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徽”指徽調或徽戲,“徽班”指演徽調的戲班。清初,徽調在南方深受歡迎,有許多著名的徽班。它有四百年的歷史并有著輝煌的藝術創(chuàng)造與貢獻,最突出的是它吸納、融合、磨煉出一個占了大半個中國和五十多個劇種的戲曲聲腔——皮黃,造就了一個偉大的劇種——京劇,成為“京劇之父”。 “徽班”既有歷史的輝煌,又有藝術的遺存,更有豐富的經驗。對其進行全面、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既是對歷史做出真實的反映,又可對現(xiàn)實提供很好的借鑒,也當對未來留下有益的思考。
關鍵詞:四大徽班;概況;班主;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7-00-01
一、四大徽班概況
四大徽班,清代乾隆年間活躍于北京劇壇的四個著名徽班:三慶、四喜、和春、春臺的合稱?;瞻?,是以安徽籍(特別是安慶地區(qū))藝人為主,兼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等腔的戲曲班社?;瞻嘣谠瓉砑娉喾N聲腔戲的基礎上,又合京、秦二腔,特別是吸收秦腔在劇目、聲腔、表演各方面的精華,以充實自己。同時適應北京觀眾多方面的需要和發(fā)揮各班演員的特長,逐漸形成了四大徽班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表現(xiàn)為:“三慶的軸子(指三慶班以連演整本大戲見長);四喜的曲子(指四喜班以演唱昆曲戲著稱);和春的把子(指以擅演武戲取勝);春臺的孩子(指以童伶出色)”。出現(xiàn)了“四徽班各擅勝場”的局面(據(jù)《夢華瑣簿》)。嘉慶、道光年間,漢調(又稱楚調)藝人進京、參加徽班演出。徽班又兼習楚調之長,為匯合二簧、西皮、昆、秦諸腔向京劇衍變奠定了基礎。因此“四大徽班”進京,被視為京劇誕生的前奏,在京劇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二、四大徽班的歷任班主
“三慶徽班”進京祝壽演出成功后的第一代班主是高朗亭,其嘉慶二年(1797)接任余老四的。第二代班主陳金彩,于道光初年(1821)年接任(有說是1834年)。第三代班主是程長庚,其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接任,其時新劇種--京劇已基本形成。光緒六年(1880)程長庚故后由楊月樓接任第四代班主。第五代班主于光緒十六年(1890)楊月樓去逝由王楞仙接任,此后一年多,即1900年,三慶班解散。
“四喜徽班”的班主,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和咸豐元年(1851)是京劇奠基人之一張二奎,同治四年(1865)由姚增祿領班,同治十一年(1872)由梅巧玲接任至光緒八年(1882)。巧玲故后由其子梅雨田接任,1913年即民國二年由嗣子(即侄)梅蘭芳掌管。
“春臺徽班”在道光七年(1827)由陳孔蒸任班主,道光二十五年(1845)班主是京劇奠基人之一余三勝,光緒元年(1875)班主為時小福。
“和春徽班”在道光八年至十二年(1828-1832)由王洪貴執(zhí)掌班主,后因缺少臺柱,力量薄弱,經營不振,于道光十三年(1833)報散,當時京劇還在“孕育”期中。
三、三慶班進京
由于清廷最高統(tǒng)治者喜愛戲曲,凡皇帝、太后祝壽、皇室喜慶,都要舉行慶典演出,已成慣例。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秋天,為慶祝乾隆帝八旬壽辰,揚州鹽商江鶴亭(安徽人)在安慶組織了一個名為“三慶班”的徽戲戲班,由藝人高朗亭率領進京參加祝壽演出。這個徽班以唱二黃調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個諸腔并奏的戲班。北京的祝壽演出規(guī)模盛大,自西華門到西直門外高粱橋,每隔數(shù)十步設一戲臺,南腔北調,四方之樂,薈萃爭妍?;蛳腋韪叱?,或抖扇舞衫,前面還沒有歇下,后面又已開場叫人左顧右盼,目不暇接。真是群戲薈萃,眾藝爭勝。在這場藝術競賽當中,第一次進京的三慶徽班即嶄露頭角,引人矚目。
三慶班進京,原本只為進宮祝壽演出而來。由于徽戲曲調優(yōu)美,劇本通俗易懂,整個舞臺演出新穎而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故而受到北京觀眾的熱烈歡迎。這樣,三慶班演完祝壽戲欲罷不能,就留在北京繼續(xù)進行民間演出。三慶班的班主高朗亭是安徽安慶人,入京時才三十歲,演旦角,擅長二黃腔,技藝精湛?!赌肯驴椿ㄓ洝贩Q他:“體干豐厚,顏色老蒼,一上氍毹,宛然巾幗,無分毫矯強。不必征歌,一顰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軟神情,幾乎化境”。因此三慶班在北京越演越火?;瞻嘣谶M京演出的過程中又吸收了昆曲、弋陽腔、梆子腔等劇種的表演技藝,使自己更加豐富,不久成了當時最受歡迎的劇種。三慶班進京獲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等徽班進入北京,并逐漸稱雄于京華的劇壇。這就是所謂的“四大徽班進京”。他們各有所長,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臺的孩子”的說法,軸子指以連演整本大戲著稱,曲子指擅長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戲取勝,孩子指以童伶見長?;瞻噙M京開始了我國國劇――京劇的孕育期。
四、四大徽班進京成就了京劇
三慶班進京獲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等徽班進入北京,并逐漸稱雄于京華的劇壇。這就是所謂的“四大徽班進京”。
四大徽班各有所長,四大徽班在演出上各具特色,當時有這樣的贊譽: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臺的孩子”的說法,軸子指以連演整本大戲著稱,曲子指擅長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戲取勝,“孩子”指童伶,講春臺班的演員以青少年為主,生氣勃勃;“把子”指武戲,說和春班的武戲火熾,最受歡迎。
在捧旦之風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藝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寵。抵達北京后,他接替原三慶班班主余老四掌班,一做就是30多年,同時還擔任了京師戲曲界行會組織“精忠廟”的會首,通過精忠廟對北京的戲班、戲園實行行政管理,他也成為梨園領袖。繼高朗亭之后,程長庚、徐小香、楊月樓、劉趕三等人均任過此職。
至嘉慶初,徽班在北京戲曲舞臺上已取得主導地位,據(jù)《夢華瑣簿》記載:“戲莊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園’、‘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為主。下此則‘徽班’‘小班’‘西班’,相雜適均矣?!?/p>
五、結束語
人們一談到戲劇之事,不得不提到“四大徽班”進京的戲劇歷史偉大創(chuàng)舉。四大徽班進京獻藝,揭開了200多年波瀾壯闊的中國京劇史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