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分析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4例患兒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肢體語言溝通護理,比較兩組患兒的依從性及家長滿意度。結(jié)果 觀察組患兒的依從性及家長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將肢體語言溝通應用到小兒護理工作中,可有效提高護理質(zhì)量,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
關鍵詞:常規(guī)護理;患兒依從性;護理滿意度
小兒護理工作在整個臨床護理工作中比較特殊,由于患兒通常不能正確的表達自身需求及不適感,自我控制能力較弱,且易產(chǎn)生苦惱、煩躁、好動、不配合等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護理難度[1]。故在小兒臨床護理工作中,應將與患兒的溝通技巧充分掌握,可有效提高患兒依從性,從而減少醫(yī)患糾紛。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4例患兒為研究對象,探討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兒科2011年3月~2014年11月收治的患兒84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1~11歲,平均年齡(4.1±0.2)歲;住院原因:腹瀉12例,急性腎炎11例,小兒肺炎8例,腎病綜合征11例。觀察組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0~9歲,平均年齡(3.8±0.3)歲;住院原因:腹瀉10例,急性腎炎12例,小兒肺炎8例,腎病綜合征12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即護理人員按照醫(yī)囑進行各項護理及治療操作,如患兒出現(xiàn)哭鬧及不配合情況,則在家長協(xié)助下完成各項操作。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肢體語言溝通,具體如下:①保持豐富的面部表情。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要經(jīng)常面帶微笑,對所有患兒都平等相待,讓患兒在無意中能放松自己,若患兒產(chǎn)生恐懼心理時,護理人員需給予鼓勵和指導,可采用豐富面部表情的方式加強與患兒的交流;②用眼睛進行交流[2,3]。一般認為眼睛是心靈窗戶,能通過眼睛觀察到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因此護理人要保持柔和、充滿慈愛的眼神,使患兒能通過眼睛感受到溫暖和親切;③善用肢體語言。在進行護理操作時,護理人員應衣著整潔,動作得體,護理的動作要規(guī)范、穩(wěn)重。此外,應積極與患兒親近,可采用對患兒小手或額頭輕柔撫摸的方式,打消患兒的恐懼心理,并盡可能讓患兒放松[4]。
1.3觀察指標 采用治療依從性對患兒配合情況進行評價,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及不依從。①完全依從:患兒在護理工作中未出現(xiàn)哭鬧情況,積極配合完成所有護理及治療操作;②部分依從:患兒在護理工作中有部分哭鬧情況,但能堅持完成所有護理及治療操作;③不依從:患兒對護理工作強烈抵觸,哭鬧情況嚴重,需要家長協(xié)助強制進行護理及治療操作。由家長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比較滿意及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shù)×100%[5,6]。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我院采用SPSS15.0軟件來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用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依從性比較 所有患兒在經(jīng)護理后,觀察組患兒的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護理滿意度比較 所有患兒經(jīng)護理后,觀察組家長非常滿意17例,基本滿意12例,比較滿意11例,不滿意2例,護理滿意度為95.3%;對照組家長非常滿意12例,基本滿意10例,比較滿意9例,不滿意11例,護理滿意度為73.8%,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肢體語言也被從稱作資語,是指在特定環(huán)境中對語言溝通的一種補充。主要以面部表情、借助身體實施動作等方式給傾聽者傳遞信息。雖然沒有通過嘴上發(fā)聲,但能讓人感受到真實、可視及可靠[7]。肢體語言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患兒在治療過程中,由于身體不適產(chǎn)生痛苦,或產(chǎn)生對治療的恐懼等,容易使患兒出現(xiàn)躁動、抵觸情緒,甚至哭鬧、不配合治療。同時部分患兒家長認為患兒痛苦是醫(yī)院過失,將怒氣發(fā)泄到護理人員身上,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護理難度。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重視肢體語言的運用,不僅需要減輕患兒痛苦,還要給予患兒精神支持。采用恰當?shù)闹w語言使患兒感受到關心及鼓勵,提高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積極配合治療,從而促進患兒早日康復[8~10]。
綜上,在小兒護理工作中應用肢體語言溝通,可有效提高患兒依從性及家長滿意度,減少醫(yī)患糾紛,提高護理質(zhì)量,促進醫(yī)患關系和諧,提高患兒身體恢復速度,對兒科護理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故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玲.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工作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24):89-90.
[2]范子艷,李云鋒,范宣云,等.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的應用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下旬刊),2013,23(10):5891-5892.
[3]唐敦英.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探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4,(30):4074-4075.
[4]劉昕玲.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工作的臨床分析[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4,5(9):92-93.
[5]戴玉婷,吳生美.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的應用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3,08:220-220.
[6]王蘭春.小兒護理工作中肢體語言溝通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農(nóng)村衛(wèi)生,2013,11:77-78.
[7]胡小佳.肢體語言溝通在小兒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探析[J].現(xiàn)代養(yǎng)生B,2013,12:223-223.
[8]陳芳.肢體語言溝通在兒科護理工作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08:561-561.
[9]劉曉群.小兒護理工作中肢體語言溝通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4, 07:4785-4785,4786.
[10]王宗娟.肢體語言溝通應用于小兒護理工作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32:568-568,569.
編輯/倪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