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洪超 王愛坤
(鹽城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南院) 江蘇 鹽城 224000)
本文報告我院2012年1月-2015年3月收集的13例胃腸道不典型類癌患者的臨床及隨訪資料,就其臨床表現(xiàn)、腫瘤大小、發(fā)生部位、浸潤深度、轉移情況、治療方式及預后問題進行分析,旨在探討胃腸道不典型類癌的診斷方法,初步評估患者預后情況,展望該腫瘤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案,從而提高臨床醫(yī)師對本病的認識。
1.1 一般資料:本組胃腸道不典型類癌13例,均經術后病理證實;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齡31-77歲,平均年齡57(31-77)歲。術前檢查均無肝肺轉移,其中腫瘤最小2cm×2cm×2cm,最大22cm×15cm×9cm,直徑均≥2cm.腫瘤位于胃9例,其中5例位于胃竇,2例位于胃小彎,1例位于大彎前壁,1例轉移性淋巴結位于腹腔干侵及肝左葉及胰腺(3年前行胃癌II式根治,術后病理為低分化腺癌);1例侵及橫結腸,1例累及胰頭,8例中僅1例無區(qū)域淋巴結轉移。小腸1例位于Treiz韌帶50cm處空腸,侵及腸壁全層,無淋巴結轉移。直腸3例中均累及腸壁全層,均有淋巴結轉移,其中1例伴盆腔廣泛轉移。
1.2 臨床表現(xiàn):本組臨床癥狀與病變部位相關:9例胃不典型類癌5例表現(xiàn)為上腹部脹痛不適、乏力、納差,伴惡心嘔吐,2例表現(xiàn)為嘔血,1例表現(xiàn)為上腹部包塊,另1例胃癌(低分化腺癌)術后3年復查CT發(fā)現(xiàn)腹腔轉移性淋巴結,術后證實為不典型類癌;1例小腸不典型類癌以腸梗阻入院,表現(xiàn)為反復的腹痛腹脹,術前CT及術中表現(xiàn)為小腸套疊;3例直腸不典型類癌2例表現(xiàn)為大便習慣改變,其中1例因宮頸粘液癌3年前行子宮切除術,另1例僅表現(xiàn)為大便帶血。本組病例均無皮膚潮紅、支氣管哮喘等類癌綜合癥的表現(xiàn)。
1.2 治療方法:9例胃不典型類癌中3例行Ⅱ式胃癌根治,3例行Ⅰ式胃癌根治(其中1例伴結腸部分切除,術后行全身化療),1例行腫瘤切除空腸造瘺術,1例行胃部分切除修補術,1例行淋巴結切除放射性粒子植入術;小腸不典型類癌行小腸部分切除術;直腸不典型類癌中1例行Dixon,1例行Hartmann,另一例行Hartmann及雙側附件切除術。
本組病例術前檢查無一例診斷為不典型類癌。至隨訪截止,除1例失訪外,本組共死亡6例,平均生存10.08個月;術后3個月的生存率為83.33%,6個月的生存率為66.67%。腫瘤標本直徑均≥2cm,淋巴結轉移率達92.3%;5例發(fā)生遠處轉移,達38.5%。本組病例中術前無一例發(fā)生肝臟轉移,但術后6例發(fā)生肝臟、腹腔多發(fā)轉移,中位期限約為6.2個月。
臨床上類癌罕見,其發(fā)病率為13/10萬,占全部惡性腫瘤的0.05%~0.2%,在胃腸道惡性腫瘤中占0.4%~1.8%[1]。據國外大宗文獻報道[2],類癌近67.5%分布于胃腸道;25.3%分布于呼吸道,其余可發(fā)生于大腦、胸腺、脾臟、泌尿道、卵巢、皮膚等處。在胃腸道類癌中,國外報道以小腸、闌尾多見,而國內則以直腸多見,可占整個胃腸道類癌的61.1%-65.9%[3,4]。由于近年來內鏡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以及臨床醫(yī)師對類癌認識的不斷提高,消化道類癌的檢出率日趨上升。
目前,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常用免疫組織化學標記有CgA、Syn、52HT、Gas、SS和CT 6等,其中 Gas、SS和 CT 6在癌組織中的表達與腫瘤的組織分化、浸潤和侵襲有關,其研究有望應用于臨床分期的評估[12]。根據2000年 WHO新分類標準:典型類癌細胞呈中度以下異型性,核分裂相<2/10HPF,腫瘤不超過1cm,無局部浸潤及轉移;不典型類癌呈中度以上異型性,核分裂相>2/10HPF,或腫瘤侵入腸壁(固有肌層或肌層外)或有淋巴結/肝轉移;小細胞癌瘤細胞呈小圓形,較大實性片狀排列,細胞膜不清楚,細胞境界不清,細胞核圓形至短梭形,染色質呈粗大塊狀,或整個胞核呈濃墨狀,核分裂相>10個/HPF,常見壞死,侵襲性強。除此之外,在臨床上會出現(xiàn)多種不同分化程度的腫瘤細胞混雜于同一病例中,干擾臨床病理診斷。本組病例中一例胃癌(低分化腺癌)術后三年腹腔轉移性淋巴結中發(fā)現(xiàn)不典型類癌,另一例宮頸粘液癌行全子宮切除術后三年發(fā)現(xiàn)直腸不典型類癌,提示腺癌與神經內分泌癌可能共存;另外,本組病例3例術前病理誤診為腺癌;2例誤診為類癌;1例誤診為淋巴瘤。(胃腸道不典型類癌典型的病理圖片如圖1)
圖1 HEx200
研究發(fā)現(xiàn)胃腸道類癌發(fā)生的位置愈高(前腸、中腸、后腸),其惡性程度就愈大,預后就越差;其次,病灶體積越大其預后亦越差;傳統(tǒng)認為胃腸道類癌手術切除可達到根治目的且預后較好[8-9],但對于不典型類癌,臨床出現(xiàn)相應癥狀時,病灶的體積多已超過2cm(13/13),且多伴有局部淋巴結轉移(12/13),部分病例已出現(xiàn)遠處轉移(6/13);無論是手術還是放、化療,均無益于逆轉較差的預后[11]。本組病例經術前診斷后均行手術治療;除1例失訪外11例淋巴結轉移病例中6例死于復發(fā)轉移(54.5%),中位生存期為7.5個月。
筆者認為,對于直徑≥2cm胃腸道類癌,應配合術前病理診斷進一步行超聲內鏡、CT或MIR檢查[10],評估腫瘤的T、N分期,指導并制定合理的、有針對性的、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早期腫瘤手術根治固然重要,但切忌盲目的行單純腫瘤局部切除或全部行根治性手術;部分病例術后不僅未達到根治目的,反而會給病人帶來痛苦、增加心理負擔、浪費醫(yī)療費用;再者,類癌屬于神經內分泌腫瘤,術后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應激可能會加重病情,誘使殘余腫瘤細胞進一步惡化。
近年來,多數學者對NE細胞與腫瘤的關系達成共識,即神經內分泌細胞通過自分泌、旁分泌等途徑所產生的胺類及肽類激素,可與腫瘤細胞膜受體結合,并協(xié)同其他生長因子促進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人體內分布廣泛的調節(jié)肽—生長抑素,可抑制NE細胞激素的分泌;實驗證實生長抑素陽性表達與該腫瘤的浸潤、轉移呈負相關,這提示生長抑素可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具有抗腫瘤的作用[12,13],為晚期消化道類癌提供一條非手術治療途徑。但其機制及臨床應用效果尚需大宗資料分析及進一步實驗證實。
[1] 顧芳,呂愈敏,等.消化道類癌的內鏡診斷及治療.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1;33:446—448.
[2] 常虹,丁士剛等.消化道類癌的診斷與治療(附44例報告)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5;5:896-897.
[3] 虞積耀,寧浩勇.胃內分泌細胞及其腫瘤[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3,10(4):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