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與病理結(jié)果對照,探討磁共振同反相位及肝/脾CT比值對肝臟脂肪含量的評估價值。方法 收集20例經(jīng)病理證實存在肝細胞脂肪變性患者的CT、磁共振影像資料,測量磁共振雙回波同反相位(IP-OP)信號值和CT平掃肝臟、脾臟CT值,計算肝脂變信號指數(shù)(IP -OP/IP)及肝/脾CT比值,依照肝臟脂肪含量的病理分級,探討不同病理分級各組間肝臟CT值、肝/脾CT比值、肝脂變信號指數(shù)的差異。結(jié)果 肝細胞脂肪變<5%與肝細胞脂肪變在5%~30%之間的CT值、肝/脾CT比值有統(tǒng)計學差異,而在肝細胞脂肪變在5%~30%與肝細胞脂肪變在31%~50%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肝脂變信號指數(shù)在肝細胞脂肪變<5%、5%~30%及31%~50%各組之間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結(jié)論 肝/脾CT比值及磁共振同反相位能夠簡單快速的診斷脂肪肝,在一定程度上判斷脂肪肝的嚴重程度。
關鍵詞:脂肪肝;磁共振成像;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隨著人類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變,脂肪性肝病成為繼病毒性肝炎之后的第二大肝臟疾病。脂肪肝會進一步演變?yōu)橹拘愿窝?、肝纖維化,最終導致肝硬化甚至發(fā)生肝細胞癌變。目前公認脂肪肝檢測的金標準是肝穿刺活體組織學檢查,然而大部分患者難以接受此項有創(chuàng)檢查,因此影像學檢查成為診斷脂肪肝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將磁共振同反相位、CT平掃與病理結(jié)果相對照,通過統(tǒng)計分析,評價上述兩種成像技術對評估肝臟脂肪含量的作用與價值。
1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6月~2015年6月在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診斷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并且通過肝臟穿刺活檢或手術中肝組織活檢獲得病理結(jié)果的病例共20例,男性4例,女性16例,年齡28~77歲,平均年齡54.45歲。納入研究的病例術前均完成了CT及磁共振掃描,病理學證實無肝臟纖維化。
1.2 影像學檢查方法 CT檢查:設備為美國GE公司Bright Speed VCT,掃描范圍包含整個肝臟,CT平掃的掃描參數(shù):層厚5 mm,間隔5 mm,球管電壓120 kV,電流300 mA,視野45~55 cm,陣距512×512。MRI檢查:采用荷蘭飛利浦ACS-NT 1.5 T磁共振掃描儀,掃描序列包括肝臟常規(guī)MRI平掃,使用體部線圈采集MR信號,加呼吸門控,T1WI同反相位掃描采用雙回波FFE序列,軸位掃描,同相位參數(shù)TR 176.96 ms,TE 4.60 ms,翻轉(zhuǎn)角80°;反相位參數(shù)TR 176.96 ms,TE 2.30 ms,翻轉(zhuǎn)角80°;單次屏氣采集,層厚7 mm,層間距1 mm,掃描24層。
1.3 圖像分析 CT及MRI圖像測量均在GE AW 4.4后處理工作站進行。CT值測量:使用類圓形感興趣區(qū)(ROI),大小在1.0~2.0 cm2,盡量選擇與肝穿刺及肝組織活檢相一致的區(qū)域進行測量,測量時避開大血管,CT同時測量脾臟CT值,ROI大小同肝臟并計算肝/脾CT比值。磁共振同反相位圖像測量選取與CT相同位置測量,采用復制粘貼法保證同反相位測量ROI位置一致。測量ROI在同相位上的信號強度(Ii )和反相位上的信號強度(Io),計算肝脂變指數(shù)(FI),計算公式:FI=(Ii -Io)/Ii。
1.4 病理結(jié)果 肝臟穿刺或肝組織活檢標本進行HE染色,計算光鏡下每單位面積內(nèi)肝細胞脂變細胞的百分比。依據(jù)中華醫(y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2006指南[1],肝細胞脂肪變性占據(jù)所獲取肝組織標本量的范圍,分為4度(F0~4):F0 <5%肝細胞脂肪變;Fl 5%一30%肝細胞脂肪變;F2 31%~50%肝細胞脂肪變性;F3 51%~75%肝細胞脂肪變;F4 75%以上肝細胞脂肪變。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 x±s)及中位數(shù)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 CT、MRI測量結(jié)果 20例患者在完成CT、MRI檢查后獲得了病理標本。按照組織病理學分度標準,F(xiàn)0組5例,F(xiàn)1組7例,F(xiàn)2組6例,F(xiàn)3、F4組各1例,各組CT、MRI測量結(jié)果見表1。F0組肝臟CT密度高于脾臟,肝/脾CT比值大于1,MRI同反相位信號強度接近(圖1),隨著肝臟脂肪含量增加,CT掃描肝實質(zhì)密度逐漸減低,MRI反相位信號強度降低,同反相位信號差增大(圖2)。
圖1 上圖為手術肝組織活檢證實肝細胞脂肪變性<5%的CT、MRI圖像
a:CT平掃圖像,CT值為71.09HU,同層面脾臟CT值58.60HU;b:MRI 同相位圖像;c:MRI反相位圖像。計算肝脂變指數(shù)為0.013 6。
圖2 上圖為肝穿刺組織活檢證實肝細胞脂肪變性>50%的CT、MRI圖像
a:CT平掃圖像,CT值為24.86HU,脾臟CT值55.66HU;b:MRI 同相位圖像;c:MRI反相位圖像。計算肝脂變指數(shù)為0.262 8。
2.2 各病理分組之間CT、MRI測量值的差異 將F0、F1、F2各組間 CT值、肝/脾CT比值和磁共振肝脂變指數(shù)進行兩兩比較,進行Mann-Whitney U 檢驗。F0與F1、F0與F2組間CT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U=1.00,P=0.007;U=0.00,P=0.006),F(xiàn)1與F2組間CT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U=8.00,P=0.063);F0與F1、F0與F2組間CT肝/脾比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U=3.00,P=0.019;U=0.00,P=0.006),F(xiàn)1與F2組間CT肝/脾比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U=10.00,P=0.116);F0與F1、F0與F2、F1與F2組間脂變指數(sh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U=0.00,P=0.004;U=0.00,P=0.006;U=4.00,P=0.015)。
3討論
CT診斷脂肪肝的依據(jù)為肝臟密度普遍降低,中華醫(yī)學會一直將CT平掃肝/脾CT比值作為評價脂肪肝及其嚴重程度的影像學標準之一。本研究中,肝細胞脂肪變性分度F0(<5%)組CT肝/脾CT比值>1,與F1、F2組的肝/脾CT比值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在F1、F2兩組中,肝/脾CT比值<1,兩組肝/脾CT比值無統(tǒng)計學差異,提示肝/脾CT比值尚不能準確判斷肝細胞脂肪變性在5%~30%與31%~50%之間的差異;本研究中F3、F4級病例數(shù)過少,不能進行統(tǒng)計學推斷,但可以觀察到隨肝細胞脂肪變性程度的加重,CT值及肝脾CT比值逐漸降低。CT掃描的優(yōu)勢是方便、快捷,人為因素的干擾小,圖像可靠性高,然而其缺點是電離輻射效應,使其不能應用于臨床普查工作中。
磁共振T1WI 同反相位是一種快速簡便的成像方法,可用很短的TE時間同時得到同層的IP、OP圖像。IP圖像為水脂信號強度之和,OP圖像為水脂信號強度差,因此可以通過數(shù)學計算公式來計算肝脂肪信號指數(shù)。Borra等[2]使用3種計算公式評價IP-OP對肝脂肪含量評估的價值,認為FI=(Ii -Io)/Ii較其他公式更準確,國內(nèi)方春等[3]進一步驗證了這一結(jié)論,因此本研究中也使用了此計算公式。肝脂肪變在同相位上與正常肝實質(zhì)呈等或稍高信號,在反相位序列信號減低,因此T1WI同、反相位必需同時進行,才能對脂肪肝進行診斷。在本研究中,肝細胞脂肪變性F0、F1、F2各組間肝脂肪信號指數(sh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磁共振IP-OP能夠判斷肝細胞脂肪變性的級別。然而本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隨著肝臟脂肪變性的加重,F(xiàn)I反而呈下降趨勢。Westphalen等[4]認為肝硬化患者的肝內(nèi)鐵沉積改變了肝臟T2*值,對反相位產(chǎn)生影響,導致IP-OP序列不能準確估計脂肪肝的程度,本研究納入標準中已排除病理證實有肝纖維化的病例。石喻[5]等認為可能是發(fā)生了水脂反相,即脂肪含量超過水含量時,水、脂信號翻轉(zhuǎn),使得FI偏小。本研究F3、F4組FI逐步下降,而CT值持續(xù)減低,可能是發(fā)生了水脂反相,然而本研究中F3、F4組樣本量過少,尚不能得此結(jié)論。此外,在病例收集過程中,一例肝左葉CT值減低診斷為不均勻脂肪肝的病例活檢證實存在大片狀肝細胞壞死,而無肝細胞脂肪變性,該病例同反相位信號均減低,肝脂變指數(shù)不高。說明特定情況下CT和磁共振檢查能夠相互補充。
總之,CT肝/脾比值與MRI雙回波同反相位都能作為脂肪肝評價的手段,一定情況下二者能互為補充,尤其是MRI同反相位,掃描速度快,只需一次屏氣就能完成掃描,無電離輻射,是值得推薦篩查脂肪肝及定量評價的影像學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李春梅,陶小春.艾滋病、結(jié)核病雙重感染篩查結(jié)果分析[J].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2013.24(5):108-109.
[2]郝陽,孫新華,夏剛,等.\"四免一關懷\"政策實施10年中國艾滋病防治主要進展[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4.20(4):228-231
[3]汪永忠,李燕.艾滋病母嬰傳播及阻斷的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7.34(13):2461-2463
[4]馮瑞芳,劉中夫.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原因的研究進展[J].中國艾滋病性病,2013.19(3):229-230
[5]聯(lián)合國大會第65次會議.聯(lián)合國秘書長報告(A/67/822)關于艾滋病毒/艾滋病問題的政治宣言:加大行動力度,消滅艾滋病毒/艾滋病[R].2011-06-08.
編輯/馮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