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眾所周知,文言文教學是繼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需要。但文言文對于中職生而言就像是個“古董”,雖然價值極高,但只能“望而卻步”。尤其是中職生基礎很薄弱,讀起文言文來,真就像是讀“天書”一樣艱難。這就需要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實現(xiàn)共享、共進,做到在“教”中“學”,在“學”中“教”。具體來說,在課堂上以尊重學生個體為前提,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通過恰當?shù)男问?,讓學生體會到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愉悅。本文以《勸學》一課為例,從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兩方面淺談中職生文言文課堂的“教”與“學”。
關鍵詞:文言文 教學方式 學習方式
一、教師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1.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中職文言文課堂教學的導入就像一臺文藝晚會的開場白。新穎、別致、有趣的開場白能調足觀眾的胃口,激發(fā)觀眾繼續(xù)觀看下去的欲望。一節(jié)文言文課也是一樣。創(chuàng)設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的課堂氛圍,輕松的話語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進入主體參與和學習做好情感上的準備。那么,導語就變得非常重要了。由于筆者教的是學前教育專業(yè),所以在講授《勸學》一課時,筆者是這樣開場的:“兒歌對于我們來說都不陌生?!蹲x書郎》這首兒歌是這樣唱的,小嘛小兒郎,背著那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那風雨狂……”
中職生特別喜歡聽故事和歌曲,創(chuàng)設這樣一種情景引入新課,優(yōu)美的旋律會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課堂上來。學生也會很快地融入到老師設計好的情景中來。接下來筆者會這樣說,“關于學習,我們聽過很多的勵志故事及震撼人心的話語,曾經(jīng)應該有某個故事或某句話深刻影響過你,你也曾因為那么一個故事一句話而認真學習過。這樣很好,說明你還是一個愿意上進的人,還有救。所以今天荀子就來拯救你了?!边@樣的幾句話一方面拉近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另一方面也引出了作者荀子。筆者分別講解孔子、孟子、荀子的理論觀點,通過對比得出荀子的觀點是“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否認“有生而知之”的“天才”觀點。這樣的導入使學生感到分外親切自然。
2.由聯(lián)想激發(fā)學習興趣
文言文語言簡潔、意蘊豐厚,豐富的想象力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在教學中,教師除了用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環(huán)境,將豐富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素材引入語文課堂,使枯燥的文言文描述變得更鮮明、更強烈、更集中,從而創(chuàng)設出色的教學情境。比如,在《勸學》一課中,可以采用圖片的形式這樣聯(lián)想:由“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聯(lián)想到后代勝過前輩,兒女勝過父母,并一起體會“有出息”;由“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聯(lián)想到從父輩中學得經(jīng)驗,從老師處學得知識。這些大膽的聯(lián)想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知識與能力,也提高了思想情感和寫作表達的水平。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以問代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俗話說得好:“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奮。”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將自己擺到組織者的位置上,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成為課堂的主體。所以問題的提出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問題的設置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那么設置什么樣的問題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一是設置的問題要有挑戰(zhàn)性,難易程度要適中。二是問題的設置要靈活,貼近學生的實際。
在講授《勸學》一課時,筆者是這樣提出問題的。問題一:《勸學》什么意思?有個成語叫“懲惡勸善”,“懲”就是懲罰,那么“勸”呢?
問題二:在荀子看來,“學習”的最大特點是什么?我們能不能讓學習“休克”?
問題三:荀子到底要我們學習什么?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荀子勉勵我們學習做人?
這些問題的提出,加快了學生自我思考的步伐,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尋找規(guī)律,積累知識
文言文的學習內容龐雜,學生學前感到無所適從,學后感到一無所獲。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規(guī)律。比如在講解《勸學》一課時,文中一共出現(xiàn)16個“而”,弄清它們的用法和意義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幫助。所以教師會先講清“而”的用法,比如表遞進、表轉折等,表遞進的“而”有:“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可譯成“而且,并且”。其他的請學生自己歸納,并從中尋找規(guī)律。
總之,中職學校的老師要在課堂上尋找使“教”與“學”達到和諧統(tǒng)一的途徑,使“教”與“學”產生諧振效應,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qū)職業(yè)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