少,而利用思政課公眾平臺進行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案例幾乎沒有。因此,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的優(yōu)勢開展實踐教學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一個新課題。
三、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應用微信公眾平臺的重要作用
高校思政課傳統(tǒng)的實踐教學主要是通過課堂、校園和社會平臺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開展。但傳統(tǒng)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又往往受到時間、空間、經(jīng)費、場所等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實踐效果往往達不到預期目標,導致實踐教學被忽略或邊緣化。微信公眾平臺的介入,對于拓寬實踐教學的內容和途徑,彌補傳統(tǒng)實踐教學的不足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延伸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
思政課教學旨在向學生傳授正確的思想倫理道德、觀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隨著現(xiàn)代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當代大學生正處于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各種錯綜復雜的海量信息充斥著大學生的視野。對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大學生來說,大量錯誤的倫理道德觀念、生活方式,不良的價值觀以及消極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傳播,導致他們對于一些社會問題認識不清,價值觀模糊。如“老人倒地該不該扶”這一問題,很多學生就迷失在多元的輿論評價中,導致價值觀模糊。對此,課堂上老師的理論教學效果顯然被逐漸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也很難實現(xiàn)。通過傳統(tǒng)實踐教學形式,教師可以針對某一問題開展課堂辯論、社會調研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正確引導學生。然而,由于受時間、場地和精力的限制,教師很難在短時間內就所有的問題展開實踐。
對于上述問題,思政課教師可以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建立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在教學工作中,思政課教師要重視微信網(wǎng)絡輿論導向,跟蹤和關注大學生的困惑和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及時了解大學生的需求和他們所關心的校園熱點問題,通過微信公眾號的每日信息推送功能,以圖文、視頻等形式,推送出關于熱點難點問題的分析、點評,給予學生正確的輿論導向;推送校內活動舉辦通知、校園新聞、志愿者服務等信息,實現(xiàn)資源共享,引導學生參與各種校園社會實踐活動。同時,還可以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就熱點問題開展問卷調查,帶領學生分析調查結果,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實踐教學效果,不僅可以影響到在校大學生,對于已添加微信公眾號的畢業(yè)大學生依然能夠跟蹤服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學效果得到延伸。
(二)精準定位目標人群,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針對性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體人群是大學生。大學生由于專業(yè)、年級、性別的不同,所關注的問題、需要的信息、產(chǎn)生的困惑也會有所不同。比如:文科專業(yè)和理科專業(yè)的學生,由于思維方式和所學專業(yè)的不同,分析問題的角度和評價的結果就會有所差別。文科生更偏向從人文角度去思考和處理問題,而理科生則更傾向于理性邏輯思維分析和處理問題。因此,要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對參與實踐的目標人群進行精準定位,使實踐教學有的放矢。然而,長期以來,很多高校在傳統(tǒng)實踐教學活動中,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忽略了受眾的主體需求,導致實踐效果大打折扣。
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精準性提供了可能。教師在微信公眾平臺的后臺操作中,借助用戶分析、圖文分析和消息分析三項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功能,可以根據(jù)用戶的班級、性別等信息,進行用戶分組和地域控制,有針對性地向某一類學生推送信息、通知和資訊[4]。同時,通過對用戶發(fā)給公眾號的消息中關鍵詞的整合分析,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獲悉學生的需求和喜好、了解大學生的困惑、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掌握最合適的推送信息內容、選擇最佳的推送時間和推送頻率,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針對性。
(三)多元互動,及時反饋,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思政課實踐教學不僅要根據(jù)教學目標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還要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及時獲取反饋信息,以實現(xiàn)更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這種“信息—反饋—信息”的交互式實踐教學,有助于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然而,運用傳統(tǒng)實踐教學模式形成這種循環(huán)機制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西安航空學院思政課多是合班授課,大課堂對開展互動式實踐教學活動有一定難度。因此,授課教師每學期都會根據(jù)所授課程,結合學生關注的社會、校園熱點問題,采取調查研究的形式開展實踐教學,學生實踐活動結果的反饋形式主要是調查報告。教師對學生的調查報告要進行認真批閱,通過批閱,能夠獲取學生調研的心得體會、疑難困惑以及問題、不足。然而,受課時的限制,每次調查報告批閱完成時間,幾乎也就是一學期課程的結束時間,對于信息反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很難有針對性地給學生答疑解惑。
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結合傳統(tǒng)實踐教學模式,借助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虛擬實踐教學模式,形成交互式實踐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機制。針對通過傳統(tǒng)實踐教學形式獲取的反饋信息,教師可對此進行梳理分類,歸納提取學生普遍存在的疑難困惑以及問題、不足。根據(jù)歸納梳理的結果,借助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群發(fā)功能,以語音、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推送信息,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指出學生在實踐環(huán)節(jié)普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給出解決的辦法。同時,當信息推送之后,借助微信公眾平臺的關鍵詞回復、實時交流等功能,實現(xiàn)課堂內外的師生雙向互動、學生群體互動的立體化、多層面的互動模式。這樣既有利于師生之間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也有利于學生群體中的同輩互助學習模式的形成,從而共同協(xié)作完成實踐活動,提升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四、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應用微信公眾平臺的幾點建議
毋庸置疑,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對拓寬實踐教學的內容和途徑,提升實踐教學的實效性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然而,微信公眾平臺作為自媒體時代的新生事物,在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相結合的過程中,也必然會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問題,有一個磨合的過程。對此,筆者提出了幾點對策建議。
(一)提升教師政治理論素養(yǎng)和能力水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要使微信公眾平臺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有效結合,高校思政課教師作為提出實踐目的,搜集、組織、創(chuàng)設和控制實踐活動有效進行的主體,就必須具備相應的知識和能力。一是政治理論素養(yǎng)。面對錯綜復雜的海量信息,思政課教師首先必須具有堅定的政治信念、高度的責任感,要有捕捉信息的敏銳性和甄別信息的鑒別力。二是網(wǎng)絡知識能力。面對現(xiàn)代網(wǎng)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部分思政課教師墨守成規(guī),對于新生事物缺乏認知的興趣和能力。這就使利用現(xiàn)代網(wǎng)絡信息技術開展實踐教學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此,新時期的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網(wǎng)絡基礎知識,具備熟練運用相關軟硬件的能力,具備獲取信息、編創(chuàng)信息、傳輸信息的能力。三是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目前,關于思政課注冊的微信公眾號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要吸引更多的用戶關注,提升微信公眾號的影響力,達到良好的實踐效果,作為公眾號的管理者必須視野開闊、知識全面、思維創(chuàng)新。
(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建立“師生共建”模式
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實施信息推送、互動交流,確實能提升實踐教學效果。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教師除了實踐教學還有繁重的日常教學和科研工作,時間和精力有限,一些微信公眾號由于缺乏專人管理,很容易使這項工作流于形式。對此,在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開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采取“教師與學生共同管理,服務學生”的師生共建模式。在師生共建模式下,指導教師主要負責對微信公眾平臺的定位、內容框架等的把握以及對部分敏感信息的審核,由學生對微信公眾平臺上的原始圖文材料進行編輯、整理和發(fā)布,并承擔一定的管理工作以及定期向指導教師反饋信息發(fā)布情況。通過這種工作模式,首先能夠提升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對大學生的實踐主體身份進行準確定位。其次由學生服務學生,既可以使微信公眾號所推送的信息更加貼近學生、滿足學生需求,又可以形成同輩間互相學習的良好學習氛圍[5]。
(三)資源共享,平臺共建,建立校園微信聯(lián)動體系
隨著微信公眾平臺的逐步推廣,高校微信公眾平臺逐漸增多。但在關注高校微信公眾平臺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以某一高校名字命名的微信公眾號越來越多。以西安航空學院為例,通過添加公眾號進行搜索,以“西安航空學院”命名的公眾號,除了筆者設立的“西航思政教學平臺”,還有“西安航空學院團委”、“西安航空學院學生會”、“西安航空學院學生社團聯(lián)合會”等諸多公眾號。由此可見,在目前的高校管理體制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集中而是分散在學院各職能部門和各院系。雖然每個微信公眾平臺在設計定位上各有不同,但在實際的信息發(fā)布中總不免會出現(xiàn)信息重復發(fā)布的情況。而學生群體對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信息接受度是有限的,面對眾多的含有重復信息的微信公眾號,學生就會選擇刪除部分微信公眾號。對此,要更好地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眾平臺的作用,就必須加強校園各公眾平臺的彼此關注度,資源共享,平臺共建,建立校園微信聯(lián)動體系。
五、結論
綜上所述,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應用微信公眾平臺是可行的,微信公眾平臺憑借其強大的功能和優(yōu)勢對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然而,在自媒體時代,依托微信公眾平臺開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也是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初步嘗試,微信公眾平臺和實踐教學之間的契合點還有待于進一步挖掘,如何解決兩者結合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和不足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鄭愛龍.虛擬實踐——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益探索[J].巢湖學院學報,2009(4):130-131.
[2] 付蓉芬.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研究[J].教師,2013(17):5-6.
[3] 車車.校園微信公眾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價值研究[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5(1):124-127.
[4] 王英紅.微信公眾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22):18-20.
[5] 楊敏.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2(6):73-76.
[責任編輯、校對:王國成]
Brief on the Application of WeChat Public Platform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ILi-hua,ZHANGTao
(Ideological & Political Department,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7,China)
Abstract: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icro channel public platform,as a produc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has a powerful function and advantage.This focuses on the micro channel public platform introduced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and their conjunction point is found.By means of micro channel function and superiority of the public platform for the carrier,the paper exerts its role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so as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micro channel public platfor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practice teaching;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33(2016)02-0092-05
作者簡介:海莉花(1978-),女,河南沈丘人,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西安航空學院2014年校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校思政課“四位一體”立體實踐教學模式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