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似乎是陡然就變得更寒冷了一些,這樣的日子,最適合和家人一起,或是邀上三兩好友,去吃一頓熱氣騰騰的火鍋了。大可以隨意一些,開心便好,滿足便好,蒸汽徐徐上升,眾人大快朵頤,食物的意義便得到了最大的發(fā)揮。
然而在古代可是不能如此隨意的,飲食之上,也有禮儀,且極為細致嚴謹。
逆流追溯,飲食禮儀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最晚是在周代,而后曾擔任過魯國祭酒一職的孔子,更是大力推崇飲食禮儀,甚至說出了“夫禮之初,始于飲食”這樣的話,明明白白告訴大家,所有禮儀的起源,都是在飲食上。
宴客也自有一套章法。主人發(fā)了請柬邀人幾日幾時人席,時間快到時便出門迎候,遠遠地擺出笑臉,拱手寒喧,將客人引人客廳小坐,命仆婦奉上茶點,客人們品茶談笑,等人齊了方可人席。古代座次一般是尚左尊東的,首席是地位最尊貴的客人,首席不落座,大家便都不能落座。
可能大家都不曾留意過,如今古裝電視劇中常見這樣的片段,主人先引那位尊貴的客人道:“請上座?!笨腿说乐x坐下,偶爾還要謙虛地推辭一番,大家說著話,待那首席的客人坐定,其余人等才各自落座。
菜肴的擺放也有細致講究在里面的,按照《禮記·曲禮》上的描述,應(yīng)當是“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膾炙處外,疏醬處內(nèi),蔥片處右,酒漿處右,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大致就是說,帶骨的菜肴放左邊,純?nèi)夥庞疫叄瑴驼{(diào)料以及酒放在右邊,生的和烤的肉放遠些,醋和醬料要放近一些,有肉脯的,彎曲在左直在右。
只言片語,不僅僅規(guī)定了擺放的禮儀,更將大部分人的用餐習慣涵蓋了其中。湯與酒放在右側(cè)方便用餐者取用,生魚片或者烤肉從稍遠的地方夾過來,正好可以蘸一點就近的醬料。
宴客哪有淡喝酒的道理?古人常說酒過三巡,可三巡究竟是什么呢?怕是很多人都不曾仔細想過吧。
餐桌上飲酒講究巡酒,敬酒必須從首席者開始,一位位喝下去,等輪回到首席者時,便稱作酒過一巡。舉杯時,輩分低者或身份低者,都要將酒杯放得低于輩分或身份高于自己的那個人,若席上有女子,女子需以廣袖掩面,微微偏頭一飲而盡。
私以為這個動作是很美的,流蘇步搖晃出漂亮的弧度,女子偏過頭去掩面飲酒,只露出精心綰好的發(fā)髻和眼睛溫柔的輪廓,酒飲罷,再將酒杯輕輕放回原位,對酒席上的人微微頷首一笑。
那時的國人是最講究見微知著的,餐桌上一個細微的動作,可能都會在不知不覺間改變別人對你的印象。是否遵守這些餐桌上的規(guī)矩,決定了一個人在他人眼中是否有良好的家世教養(yǎng),地位如何。
筷子的使用上有很多忌諱,比如不能一長一短,最好不要掉在地上,不可以翻盤子里的菜找自己愛吃的等等。吃飯時也不許唉聲嘆氣,不能發(fā)出聲音,類似的規(guī)矩還有很多,實在不能一一枚舉。雖然這些聽起來煩瑣,卻曾實實在在被我們的祖先貫徹在每一餐一飯上。
這些倒也不算什么,更令人驚訝的是,據(jù)記載,古時連怎樣吃瓜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為天子切瓜,先剖成四瓣,再橫著切成八份,用細葛布覆蓋,方能呈給君王:為諸侯切瓜,先從中間一分為二,再切成四份,用粗葛布覆蓋;士大夫吃瓜的方法同天子是一樣的,只不過沒有葛布而已;為士人切瓜,削掉瓜蒂橫切兩份;那平民百姓要吃瓜,該怎么切7答案是不能切,只能啃著吃。
這個規(guī)定就難免讓現(xiàn)在的我們覺得好笑,一個瓜而已,哪至于將切法規(guī)定得如此刻板?話說回來,我們覺得這不過是一個瓜的事情,在那時的人看來,卻是等級制度的體現(xiàn)。
這也難怪,古中國自有獨特理念,將飲食與政治還有等級緊密相連。
比如都曾背過的古文里的一句話:“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边@個肉食者,指的不就是當政者嗎?人們把貴族之家稱為鐘鳴鼎食之家,也是一樣的道理。
《紅樓夢》中,對飲食的描寫不在少數(shù),其中有一個片段是賈璉與王熙鳳在屋內(nèi)吃飯,恰巧此時賈璉的乳母來了。兩人便連忙將她往桌子上讓,那乳母執(zhí)意不肯,偏要坐在地上擺的凳子上。為何?不過是因為她了解自己的身份,不肯與他們二人同坐罷了。
尊卑有序,長幼有序,是古人放在飲食禮儀里最重要的文化氣質(zhì)。
正因為如此,飲食禮儀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統(tǒng)治階級御民的重要手段。誠然祭祀、嫁娶之禮,更能體現(xiàn)尊卑等級,然而這樣的大禮,畢竟不是時時都會辦。飲食的禮儀便不同了,它滲透在一日三餐中,讓人避無可避,從而一點一滴養(yǎng)出了國人重禮的品格。
即便是貧寒之家,粗茶淡飯,沒有讓人眼花繚亂的各式菜品,也不妨礙飲食禮儀的養(yǎng)成。
現(xiàn)在出去吃飯,總能看到一桌人聚在一起推杯換盞高聲談笑的場景,不把聲音提高兩度,對面的人是根本就聽不到的,就算在家里,大多數(shù)人也是邊吃飯邊聊天,興起之時甚至手舞足蹈。
有人說,中國人吃飯就是這樣,講求一個團圓熱鬧。
這話其實只說對了一半,中國人的確注重團圓,但吃飯時并不求熱鬧,如若不然,“食不言寢不語”這句話,又是如何流傳至今的?
縱觀歷史,飲食的禮儀不同于冠笄之禮,滿清入關(guān)后雖備受沖擊,卻從未有過衰落?!肚羼灶愨n》中稱:“旗俗,家庭之間,禮節(jié)最繁重,而末字小姑,其尊亞于姑,宴居會食,翁姑上座,小姑側(cè)坐,媳婦則侍立于旁?!?/p>
由此可見,清朝時期,人們在飲食禮儀方面也是極為注重的。《紅樓夢>中雖隱匿了年代,但個中習俗還是能隱隱看出清代富貴百年望族的影子。
不過,最終也還是沒能逃脫塵封的命運。
戰(zhàn)火綿延八百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炮火硝煙的味道彌漫在空氣的每一個角落,人人皆是攜著家人在亂世中輾轉(zhuǎn)飄零,連故鄉(xiāng)都只有秋冬再無春夏,能身體康健維持一日三餐已經(jīng)是難上加難,誰還能顧及吃飯時應(yīng)當坐在哪個位置,注意筷子是否長短不一?
而當曙光乍現(xiàn),我們頭也不回地追著前方的光明往前走時,將壓多事物拋諸腦后,比如負累的沙子,比如圓潤的珍珠。
也終于從之前的被迫放棄,變成了主動遺忘。
現(xiàn)在在我們心中,煩瑣的是西餐禮儀,著裝刀叉多有講究,卻很少憶起,這些與古代中國的餐桌禮儀相比,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中國古代的飲食之禮,它們是諸多禮儀的源泉與剪影,投射在了最樸實尋常的一日三餐上。那時的社會風氣,便也隱匿于食物的香氣之中,年深日久,浸染了那時的人。
偶然食物香氣裊裊散散,我們即使也能從中嗅出一縷那時的味道,又眨眼間便飄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