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幽門螺桿菌可廣泛感染人群消化道,是世界上流行較為廣泛的慢性致病菌之一,是目前人類發(fā)生率最高的慢性細菌感染之一,其具有多種毒力因子和遺傳異質性。最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幽門螺桿菌定植于喉、中耳、鼻竇及扁桃體,腺樣體等耳鼻喉部位,目前是喉鱗狀細胞癌疾病的致病因素,且可能是腺樣體肥大疾病的致病因素。本文對幽門螺桿菌及其與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疾病的最新研究進展做一綜述。
關鍵詞: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耳鼻喉頭頸外科疾?。∣torhinolarynalogicDiseases)
從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次發(fā)現(xiàn)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來,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積極的對Hp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全世界上人口有50%以上的人群攜帶Hp,并且現(xiàn)已明確其為消化性潰瘍、胃癌和胃黏膜相關淋巴瘤等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病因,并在1994年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列為I類致癌因子。近年來人們開始逐漸大力的關注Hp與胃腸外疾病的相關性研究,如心血管科,皮膚科等,對耳鼻喉疾病研究也有一定的深入,已有研究明確表明Hp尚定植于耳鼻咽喉部位,并與其疾病的發(fā)生有一定的聯(lián)系。
1 幽門螺桿菌生物學特性
1.1形態(tài)學特征 幽門螺桿菌為單極、多鞭毛、末端鈍圓、螺旋形、革蘭陰性彎曲桿菌,為專性微需氧菌[1]。
1.2流行病學 世界上全球有1/2以上人口感染Hp,其感染率各個國家報道不盡相同,甚至同一地區(qū)也不相同[2],在西方發(fā)達國家中兒童HP感染率較發(fā)展中國家低,在我國,Hp分布廣泛,平均感染率為58.07%[3]。Hp感染多在兒童期獲得,10歲以下兒童感染率即達到50%[2]。人類一旦感染Hp若不使用抗生素治療,幾乎終身處于持續(xù)感染中。Hp大多不致病,僅20%感染者發(fā)病,是消化性潰瘍、胃癌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主要病因[3]。
Hp的傳播途徑包括口傳播、糞口傳播及。家庭內傳播可能是Hp感染的主要途徑[1,3]。此外,有研究發(fā)現(xiàn)Hp水源傳播亦可能是Hp的傳播途徑之一[4]。
2 與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臨床相關研究
2.1 HP與喉癌 朱曉華等應用血清學檢測方法(ELISA 法)和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測了喉鱗狀細胞癌患者HP的感染情況,觀察組 Hp 感染陽性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 Hp 可能與喉鱗狀細胞癌的發(fā)生有關[5],龔洪立等[7]研究顯示 Hp 感染可能是喉癌的致病因素之一[6]。張麗萍等對喉部增生性病變患者HP感染情況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 Hp 感染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說明Hp與喉部增生性病變發(fā)生有關。 Hp 可產生多種酶類及代謝產物, 誘發(fā)局部炎癥, 對喉黏膜造成破壞、損傷而使各種危險因素促進黏膜上皮的癌變,可能增加了喉鱗狀細胞癌的發(fā)生率[7]。
2.2 HP與中耳炎 劉強,葉春暉[8]等CLOtest檢測54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HP感染陽性患者共37例,中耳組織存在HP感染和環(huán)氧合酶-2表達,且二者存在正相關。提示患者中耳局部HP感染的來源可能是胃。研究表明部分患者中耳存在Hp,推測Hp可能是從口腔、扁桃體及腺樣體等部位傳播到中耳,提示Hp可能與該病發(fā)病機制有關。
2.3 HP與鼻炎鼻竇炎 Dinis和Subtil聚合酶鏈反應分析了15例CRS患者的69份鼻竇膜標本,發(fā)現(xiàn)6例患者的13份標本陽性。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部分CRS患者鼻部存在Hp[9],Ozyurt等[10]采用聚合酶鏈反應檢測了32例鼻息肉患者和2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鼻黏膜,Hp陽性率分別為59.4%和70.4%,推測鼻黏膜是Hp的定植環(huán)境。
2.4 HP與扁桃體及腺樣體炎 杜芬[11]采用免疫組化技術定性檢測HP在80例單純肥大扁桃體中44例有HP表達,感染陽性率為55.0%;而在慢性扁桃體炎組40例中,有7例HP為陽性,感染率為17.5%。HP在單純扁桃體肥大組的表達陽性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P感染可能在學齡前兒童單純扁桃體肥大的發(fā)病機制中起著一定的作用,并影響分泌性中耳炎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扁桃體和腺樣組織是Hp定植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Hp的發(fā)現(xiàn)開啟了人類醫(yī)學研究的一個新篇章,前期研究已明確其為消化性潰瘍、胃癌和胃黏膜相關淋巴瘤的主要病因,是一個致病菌。而近年最新研究顯示它與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兒童哮喘等疾病呈反相關,提示可能是一類重要的共生菌,具有某些潛在的益處,對此尚存較多爭議。目前對Hp與耳鼻咽喉部疾病關系的研究較少,已明確Hp亦定植于耳鼻咽喉、口腔等部位,但無確切證據(jù)表明Hp參與耳鼻咽喉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進一步研究Hp與耳鼻咽喉部疾病的關系,將有助于對它和人類健康間的關系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并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參考文獻:
[1]Duma BE,Cohen H,Blaser MJ,et al.Helicobacter pylori[J].ClinMicrobiol Rev,1997,10(4):720,741.
[2]Cover TL,Blaser MJ.Helicobacter pylori in health and disease[J].Gastroenterology,2009,136(6):1863-1873.
[3]王凱娟,王潤田.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流行病學Meta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6):443-446.
[4]Dube C,Tanih NF,Ndip RN,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in watersources:a global environmental health concern[J].Rev Environ'Health,2009,24(1):1,14.
[5]朱曉華,程彥,張林,等.喉鱗狀細胞癌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狀況分析[J].感染、炎癥、修復,2013,03:17.
[6]龔洪立,石毅,周梁,等.幽門螺桿菌感染和喉鱗狀細 胞癌致病因素的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45(10):839-842.
[7]張麗萍,楊艷青,刁玉華,等.喉部增生性病變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的初步調查[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19(8):421-422.
[8]劉強,葉春暉.幽門螺桿菌感染和環(huán)氧合酶-2表達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相關性的研究 [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0,26(21):3918-3920.
[9]Dinis PB,Subtil J.Helicobacter pylori and laryngopharyngealreflux in chronic rhinosinusiti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6,134(1):67,72.
[10]Ozyurt M,Gungor A,Ergunay K,et al.Real-time PCRdet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virulence.associated cagAin nasalpolyps and laryngeal disorders[J].Otolaryngol Head NeckSurg,2009,141(1):131,133.
[11]杜芬.學齡前兒童單純肥大扁桃體組織幽門螺桿菌感染及其臨床意義[D].中南大學,2011.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