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家以嚴謹著稱,公共區(qū)域都表明了各種各樣的秩序和規(guī)則,即使只有一扇門的小商店,都要在門的兩面標明“進口”和“出口”。
漢莎航空飛機的地圖上顯示從上海到達德國中部法蘭克福需要飛行12小時。鄰座的乘客是一名無人看管的小女孩,空姐特別囑咐我換座位到她身邊照顧她。我不知道為什么會有父母會讓自己未成年的小孩獨自坐飛機去一個遙遠的國家,即使他們會在機場接機,但獨自乘坐長途飛機真是一件寂寞得不得了的事情。她全程沒說一句話也沒有睡覺,只是看著窗外,機組人員特地為她準備了兒童餐,但她也是把餐食放在座位上,完全沒有吃上一點。兒童餐的果凍上畫了一只米老鼠像嘲諷一樣笑得特別燦爛。
飛機降落的時候從窗戶望出去——雨中的法蘭克福機場,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的異域風景,這與我之前對外國的憧憬重合在了一起。以至于之后無論我走到了哪里,都忘不了這個場景。
在踏上這片土地之前,我對這個國家一無所知。
很多人都在法蘭克福轉過機,短暫駐足停留的人數(shù)遠遠高于真正走進這個城市的人數(shù)?;蛘哒f是一頭母鹿促使了這座城市的建造:查理大帝打了敗仗,無法度過美因河,忽然一只母鹿跳入河中涉水到對岸,查理大帝帶著軍隊效仿過了河。為了紀念這頭母鹿,查理大帝下令在當?shù)亟ㄔ煲蛔鞘?,命名為法蘭克福,寓意為法蘭克人(日耳曼人的分支)的渡口。我不知這只母鹿是否跟查理大帝一起被記錄進了史冊,但我猜查理大帝肯定沒想到昔日的這座城市會成為今日的交通與金融中心。即使在二戰(zhàn)期間經歷33次轟炸,80%的建筑被摧毀,日耳曼人民在留下的1700萬噸廢墟上重建,建成了今日的世界金融中心。
我也是因為工作忙里偷閑才去逛了法蘭克福市中心的羅馬廣場(R?merberg),跟很多歐洲城市一樣,這是在法蘭克?,F(xiàn)代化市容中唯一保留著中古街道風貌的廣場,廣場之東是最引人注目的法蘭克福大教堂(Frankfurt Cathedral),說是大教堂,卻沒有主教??赡苁且驗橛袛?shù)十名皇帝在這里加冕過,皇帝的風頭蓋過了大主教。冬天,廣場上還有傳統(tǒng)的圣誕集市,姜餅與熱紅酒永遠是最暢銷的“年貨”。話說上海2014年也舉辦了“德國圣誕集市”,不僅園區(qū)收取高額門票,園區(qū)內甚至只有購買項目的策劃實在讓人沮喪。
比起法蘭克福,在西北方向192公里的科?。↘?ln)的圣誕集市更有吸引力??赡芘c科隆著名的狂歡節(jié)有關,圣誕集市也不遜色。集市就在城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K?lner Dom)的廣場上,集市里有鋼琴家彈奏圣誕音樂,集市老板往往也樂意邀請你品嘗他們私房制作的姜餅和糖果,付款的時候還能省下些零頭。因為科隆大教堂,我對科隆整座城市都帶著一些私人感情。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座哥特式大教堂,即使在兩條街以外,也被這仿佛被攝入進靈魂的建筑震撼得全身起滿雞皮疙瘩。有德國人在紀錄片里看到教堂的鳥瞰圖感動得流下眼淚。
始建于1248年的科隆大教堂耗時600年完工,至今還在修繕,無數(shù)人連同他們的后代為此貢獻出自己一生的時光甚至是生命,科隆大教堂也被譽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以罕見的五進建筑為主體,高塔象征著人與上帝的溝通,與之后流行于德國的路德宗教恰巧呼應。難以想象古人如何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舉起了40萬噸石頭。或許只要心中有了信仰,人的精神就能化為無盡的能量。無數(shù)人稱頌著基督教徒的虔誠,而無人唏噓為了一座建筑,他們可以為此付出的寶貴生命。不同與其他教堂的明亮圣潔,科隆大教堂頗具有哥特之風,殿堂之內寒風入骨,不寒而栗,感覺埋葬在教堂之下的萬千黑死病死者的鬼魂依舊在教堂里飄蕩。
每次去科隆都沒有過夜,即使喝得再醉也還是在科隆廣場吐兩下就去了其他的地方。通常我會向南驅車1小時前往波恩(Bonn)。波恩本來是一個不足掛齒的城市,我的德國朋友也跟我說:Bonn is boring(波恩很無聊)。我對這里產生的特殊感情可能因為這里沒有什么宏偉的教堂,只有一條又一條的窄小街道,身處這里才覺得自己也是一名住客而不是旅行者。我住的酒店雖然是四星級,但它只是一家隱藏在咖啡廳和酒吧里面像是民居一樣的小賓館。因為我對房間位置沒有什么要求,前臺給我安排了二樓最靠邊的房間。晚上我開著暖氣關緊了窗,一絲風也吹不進來。冬日的街道里只有一家小酒吧孤零零的開著,里面的氣氛熱火朝天,因為我語言不通也沒有朋友,仿佛透明人一般與身邊氣氛格格不入。因為抽煙,我被安排坐在下雪的室外,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氣里,金發(fā)女服務生穿著短袖問我要喝什么。她并不會說英語,我在菜單上比劃了很久她才明白我的意思,但當我問“你們這里是否收取小費時”,她像是突然被打通了身體里那條負責英語的經脈似的,秒懂之后給予了我肯定的答案。
行走在雪地里,12月的大雪跟瘋了似的吹滿了樹梢。耳邊里是Haggard樂隊的Awaking the Centuries。以前從來沒有聽懂過這首歌,只是覺得古典和金屬融合在一起很有趣。到了德國的雪天之中,才發(fā)現(xiàn)前奏的鋼琴聲描繪的就是德國的大雪,雪落在前額時碎掉的臨死遺言。落雪聲比街上的歡笑聲更響亮,除了服務員,幾乎很少能在別人臉上看到笑容。每當我想走“捷徑”去做一些我認為方便省時的事情,周圍總會跳出來一個德國人說:“這在德國是不允許的!”這個國家以嚴謹著稱,公共區(qū)域都表明了各種各樣的秩序和規(guī)則,即使只有一扇門的小商店,都要在門的兩面標明“進口”和“出口”。而這個國家對于自己的語言非常的自豪,所有的標識包含地鐵、公車甚至機場里都沒有英語。
之后每去一次德國,就會對這個國家的印象多加深一些。比如在工業(yè)繁榮的同時,性產業(yè)合法,而警察也對吸食大麻的行為管理不嚴,在他們眼中,在街上吐痰比吸食大麻的罪名更嚴重。這就好像德國一直就是個矛盾體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