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獎金可以為藝術家提供莫大的幫助,獎項可以給藝術家提供不曾有過的機會,但是在今天,獎杯和獎金都已不再稀有。
就在2015年年初舉辦的藝術登陸新加坡博覽會上新設立了將每年評選一次的“自由表達獎”,但是如此主題并未得到應有的支持,反而遭到東南亞地區(qū)藝術群體的驚訝和質疑,因為近兩三年在新加坡藝術家的自由表達是受限的,作品被拒展,被審查,被禁映的現象時有發(fā)生。這屆博覽會會為該獎項提名,是否能夠平息質疑還要看選擇過程所受到的限制。如今創(chuàng)立藝術獎幾乎是零門檻,不管影響力如何,不管是否被質疑,也算得上是獎項林立了。新獎項的大量出現標志著富翁們對于當代藝術支持方式的戲劇性轉變。
一二十幾年前,全球的藝術獎項就那么幾個,比如英國的特納獎、美國的麥克阿瑟獎、威尼斯雙年展的金獅獎,但是現在以獎金額度取勝的獎項都不止那么幾個,像迪拜阿布拉阿財團藝術大獎獎金相當可觀。
曾幾何時,一獎成名還是一條捷徑,1999年蔡國強榮獲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也是在這一年徐冰獲得了麥克阿瑟天才獎,通過國際大獎,藝術家可以在國內外都“名利雙收”。在國內,曾經的全國美展也可以讓藝術家聞名全國,比如上世紀80年代的羅中立與《父親》。但是現在大家對獎項似乎也沒有那么看重,就連特納獎都會遭到質疑,更別說新成立的獎項了。
2014年4月由收藏家烏利·希克創(chuàng)立于1997年的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成立15周年的大展。在上世紀90年代末??艘呀涢_始了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他往來于北京、上海、成都、重慶,甚至更小的城市去發(fā)現好的藝術家,這樣的經歷也讓他意識到在中國沒有一個獨立于當代藝術界學術圈之外的討論,國際上也沒有人去關注這些不錯的中國藝術家,在沒有任何獎項的90年代,他認為CCAA或許引發(fā)學術圈之外的關注。這是當時國內藝術圈的現實,也是CCAA設立的原因,在今天的藝術圈,即便是像CCAA這樣的藝術獎所能發(fā)揮的作用也沒有它成立之初那么大,但是對于這樣一個做了15年的藝術獎的專業(yè)度大家還是非常認可的。
獎項繁多與越來越多的企業(yè)贊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比如2010年起由瑞信銀行主辦的今日藝術獎,不過該獎項已經止步于2012年。2014年12月22日“2014三亞藝術季”拉開帷幕,其中華宇青年獎的評選是該藝術季的一個重要內容,相較于2013年的第一屆,本屆獎項提高了獎金的額度,差不多是去年的三四倍。今年的評審團隊成員都是近年來活躍于當代藝術領域的策展人、藝術家,專業(yè)的團隊是保證獎項品質的重要因素?;顒映修k方之一的華宇集團是一家以房地產開發(fā)為主導產業(yè)的企業(yè),作為冠名方,華宇集團也為此次獎項提供了資金的支持,不僅提供大獎的獎金,還將支持或將藝術家在2015年完成一次展覽,或者一個藝術項目的實現。企業(yè)通過獎項的贊助遠比做廣告得到的宣傳效應要大得多,而資金的投入未必就比砸錢做廣告來的大,不僅如此企業(yè)還可以樹立企業(yè)的文化形象,這不僅僅是越來越多的企業(yè)愿意資助獎項理由,而且也是他們涉足藝術圈最為直接的原因。
企業(yè)贊助同樣存在不穩(wěn)定性,是否能夠長久持續(xù)下去也決定了獎項的影響力。古根海姆博物的Hugo Boss藝術獎創(chuàng)立于1996年,該獎項已經成為古根海姆博物館當代藝術規(guī)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該獎項,美術館可以發(fā)現、展示、收集和認可才能出眾的藝術家的作品。在2013年Hugo Boss還聯手上海外灘美術館設立了“Hugo Boss亞洲藝術大獎”,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2015年將迎來第二屆,不知該獎項是否可以像它的海外版那樣持續(xù)對藝術的支持。
在藝術領域還流行另外一種獎,便是各種年度榜單,這類榜單大多有藝術媒體或藝術機構牽頭,抑或有品牌贊助。2015年1月17日下午就有兩個頒獎活動撞車,許多業(yè)內人士上半場還在“《Hi藝術》2014年度榜單”的發(fā)布現場發(fā)言、領獎,沒過多會兒就移駕今日美術館站在了“卡薩帝國際時尚藝術跨界大獎”的領獎臺上。這種奔波是榮譽,也是作秀。藝術圈也越來越像娛樂圈,走紅毯也成為了一項必修課。
2014年12月10日,諾貝爾獎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辦了授獎儀式,遙想2013年此時英國《衛(wèi)報》曾痛心疾呼,為何諾貝爾唯獨沒有藝術獎,有媒體調侃說原因很簡單,因為諾貝爾沒有在遺囑里提到藝術。不過,要真是有了諾貝爾藝術獎,評獎的過程真是個麻煩事兒,選誰不選誰的還真難有個公認的標準。
以前獎金可以為藝術家提供莫大的幫助,獎項可以給藝術家提供不曾有過的機會,但是在今天,獎杯和獎金都已不再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