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婷婷,劉伶俐
(1.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湖北襄陽441053;2.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湖北武漢430074)
基于語法化視角的現(xiàn)代漢語“到”的功能角色分析
馬婷婷1,2,劉伶俐1
(1.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湖北襄陽441053;2.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湖北武漢430074)
“到”在現(xiàn)代漢語共時層面是一個多功能語法形式,常被當作動詞、介詞、助詞、構詞語素等來分析使用,但存在爭議?!暗健庇瑟毩⑦\用的動詞到連動前項、連動后項,逐步從主要動詞到次要動詞,進而向著功能詞的方向發(fā)展,至今沒有完全虛化為典型功能詞,只在少數(shù)句法環(huán)境中兼有這些詞的某些特性?!暗健钡恼Z法化經(jīng)歷了三條路徑:獨立動詞→連動前項→介詞,獨立動詞→連動后項→趨向補語→結果補語→程度補語→補語標記(結構助詞),獨立動詞→連動后項→趨向補語→結果補語→構詞語素。
到;功能角色;語法化程度;語法化動因;語法化路徑
“到”是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多功能語法形式,一般認為其具有動詞、介詞、助詞、形容詞等多種語法功能,但學界對“到”的各種功能形式并未達成共識?!冬F(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認為“到”只有動詞和趨向動詞兩種用法,不具有介詞、助詞、形容詞的語法功能。[1]151-152《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認為“到”除了作姓氏時為名詞外,主要充當動詞,兼有形容詞的功能。[2]278《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增訂本)》認為“到”可以用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終點。[3]264石毓智[4]、劉丹青[5]認為“到”兼有動詞和介詞雙重功能,但劉丹青認為“到”還有連詞用法。曹廣順[6]、劉子瑜[7]等從語法化角度分析,認為“到”可以充當助詞;張國憲[8]也將“到”看作新興的補語標記詞。此外,還有人認為“到”可以充當“不能單獨運用的構詞語素”[9]35。
目前學界關于普通話“到”的動詞功能是毫無爭議的,但它的其他功能角色并沒有得到普遍認可。而且,現(xiàn)有研究對“到”的各功能項之間的語法化關系尚無討論。語法化“不僅指歷時縱面的語言演變,還指共時橫面的語言變異”[10]338。本文擬從“到”在現(xiàn)代漢語共時平面中的各種功能角色出發(fā),探討其共時橫面的各種變異問題,分析“到”的語法化程度,構擬“到”的語法化路徑,并初步探討各功能角色之間的語法化關系。
(一)“到”為介詞觀
贊同“到”為介詞的觀點,主要存在于以下幾類文獻:一是黃伯榮、廖序東[11]為代表的全國使用范圍較廣的《現(xiàn)代漢語》教材,二是《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增訂本)》[3],三是關于“到”的學術論文,如石毓智[4]、張旺熹[12]、仝國斌[13]、陳練軍[14]等人的論文。前兩類都是以漢語基礎知識的形式向大家傳遞普及性的內(nèi)容,具有較高的接受度。雖然這些文獻中都承認“到”是動詞和介詞的兼類,但關于“到”為介詞的句法環(huán)境的認定有差別,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1)[到+NP處所時間]+VP:即“到”和其后的處所時間名詞構成介詞短語放在動詞前面充當狀語。
(2)V+<到+NP處所時間>:即“到”后接處所時間短語時與其構成介詞短語放在動詞后面共同充當動詞的補語。
認為“到”可以充當介詞的大部分學者認為,“到”可在上述兩種句法環(huán)境中為介詞,以黃伯榮、廖序東版《現(xiàn)代漢語》[11]、張旺熹[12]、仝國斌[13]為代表。但劉芳認為,“到”只在上述第(1)種情況下為介詞。[9]句法環(huán)境的變異是新的語法范疇產(chǎn)生的基礎,也是判斷語法范疇語法化程度的依據(jù)之一。因此重審“到”充當介詞時的句法環(huán)境很有必要。
(二)重審“到”的介詞功能
1.“到”衍生為介詞的動因
“動因指的是一個實詞或結構式在語法化發(fā)生時所處的條件,這些條件是影響語法化發(fā)生的可能性因素。”[10]198實詞虛化為虛詞的過程,常常涉及到句法位置、語義特征、語境等的變化。具體到動詞“到”衍生為介詞的理據(jù)主要有:句法上,連動式的出現(xiàn)使“到”由主要動詞變?yōu)榇我獎釉~,為其進一步虛化為介詞提供了可能;語義上,“到”的位移義由同現(xiàn)的其他動詞承擔,本身的位移義弱化,方向義增強;語用環(huán)境上,“到”退化掉了與指示時間信息有關的句法特征,其后不能加動態(tài)標記“了”。
2.重審“到”為介詞的句法環(huán)境
我們考察發(fā)現(xiàn),“到”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語法化程度不高,并非在所有的連動句法環(huán)境中都虛化為介詞,只在少數(shù)句法環(huán)境,即上文提到的“[到+NP處所時間]+VP”格式中VP為強位移動詞“來去”的時候“到”才具有介詞的典型特性。如下例a組所示:
1)a.到北京來→b.你到北京來還是到上海去?→c.*你到北京來還是上海去?
2)a.到香港去→b.你到香港去還是到臺灣去?→c.*你到香港去還是臺灣去?
3)a.到圖書館去→b.你圖書館去還是到教室去?→c.*你到圖書館去還是教室去?
a組格式為:到+NP+來去。此格式中的“到”是典型的介詞。此時,“到”與強位移動詞“來去”同時出現(xiàn):從語義上看,整個結構的位移義由強位移動詞“來去”承擔了,“到”的動作位移義減弱,動作的方向義增強;從句法語用上看,由于“到”和“來去”發(fā)生的時間是同一的,時間的一維性使引進處所的“到”處于次要動詞地位,失去指示時間的特征,不能帶動態(tài)助詞“了”“過”?!暗健边@一動作是伴隨著“來去”的實現(xiàn)而實現(xiàn)的。此外,運用并列刪除法[10]23-35驗證,“到”并不能并列刪除,即a組例句不能變換為c組變換句,只能變換成b組變換句?!暗健痹谶@種選擇并列句中必須強制性出現(xiàn)?!耙粋€功能項出現(xiàn)的強制性越強,表明其語法化程度越高?!盵15]因此,充當“來去”前項的“到”的介詞化程度最高。
在同為連動句法結構的例4)-6)中,如a組所示,“到”就不能簡單分析成介詞。
4)a.到北京開會b.到北京了開會c.到了北京再開會d.到北京去開會
5)a.到香港旅游b.到香港了旅游c.到了香港再旅游d.到香港去旅游
6)a.到圖書館看書b.到圖書館了看書c.到了圖書館再看書d.到圖書館去看書
→e.你到北京開會還是到上海開會?
→f.?你到北京開會還是上海開會?
→e.你到香港旅游還是到臺灣旅游?
→f.?你到香港旅游還是臺灣旅游?
→e.你到圖書館看書還是到教室看書?
→f.?你到圖書館看書還是教室看書?
a組的格式為:到+NP+VP非位移。當VP為非位移動詞性短語,此格式是一個歧義格式,“到”既具有動詞的句法表現(xiàn),也兼有介詞的特征,此時的“到”仍不能看作完全虛化的介詞。從誘發(fā)介詞衍生的因素分析,句法上a組的變換式b、c組中“到”后加“了”和“到+NP”短語后加“了”的格式都成立;語義上“到”具有較強的表“到達”的動作義,此時“到+NP”和VP所表示的兩個動作發(fā)生的時間具有明顯的先后順序,“到”和VP中的非位移動詞都具有指示時間信息的作用。此時,“到”不具備介詞的特征,為動詞。
但是,在保持真值語義不變的前提下,例4)-6)可以變換成d組表述法,用來檢驗介詞的并列刪減法在這同樣適用,即e組變換式成立,f組存在爭議。此時,語義上,“到”的動作義減弱,位移的方向義增強。雖然這種格式中“到”的語義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但其作為動詞范疇的特征沒有發(fā)生改變,處于動詞向介詞轉(zhuǎn)變的過程中。
3.“到”的介詞化程度
“一個語法成分‘去范疇化’‘去語義化’‘語音弱化’程度越高,那么其語法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盵10]429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到”的介詞化程度與其所處的句法環(huán)境密切相關。雖然和很多介詞一樣,“到”能夠引進時間和處所詞置于動詞性短語之前或之后,但并未像“向、朝、往”等介引方向和處所的詞一樣完全虛化為介詞,而是始終保留其“位移”義,以絕對動詞的姿態(tài)存在于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只在“到+NP+VP位移”格式中遇到強“位移”義的趨向動詞“來去”才弱化其本身的“位移”義,居于次要地位,凸顯介詞的語法特征。而在其他連動式句法環(huán)境中,雖然“位移義”減弱,但其去語義化程度不高,句法變換也存在歧義,總體來說“到”的介詞化程度不高。
(一)“到”為助詞說
不管是從現(xiàn)代漢語共時層面還是從助詞的語法化演變的歷時層面,不管是普通話研究還是方言研究,都有學者將“到”看作助詞。
從現(xiàn)代漢語共時角度來看,房玉清早在1981年就認為,“動詞后輕讀的‘到、在、給’”為動態(tài)助詞,用來“表示動作的進程(出現(xiàn)、繼續(xù)、完成等)和狀態(tài)(集中、固定、變化等)”[19]51。曹廣順從歷時的角度分析,認為“‘到’在近代漢語中也有作動態(tài)助詞的用法”①“到”在廣州話中可以用作動態(tài)助詞,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nèi),本文只討論普通話“到”的用法。[6]165。劉子瑜從普通話歷時的角度分析,認為“到”經(jīng)歷了“獨立動詞→連謂式中后項動詞→‘V到O’述補結構中作補語(方向義→結果義)→‘V到C’述補結構中作結構助詞”的語法化過程,她認為,“到”是結構助詞而非動態(tài)助詞。[7]55張國憲也認為,當“A+到+X”結構中“到”后的“X”由體詞性賓語轉(zhuǎn)化成謂詞性賓語再到多重復句時,“到”的及物性逐漸減弱,功能義虛化,語音也弱化,“到”發(fā)展成為一種非典型的、新興的補語標記。[8]52
(二)“到”演化為助詞的環(huán)境與機制
“到”的助詞用法是由連動后項演化而來的,其助詞用法環(huán)境也是非常有限的。劉子瑜認為,“當‘到’后帶謂詞性成分時,謂詞性成分是對‘V到’造成的結果狀態(tài)所達到的程度進行強調(diào),而非受‘V到’支配,‘到’的實詞義盡失,語法化成為一個結構助詞”[7]55。我們將“到”的助詞演化環(huán)境碼化為“V+到+X”。當“X”由表程度的名詞性成分變成謂詞性成分時,“X”可以獨立使用,“到”不再對其起支配作用,“到”所處的句法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語義上,“到”本身“達到”的實詞義弱化,“到”不再與其后的名詞性成分優(yōu)先組配構成動賓結構,而經(jīng)過重新分析,“到”與前面的動詞附著在一起,起補語標示作用。如:
7)多年前,塔山阻擊戰(zhàn)的連綿炮火,把我這個才12歲的連隊衛(wèi)生員,逼到非到自然界尋找醫(yī)藥不可的地步。(《人民日報》)
8)她更愛他——愛他的氣質(zhì),愛他的人格,愛到了如癡如狂的地步。(《讀者》)
9)這一切不是夢,真的不是夢,說什么他愛她愛到心都絞痛,都是假的。(于晴《紅蘋果之戀》)
例7)、例8)中的“到”首先與“……地步”組合表程度,“到”具有明顯的動詞特性,可以和動態(tài)助詞“了”組合;而例9)中“X”為謂詞性成分,“到”及物性減弱,也不能與動態(tài)助詞“了”結合,而是與前面的動詞附著在一起,起標示補語作用。
理論上講,作為補語標記的“到”可以和“得”自由替換,如例9)中的“到”可以替換為“得”,語義不發(fā)生改變。但事實上,“到”與“得”替換的自由度是有層次的,受“到”前動詞特征的制約。當“V+到+X”中的V為心理活動動詞或形容詞時,“到”與“得”可以自由替換。如:
10)反恐戰(zhàn)爭像是不同價值觀之間的一場長期斗爭,其意義重大到能與冷戰(zhàn)相比。[17]
11)生活中不是常常遇見這樣的情形嗎——一些人聲稱熱愛藝術,愛到死去活來,卻不見其為藝術付出多少汗水。(《人民日報》)
12)我恨舊社會恨到快要發(fā)狂了,我真愿意用盡一切力量給它一個打擊。(《讀書》)
上例中的“到”都可以用“得”自由替換,語義不發(fā)生改變。但當V為行為動詞時,“到”不能被“得”自由替換。如:
13)哪里有槍聲就往哪里打,哪里槍聲密集就往哪里打,直打到聽不到槍聲為止。(張正隆《雪白血紅》)
14)等我發(fā)財了,一定要買一大筐梨子,讓我妹妹睡里面吃,一直吃到她吃不下為止。(艾米《山楂樹之戀》)
15)唱到張國榮扮演的黃藥師昏死,唱到臺下的觀眾笑到全身抽筋。搞怪到如此程度的明星,恐怕也只有梁家輝。(《魯豫有約——男角》)
形容詞的典型特征是程度量,心理活動動詞在數(shù)量上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形容詞和心理活動動詞都能被程度副詞修飾,因此,“到”與形容詞、心理活動搭配表程度更自然。當“到”擴展到與不蘊含程度量的行為動詞搭配表程度時,表明其助詞化程度提高?!暗健迸c形容詞、心理活動動詞搭配時與“得”替換的自由度較高,其助詞化、補語標記化程度也高。因此,“到”在“形容詞心理活動動詞+到+謂詞性成分”的句法環(huán)境中可以看作結構助詞。作為一種新興的補語標記“到”還處于進一步虛化的過程中。
(一)“到”的構詞成分功能
由于“到”經(jīng)常和動詞連用,使用頻率較高,很多人將“V到”看作一個詞,“到”看作構詞語素。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的“現(xiàn)代漢語研究語料庫查詢系統(tǒng)”中很多“V到”①“現(xiàn)代漢語研究語料庫查詢系統(tǒng)”中并非所有動詞與“到”的組合都被看作一個詞。被看作一個動詞統(tǒng)計詞頻,如:得到(v)265.653 2,感到(v)237.947,達到(v)173.570 9,受到(v)141.790 3,看到(v)120.603 3等。對“到”作為構詞語素論述較充分的是張純鑒,他指出“動詞后的‘向、在、到、給’已經(jīng)喪失了介詞的作用,僅僅取得了一個構詞成分(即語素)的地位”[18]81。那么,“到”到底與什么樣的動詞結合緊密度更高,可以看作構詞成分呢?“現(xiàn)代漢語研究語料庫查詢系統(tǒng)”收錄的高頻“V到”式復合動詞共34個,具體類別如表1所示。
從表1我們看出,“到”用在動詞后表結果時與動詞結合得更緊密,“V到”作為一個結合體使用的頻率更高,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三個——“得到、感到、達到”已經(jīng)被《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作為動詞收錄。我們預測,“V到”正處于詞匯化的過程中,隨著“V到”作為一個整體使用頻率的增加,“到”會逐漸由充當動詞的結果補語虛化為構詞成分。
(二)“V到”中“到”虛化為構詞成分的動因
實詞虛化可以通過句法位置、組合功能以及詞義的引申演變等方面觀察到?!癡到”中“到”朝著構詞成分的方向發(fā)展受兩方面的影響:一是表結果的“到”的語義演變,二是表結果的“V到”結構的高頻使用。
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詞匯化的“得到、感到、達到”中的“得、達”本身已分別蘊含“到”的結果義“獲得”及基本義“達成”,在此,“到”的語義是羨余成分,只起補足音節(jié)的作用,“得到、達到”的詞匯化是詞匯雙音節(jié)化的產(chǎn)物。隨著能與“到”組合的動詞不斷擴展,“到”由與“獲得”義動詞組合表示達到目的到與“感官類動詞、言說類動詞”組合表示一般性涉及,“到”本身的詞匯意義逐漸減弱。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充當結果補語時表達的語義內(nèi)涵有三種:經(jīng)過努力而獲得、不經(jīng)努力而獲得、一般性涉及。[19]這三種內(nèi)涵中“到”的[+獲得]義是逐漸減弱的,由[+獲得性涉及]到[+一般性涉及],最后詞匯意義淡化,在句中變?yōu)榭捎每刹挥玫某煞只蛘咧苯优c其前的成分合二為一,變?yōu)榻咏鼧嬙~語素的語言成分。試分析下例:
16)找到工作了。
17)看到他了。
18)想到這些就頭疼。
19)說到農(nóng)村改革的發(fā)源地,這兒就得多說幾句。(《中國農(nóng)民調(diào)查》)
20)培養(yǎng)料質(zhì)量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蘑菇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
從例16)到例20)“到”的“獲得”義逐漸減弱,此時,有的“到”與前面的動詞連接得更緊密,如例16)、例17),有的在句中的作用減弱,如例20)變?yōu)橛门c不用不改變句的成分了。
(一)“到”的功能角色定位
根據(jù)前文的論述,“到”除介詞、助詞、構詞成分等角色有爭議外,其形容詞角色也是值得商榷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將“周到、面面俱到”中的“到”看作形容詞,但事實上此處的“到”是作為一個構詞語素存在的,并不能獨立成詞,其“周到、周全”義是作為語素義存在的。根據(jù)“到”的這個形容詞語素義,將其判定為形容詞是不科學的。
綜上,“到”由先秦時期作獨立動詞到現(xiàn)在“V到”結構中作補語,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語義演變及語法化過程,但是“到”的語法化路徑不是單一的,且并沒有像其他同類詞一樣,如“得、在”等完全虛化為介詞、助詞或構詞語素等,而是朝著功能詞的方向發(fā)展,具備了介詞、助詞、構詞語素的某些功能特點,但并沒有發(fā)展成為該類別的典型。
(二)“到”的語法化路徑
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從共時層面構擬出“到”的介詞、結構助詞和構詞語素之間的關系②本文運用語法化理論只從共時層面討論“到”的各種功能角色之間的關系,各條語法化路徑的具體歷時演化筆者將另作專文討論。,用圖1表示。
表1 “V到”式復合動詞分類表
如圖1所示,我們將“到”的語法化路徑暫擬為三條:
第①條:獨立動詞→連動前項→介詞。
第②條:獨立動詞→連動后項→趨向補語→結果補語→程度補語→補語標記(結構助詞)。
第③條:獨立動詞→連動后項→趨向補語→結果補語→構詞語素。
一般語法化理論認為漢語語法化斜坡是:實義項>語法詞附著詞>詞類語素。但是“到”的語法化過程并不是一個單線過程,即“到”的助詞功能不是由介詞虛化而來,構詞語素功能也并非由助詞進一步虛化而來?!暗健钡慕樵~、結構助詞、構詞語素的功能是由獨立動詞朝著多個方向發(fā)展而來的。在“到”向介詞和結構助詞的演變過程中,其所處的句法環(huán)境是其語法化的主要誘因,而“到”向構詞語素演變是受結果補語內(nèi)部語義內(nèi)涵的變化影響產(chǎn)生的。
圖1 “到”的語法化路徑
[1]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劉月華,潘文娛,故樺.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增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4]石毓智.時間的一維性對介詞衍生的影響[J].中國語文,1995,(1):1-6.
[5]劉丹青.“到”的連詞用法及其語義[J].漢語學習,1992,(6):13-15.
[6]曹廣順.試論漢語動態(tài)助詞的形成過程[M]//吳福祥.漢語語法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7]劉子瑜.試論粵方言“V到C”述補結構的語法化及其與“V得C”述補結構的互補分布[J].語言研究,2006,(6):50-56.
[8]張誼生.試論當代漢語新興的補語標記“到”[J].當代語言學,2014,(1):49-61.
[9]劉芳.“到”的語法化及相關問題[J].寧夏大學學報,2009,(2):32-36.
[10]吳福祥,崔希亮.語法化與語法研究: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1]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張旺熹.漢語介詞衍生的語義機制[J].漢語學習,2004,(2):1-11.
[13]仝國斌.“到”的語法化過程[J].殷都學刊,2006,(2):89-94.
[14]陳練軍.“到”語法功能的歷時發(fā)展[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8,(3):134-138.
[15]吳福祥.漢語體標記“了”“著”為什么不能強制性使用[J].當代語言學,2005,(3):237-250,286.
[16]房玉清.助詞的語法特征及其分類[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1,(4):45-56.
[17]林華勇,吳雪鈺.語義地圖模型與多功能詞“到”的習得順序[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3,(5):10-18.
[18]張純鑒.關于介詞結構作補語”的幾個問題[J].甘肅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3):80-83.
[19]馬婷婷.結果補語“到”使用的語義條件分析[J].臨沂大學學報,2014,(3):55-58.
(責任編輯 周亞紅)
On the Functional Role of“Dao”in Terms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MA Ting-ting1,2,LIU Ling-li1
(1.School of Arts,Hunan University of Arts&Science,Xiangyang,Hubei 441053,China;2.Dept.of Chinese Language&Literatur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Wuhan,Hubei 430074,China)
“Dao”(到)is a multifunctional morpheme,which is usually considered as verb,preposition,particle or morpheme,but all the functions“Dao”carries are controversial.Although“Dao”began to be grammaticalized from the post position of two verb phrases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and then it developed to function word,such as conjunction,preposition,particle,etc.It is still not totally grammaticalized,and cannot be considered as a typical function word.Whereas,only under rare syntax contexts can“Dao”carry the distinctions of function words.On the basis of review on the different functions“Dao”carries,this paper reconstruct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aths and semantic map model of“Dao”.
“Dao”;role of function;degree of grammaticalization;motivation of grammaticalization;path of grammaticalization
H146
:A
:1673-1972(2015)05-0059-05
2015-07-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漢語關聯(lián)結構的資源建設和自動分析模型研究”(61202193);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013M540593,2014T70722)
馬婷婷(1983-),女,湖北棗陽人,湖北文理學院文學院講師,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現(xiàn)代漢語語法、對外漢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