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急診處理及臨床護理方法。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進行急癥處理方式以及臨床護理觀察,從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體征變化、病情癥狀以及急診處理等方面為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分析,為患者提供有效的護理,降低患者的急性心肌梗塞癥狀,提高患者的臨床護理療效。結果 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臨床護理后,痊愈36例,有效13例,無效1例,總有效護理率為98%。結論 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提供科學有效的臨床護理,需要根據(jù)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臨床表現(xiàn),有針對性的實施護理。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診處理;護理體會
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一種,是指冠狀動脈發(fā)生病理變化使得血管阻塞或血管中的流量過少,引起心肌缺血導致部分心肌由于缺血而死亡。急性心肌梗塞的臨床表現(xiàn)為病發(fā)突然、同時引起心衰、暈厥或心律不齊。根據(jù)相關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死亡率高達5%~25%,所以需要對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急診處理以及臨床護理工作進行觀察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進行急癥處理方式以及臨床護理觀察,從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體征變化、病情癥狀以及急診處理等方面為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分析。50例患者經(jīng)過急診科嚴密的診斷后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且臨床癥狀與急性心肌梗塞的臨床表現(xiàn)一致(病發(fā)突然、心衰、暈厥、心率不齊),均符合本次臨床護理的觀察標準。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男21例,女29例。年齡為20.2~55.7歲,平均年齡為(35.3±0.4)歲,且部分患者身體患有其他疾病,患有心腦血管疾病5例,高血壓3例,其他類型疾病有4例。
1.2方法
1.2.1臨床檢測 在患者進行急救前,為患者進行意識、呼吸、身體其他器官的病變情況進行全面的檢測和監(jiān)控,先評估患者的急性心肌梗塞情況[1]。檢測患者是否清醒,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況,對于昏迷的患者進行條件反射、呼吸、角膜反射、疼痛反射等身體反射功能進行檢查,并對患者進行初步的臨床檢測。
1.2.2臨床護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的病發(fā)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巨大的痛苦,且具有窒息或灼燒感,身體汗液排除增加、精神壓力過大、造成患者產生負面情緒。所以要仔細觀察患者的疼痛變化、持續(xù)時間、疼痛位置,按照主治醫(yī)師的治療方案,給予適量的止痛藥,緩解患者的劇烈疼痛,同時密切觀察患者各項身體數(shù)據(jù)的變化,防止患者出現(xiàn)并發(fā)癥狀。為了保證患者的吸氧,可以使用鼻管導入吸氧,吸氧能夠提高患者血液中的氧氣含量,減少患者出現(xiàn)心絞痛的現(xiàn)象。
1.2.3對癥護理 在急性心肌梗塞的過程中,患者會產生食欲不振、全身無力、頭暈眼暈、惡心嘔吐、腹?jié)q、心悸等臨床表現(xiàn),應向患者闡明急性心肌梗塞癥狀,講明急性心肌梗塞過程中出現(xiàn)的臨床表現(xiàn)可以在治療結束后便可消失。在護理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尿檢監(jiān)控,用量杯裝置尿液并記錄患者一天中的尿量[2]。由于急性心肌梗塞會導致患者的身體不適,不能進行正常的進食,需要為患者準備高營養(yǎng)、高蛋白質、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質食物,為急性心肌梗塞癥狀嚴重的患者進行鼻飼,為患者進行鼻飼前需要將床頭抬高至患者可以接受的位置,在用注射器注入流質食物前,先回抽胃液觀察患者的胃部狀態(tài),然后在緩慢攝入流質食物,鼻飼結束后再攝入少量溫水。
1.2.4心理護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會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產生功能型障礙,使得患者產生憂慮的情緒,這種情緒可能導致患者的腎上腺素的分析過剩,影響內分泌系統(tǒng),從而使得患者的血壓較常壓明顯升高[3]。為了減少患者的易怒、易激動的癥狀,對于患者可以進行鼓勵、開導、轉移思緒等方式進行心理輔導,能夠對患者的病情起到很好的護理效果。同時,消除患者的易怒情緒,能夠有效改變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
1.3觀察指標 為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進行急癥處理方式以及臨床護理觀察,從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體征變化、病情癥狀以及急診處理等方面為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分析,為患者提供有效的護理,降低患者的急性心肌梗塞癥狀,提高患者的臨床護理療效。
1.4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差異、組內治療前后差異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臨床護理后,痊愈36例,有效13例,無效1例,總有效護理率為98%。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提供科學有效的臨床護理,需要根據(jù)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臨床表現(xiàn),有針對性的實施護理,并指導患者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項,能夠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療質量。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一種,是指冠狀動脈發(fā)生病理變化使得血管阻塞或血管中的流量過少,引起心肌缺血導致部分心肌由于缺血而死亡。急性心肌梗塞的臨床表現(xiàn)為病發(fā)突然、同時引起心衰、暈厥或心律不齊。文章通過對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進行急救處理和臨床護理,在患者進行急救前,為患者進行意識、呼吸、身體其他器官的病變情況進行全面的檢測和監(jiān)控,先評估患者的急性心肌梗塞情況;且具有窒息或灼燒感,身體汗液排除增加、精神壓力過大、造成患者產生負面情緒。所以要仔細觀察患者的疼痛變化、持續(xù)時間、疼痛位置,按照主治醫(yī)師的治療方案,給予適量的止痛藥,緩解患者的劇烈疼痛,同時使用鼻管導入吸氧,吸氧能夠提高患者血液中的氧氣含量,減少患者出現(xiàn)心絞痛的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陳壽權,李章平.急性心肌梗塞及其臨床護理救治方式[J].世界急危重病醫(yī)學雜志,2013,4(5):2040-2042.
[2]張艷.重度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2例急救與護理臨床體會[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 13,14(10):112-113.
[3]鄧彬.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救治護理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7(5):57-59.
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