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清總膽固醇水平與病死率的相關性
呂天成
(達州市中心醫(yī)院檢驗科,四川達州635000)
摘要〔〕目的探討血清總膽固醇(TC)水平與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病死率的相關性。方法選擇入該院治療并隨訪成功的208例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按照血清TC的檢測結(jié)果分為A組(TC<4.16 mmol/L)、B組(4.16 mmol/L≤TC<4.68 mmol/L)、C組(4.68 mmol/L≤TC<5.2 mmol/L)和D組(TC≥5.2 mmol/L)。同時對患者進行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檢測和體格檢查,記錄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和死亡情況。結(jié)果四組患者血清TC水平〔A、B、C、D組分別為(3.62±0.91)、(4.41±1.11)、(4.99±1.25)、(5.73±1.44)mmol/L〕兩兩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D組患者的病死率(36.21%,42.50%)明顯高于B、C組(12.73%,14.55%)(P<0.05);血清TC<4.16 mmol/L或>5.20 mmol/L均可增加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結(jié)論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血清TC水平和病死率有著緊密的相關性,血清TC水平過高或過低均為引起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冠心??;總膽固醇
中圖分類號〔〕R541〔文獻標識碼〕A〔
第一作者:呂天成(1975-),男,主管技師,主要從事臨床檢驗研究。
臨床研究已證實,空腹血清總膽固醇(TC)水平增高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通過調(diào)節(jié)TC可以預防冠心病的發(fā)生并降低患者死亡率,因此應進一步研究血清TC和冠心病之間的作用機制〔1,2〕。但以往的研究對象多為年齡在60歲以下的冠心病患者,調(diào)節(jié)TC的治療是否能在60以上的老年人中得到同樣的治療效果,仍需要大量臨床試驗來證實。本研究擬探討空腹血清TC水平與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病死率的相關性。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16例,均為男性,年齡61~82〔平均(71.65±17.92)〕歲,無其他器官嚴重疾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制定的冠心病診斷標準〔3〕:以往勞累后心前區(qū)和(或)胸骨后疼痛的癥狀,經(jīng)休息后可緩解,合并有Minnesota編碼的心電圖異常改變;以往有心肌梗死和血運重建的病史;并結(jié)合相關影像學檢查后確診。排除嚴重心肺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血液功能障礙和有惡性腫瘤病史者。治療標準參考1997年《血脂異常防治建議》和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規(guī)定的冠心病患者血清TC的治療標準〔4〕。
1.2方法調(diào)查表格由我院統(tǒng)一制定,內(nèi)容包括患者基本情況,吸煙飲酒史、疾病史、體格及實驗室檢查。體格檢查包括身高、體質(zhì)量、血壓及心電圖。
血清TC檢測:所有患者空腹抽取外周靜脈血5 ml,放入離心機上以800 r /min的速度離心5 min,分離血清,放入-20℃的冰箱中保存。血清TC的檢測采用氧化酶法,每位患者進行3次檢測,最后取平均值。使用的檢測儀器為TBA-120FR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TOSHIBA,日本),配套試劑盒由中生北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的說明書進行。所有患者還同時檢測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
體格檢查:所有患者由專業(yè)人士采用校正后的身高體重儀進行身高和體重的檢測。血壓的檢測要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進行,休息30 min后所有患者保持坐位,采用汞柱式血壓計進行血壓測量,隔5 min再測1次,取2次平均值。心電圖的檢測儀器采用同一型號并經(jīng)校正的心電圖機,由兩位主治技師共同操作,由另外兩名技師采取雙盲的方式記錄結(jié)果。
隨訪:所有患者每年進行一次檢查,檢查病例均存檔備案,患者疾病史等相關情況根據(jù)患者填寫的信息、體檢和病歷記錄情況最終確定。隨訪時間定為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共6年,共有8例失訪,其余208例成功隨訪。病死率根據(jù)患者門急診或住院病歷進行統(tǒng)計,死亡原因根據(jù)患者死亡小結(jié)和尸體解剖記錄進行確定;如果患者在院外死亡,可根據(jù)醫(yī)院電話隨訪記錄和衛(wèi)生部門上報的記錄確定。按照國際疾病的分類標準對患者死亡原因進行編碼分類,此次調(diào)查人員均經(jīng)培訓合格后上崗。
分組:根據(jù)1997年《血脂異常防治建議》和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的規(guī)定,按照血清TC的水平將208例患者分為A組(TC<4.16 mmol/L)、B組(4.16 mmol/L≤TC<4.68 mmol/L)、C組(4.68 mmol/L≤TC≥5.2 mmol/L)和D組(TC>5.2 mmol/L)四個小組。
1.3評價指標比較四組患者在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血清TC、TG和病死率方面的差異。
1.4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性用Cox 回歸分析。
2結(jié)果
2.1四組患者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血清TC、TG水平和病死率的差異A組、B組、C組和D組之間的血清總膽固醇水平兩兩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A組和B組:t=2.173 5,P=0.026 4;A組和C組:t=2.184 6,P=0.025 5;A組和D組:t=2.235 7,P=0.023 9;B組和C組:t=2.085 6,P=0.038 8;B組和D組:t=2.198 7,P=0.024 4;C組和D組:t=2.631,P=0.024 8);A組和D組的病死率明顯高于B組和C組(A組和B組:t=2.412 9,P=0.018 6;A組和C組:t=2.423 5,P=0.017 7;B組和D組:t=2.486 8,P=0.016 9;C組和D組:t=2.437 3,P=0.017 9);A組和D組、B組和C組的病死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四組患者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和TG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清TC水平和病死率相關性的Cox回歸分析A組和B組患者的血清TC水平和患者的病死率有明顯的相關性,對年齡、身高、吸煙飲酒、血壓及心電圖等因素進行校正后,血清TC<4.16 mmol/L或≥5.20 mmol/L仍是引起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見表 2。
表1 四組患者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血清TC、TG水平和病死率的差異 ± s)
與A組比較:1)P<0.05;與B組比較:2)P<0.05;與C組比較:3)P<0.05
表2 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清TC水平和病死率相關性的Cox回歸分析
3討論
冠心病以老年男性患者占的比例較多,并常伴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由于老年人身體各項功能較差,容易發(fā)生不良心理狀態(tài),增加死亡的風險〔5〕。因此,應對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死亡危險因素深入研究,并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降低病死率〔6〕。
臨床研究表明,冠心病的發(fā)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季節(jié)、情緒、體力勞動以及吸煙或飲酒等,而有些危險因素是可以通過相關措施改變的,如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糖尿病以及不良生活習慣和不良情緒等。相關研究已發(fā)現(xiàn),血清TC水平與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存在明顯的正向相關〔7〕。TC水平超高的患者比TC水平正常的患者發(fā)生冠心病的概率要高,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硬化斑塊內(nèi)膽固醇主要由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組成。此外,膽固醇是細胞膜和細胞器膜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維持細胞膜的流動性,有助于細胞膜內(nèi)外的物質(zhì)交換;而且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發(fā)育和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8〕。相關研究結(jié)果也顯示膽固醇過低,可能引起認知障礙和記憶受損等精神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血清總膽固醇水平過高或過低均為引起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但由于本組研究條件有限,研究對象僅為老年男性患者,未對其他相關因素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研究結(jié)果和結(jié)論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應加大樣本量和擴大研究范圍,使研究更進一步完善。
4參考文獻
1毛積分,陳嶸,王文妍,等.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清總膽固醇水平與其病死率的關系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4;22(9):44-6.
2渠建軍.高脂血癥患者血清總膽紅素水平的臨床探討〔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8):154-5.
3趙勇,任紅旗,史躍,等.HDL2-C和HDL3-C與老年男性冠心病發(fā)病相關性分析〔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2;6(24):8012-4.
4蘇士印.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冠心病伴血脂異常的療效和安全性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3;3(16):82-3.
5肖傳宇,侯文華,謝強.老年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與血清總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相關性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35(4):426-7.
6喻茂杰,劉曉華,劉甲辰,等.中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分析與臨床檢驗學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1):87-8.
7陳峻,張惜,李姣龍.冠心病患者血清總膽紅素和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的臨床價值〔J〕.血栓與止血學,2013;19(4):175-6.
8 項濤,姜明來.老年人冠心病與相關因素的關系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2;14(15):33-5.
〔2014-10-21修回〕
(編輯袁左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