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四穴在改善圍絕經期郁病(肝郁證)生存質量中的應用
王聰徐書君原嘉民陳志霞符文彬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廣東廣州510120)
摘要〔〕目的觀察奇經四穴對改善圍絕經期郁病(肝郁證)生存質量的作用及不同時點運用的效果。方法將符合“肝郁證”的圍絕經期郁病患者69例隨機分為奇經針刺組(列缺、照海和內關、公孫)、藥物對照組(烏靈膠囊)和淺針刺組(列缺、照海和內關、公孫淺刺2.5~5 mm,進針即出,不留針),采用圍絕經期生存質量量表(MENQOL)分別在治療期間第4周和治療結束第8、12周時進行有效率評定,并采用Binary Logistics回顧分析各組在不同時點的起效效率。結果治療后第4、8周,奇經針刺組有效率高于其余兩組;治療后第12周,奇經針刺組與藥物對照組有效率相當,且兩組有效率均高于淺針刺組;在控制年齡和治療前抑郁自評量表得分后,分組是影響有效率的主要因素(其中治療后第8周,相對藥物對照組,奇經針刺組3.15倍概率產生療效。治療后第12周,藥物對照組與奇經針刺組對療效的影響相當)。結論奇經四穴雖無肝經穴位,卻能調攝肝經氣血,在改善圍絕經期郁病(肝郁證)患者的生存質量中有可靠的作用。
關鍵詞〔〕針刺;圍絕經期;郁??;奇經;肝郁證
中圖分類號〔〕R28〔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廣東省中醫(yī)藥管理局課題(20131213)
通訊作者:符文彬(1963-),男,主任醫(yī)師,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針灸治療痛癥及抑郁相關病癥研究。
第一作者:王聰(1981-),女,主治醫(yī)師,碩士,主要從事針灸治療抑郁、失眠、婦科相關疾病研究。
祖國醫(yī)學中“郁病”也稱“六郁證”、“五臟郁證”、“癲證”、“臟躁”、“百合病”等。婦女圍絕經期是“郁病”的高發(fā)年齡,由于生殖功能的衰退導致生殖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等器官功能改變,出現(xiàn)潮熱、失眠、軀體疼痛、抑郁、疲勞等一系列臨床癥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9例患者歸屬于“肝郁證”(包括“肝氣郁結”和“氣郁化火”)的圍絕經期婦女抑郁狀態(tài)的患者均來自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傳統(tǒng)療法科或婦科門診,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分組實施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針刺治療組共完成21例,無脫落;藥物對照組27例,1例脫離(因異地就診);淺針刺組21例,1例脫離(病情加重,無法堅持治療)。三組患者年齡、辨證分型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診斷標準(1)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2012年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里的“郁病”范疇(表現(xiàn)為因情志不舒、氣機郁滯而致病,以抑郁善憂、情緒不寧或易怒善哭為主癥),并屬于“肝氣郁結證”(表現(xiàn)為精神抑郁,胸脅作脹,或脘痞,噯氣頻作,善太息,月經不調;舌苔薄白,脈弦)或者“氣郁化火證”(表現(xiàn)為急躁易怒,胸悶脅脹,頭痛目赤,口苦,嘈雜泛酸,便結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1〕。(2)符合美國生殖學會(2001)絕經過渡前期或者絕經過渡后期診斷標準〔2〕。(3)符合CCMD-3〔3〕中抑郁發(fā)作診斷標準并有持續(xù)2 w以上抑郁癥狀者;(4)SDS量表標準分53~62分。具備以上4項者。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分布情況〔 n(%)〕
1.3納入標準(1)女性,年齡40~60歲;(2)符合以上診斷標準者;(3)接受干預措施前2 w內未使用任何激素類、苯二氮類、非苯二氮類鎮(zhèn)靜催眠藥、抗抑郁、抗焦慮藥物;(4)病人意識清醒,無失語、智能障礙,文化程度初中以上,能理解量表內容并配合治療;(5)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排除標準患有重大疾病及甲狀腺等內分泌疾病患者;近 3個月內使用過性激素類藥物或曾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原因不明陰道出血者;未能堅持治療者。
1.5治療方法〔4〕(1)奇經針刺組:取列缺、照海、內關、公孫穴,皮膚常規(guī)消毒,針刺左列缺、右照海、右內關、左公孫,毫針直刺,細細捻轉,至患者有局部酸麻脹感為度。采用平補平瀉法捻針各1 min,留針30 min。第二次選用對側穴位。雙側穴位交替使用,每周3次,連續(xù)治療8 w。(2)藥物對照組:服用烏靈膠囊(浙江佐力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Z1999004),3粒/次,3次/d,溫開水送服,共服用8 w。(3)淺針刺組:輕微針刺:針具及選穴與試驗組相同,淺刺2.5~5 mm,進針即出,不待針感。療程同治療組。
1.6統(tǒng)計學分析運用PASW18.0統(tǒng)計軟件包。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或方差不齊,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確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Binary Logistics回歸分析。
2結果
2.1三組療效比較治療后第4、8周,奇經針刺組有效率高于其余兩組(P<0.05),藥物對照組有效率高于淺針刺組(P<0.05)。治療后第12周,奇經針刺組與藥物對照組有效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兩組有效率均高于淺針刺組(P<0.05)。見表2。
表2 三組療效比較〔 n(%)〕
與藥物對照組比較:1)P<0.05;與淺針刺組相比:2)P<0.05
2.2影響療效的多因素分析扣除年齡和治療前抑郁自評量表得分的影響后,分組是影響有效率的主要因素(P<0.05),其中治療后第8周,奇經針刺組對本病產生臨床效應的概率約是藥物組的3.15倍;治療后第12周,藥物對照組與奇經針刺組對療效的影響相當(P>0.05)。見表3,表4。
表3 影響第8周短期療效的相關因素
表4 影響第12周短期療效的相關因素
3討論
本研究提示,氣郁證在郁病中的比例最高,包括“肝郁氣結證”及“氣郁化火證”?!豆沤襻t(yī)統(tǒng)》認為:“郁為七情不舒,遂成氣結,即郁日久,變生多端”。明代張景岳提出“因郁致病”、“因病致郁”,揭示了肝郁與情志的關系?!夺t(yī)碥》中提到:“郁則不舒,則皆肝木之病矣?!痹凇秱摗分杏蓄愃朴谝钟舭Y狀的描述:“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心下悸,……”。指出病位在肝,病機為肝失疏泄。因此,更年期女性郁病多因憂思郁虛、憤懣惱怒、精神刺激均可使肝失條達、氣機不暢,以致“肝郁氣結證”,這是郁癥首要的基本病機。氣郁日久而體質旁偏熱則易化火而成“氣郁化火證”。
運用奇經四穴(內關、公孫、列缺、照海)治療圍絕經期郁病,已取得理想療效〔4〕。內關是手厥陰經之絡穴,通陰維脈;公孫是足太陰經之絡穴,通沖脈。而手厥陰經之絡脈從內關穴處分出上行,“系于心包,絡心系” ,可見內關穴與,“心”有密切的聯(lián)系。而足太陰之絡脈,從公孫出分出,走向足陽明經,另一支“入絡腸胃”。說明公孫與腸胃有特殊聯(lián)系,其功效能調腸胃降氣逆。從內關、公孫所屬的經脈及絡脈的循行來看,都與心胸、脾胃有聯(lián)系。兩穴配合應用,具有相輔想成的作用。列缺是手太陰經的絡穴,通任脈;照海是足少陰經穴,通陰蹺脈。臨床上列缺主要治療肺系病癥,如咳嗽、氣喘、胸悶、咽喉痛等,具有宣通肺氣之功效。另外因列缺是絡穴,其絡脈別走手陽明經,又用于治療頭面頸項部病癥。如《四總穴歌》:頭項尋列缺。臨床上照海具有滋補腎陰,調補腎氣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腎氣不足,虛火上炎所致咽喉痛、咳嗽、失眠、恐懼不寧以及因腎氣不足固攝無力所致月經不調、小便頻數(shù)等病癥。從治療上分析,列缺所主治肺臟自身的病變,而照海所主治的病癥是因腎陰不足,虛火上犯肺臟的病癥。兩穴配用可治療肺、大腸、腎與膀胱的問題。表面上看,此四穴治療心脾肺腎四臟之病,而《標幽賦》中為何提到“陰喬、陰維、任、沖脈,去心腹脅肋在里之疑”呢?首先從五行相生相克中分析,因木生火,木克土,“內關”屬心屬火,“公孫”屬脾屬土,因此,針刺此對穴可抑火扶土而舒達肝木;因水生木,金克木,“照海”屬腎俞水,“列缺”屬肺屬金,因此,針刺此對穴可滋水伐金而涵養(yǎng)肝木。其次,《攔江賦》:胸中之疾內關擔;《四總穴歌》:心胸內關應;《標幽賦》胸腹?jié)M痛刺內關。說明了內關主治病癥以心胸部疾病為主,并兼治腹部疾病。《標幽賦》:脾冷胃痛,瀉公孫而愈。說明了公孫主治病癥以胸脅上腹部疾病為主。列缺、照海分屬肺腎兩經,但兩穴所屬經脈循行,均與肺、咽喉、胸膈發(fā)生聯(lián)系。因此,四穴均可治療胸膈脅肋之病,而起到疏肝解郁之效。因此,列缺配照?!爸髦涡亍⒀屎?、肺、膈、肝、腎疾患”;內關配公孫“主治胸、心、肝、脾、胃疾患”,在此兩對八脈交會穴中的主治范圍中均有“肝”〔5〕。再者,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十二經脈氣血盛時,則溢于奇經而蓄之;當十二經脈氣血衰時,則奇經之氣血可流入于十二經脈而補之。八脈交會穴主治范圍廣,主要機理就在于八穴與奇經八脈有著特殊的溝通關系。毋庸置疑,選擇此奇經四穴可有效改善圍絕經期郁病的“五臟里疾”,其中包括病位在肝的“肝郁證”。
4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2:37-9.
2BaumelouA,LiuB,WangXY,et al.Perspectivesinclinicalresearchofacupunctureonmenopausalsymptoms〔J〕.ChinJIntegrMed,2011;17(12):893-7.
3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編.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第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81.
4王聰,白艷甫,符文彬,等.針刺奇經四穴治療圍絕經期婦女抑郁狀態(tài)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6(34):2963-4.
5張吉.針灸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68.
〔2015-01-03修回〕
(編輯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