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TOAST分型老年腦梗死患者胱抑素C、超敏C反應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變化
朱衡亞1胡興越2馬紅崗1
(浙江大學臨床醫(yī)學系,浙江湖州310000)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TOAST分型的老年腦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胱抑素C(Cys-C)的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方法接受治療的82例老年腦梗死患者。依據(jù)TOAST分型標準分型,其中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卒中(LAA)25例;小動脈性閉塞性腦卒中(SAO)28例;心源性栓塞(CE)7例;不明原因性腦卒中(SUE)18例;其他原因所致腦卒中(SOE)4例。此外,選取同期健康體檢的健康受試者42例(排除心腦血管疾病)作為正常對照組。比較腦梗死組和正常對照組的一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BMI)等〕和血清內(nèi)Cys-C、Hcy以及hs-CRP指標的水平及不同TOAST分型腦梗死患者的Cys-C、Hcy以及hs-CRP指標的水平。結果腦梗死和正常對照組性別、年齡、BMI、空腹血糖、高血壓及高脂血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腦梗死組血清內(nèi)Cys-C、Hcy以及hs-CRP指標的水平明顯比正常對照組高(P<0.01)。不同TOAST分型患者Cys-C、Hcy以及hs-CRP水平各不相同,且為LAA組水平最高,CE及SOE組水平較低。結論聯(lián)合測定血清Cys-C、Hcy以及hs-CRP指標水平,對探討腦梗死患者的發(fā)病機制以及評估其病因分類均有著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腦梗死;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應蛋白;胱抑素C;TOAST分型
中圖分類號〔〕R743.33〔
基金項目:湖州市科技計劃項目(No.2014GYB36)
通訊作者:胡興越(1962-),男,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腦血管病,癲癇及各型肌張力障礙的診斷治療研究。
1浙江大學湖州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2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第一作者:朱衡亞(1980-),女,在讀碩士,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腦血管病認知障礙研究。
檢測方法和檢測指標的恰當選擇,有效、靈敏指標的檢測方案的確定,對早期診斷腦梗死患者以及評估其病因分類均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1〕。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TOAST分型的腦梗死患者胱抑素C(Cys-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的水平。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我院接受治療的82例老年腦梗死患者,均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關于腦梗死的診斷標準〔2〕,且結合磁共振成像(MRI)或頭顱CT的檢查結果可以確診為腦梗死。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癥、感染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腦出血患者。年齡60~80歲。依據(jù)TOAST分型標準:心源性栓塞(CE)7例;小動脈性閉塞性腦卒中(SAO)28例;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卒中(LAA)25例;不明原因性腦卒中(SUE)18例;其他原因所致腦卒中(SOE)4例。此外,選取同期于我院體檢中心接受健康體檢的健康受試者(排除心腦血管疾病)42例作為正常對照組,年齡60~80歲。兩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BMI)、空腹血糖、高血壓及高脂血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所有受試者均未在近期服用過對血清Cys-C、Hcy以及hs-CRP指標水平有影響的相關藥物。
1.2采集樣本患者入院后,于次日清晨分別提取腦梗死患者4 ml的空腹采肘靜脈血,且在體檢當天清晨也分別提取正常對照組各受試者4 ml的空腹肘靜脈血,放入低溫離心機內(nèi),在4℃的條件下,3 000 r/min,離心10 min,將血清分離,立即檢測血清中Cys-C、Hcy以及hs-CRP指標的水平。
表1 腦梗死組與正常對照組一般資料的比較 ± s)
1.3檢測方法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7600-020型,日立)檢測血清內(nèi)Cys-C、Hcy以及hs-CRP指標的水平,其中hs-CRP采用由韓國Boditech醫(yī)藥公司生產(chǎn)的試劑盒,使用免疫熒光干式定量法測定;Cys-C采用邁克生物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試劑盒,使用免疫比濁法測定;Hcy采用英國Axis-Shield公司試劑盒,使用雙試劑循環(huán)酶法測定。由專人按照儀器操作規(guī)程以及試劑盒說明書嚴格執(zhí)行操作。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和χ2檢驗。
2結果
2.1血清內(nèi)Cys-C、Hcy以及hs-CRP指標的水平腦梗死組血清內(nèi)Cys-C、Hcy以及hs-CRP指標的水平明顯比正常對照組高(P<0.01)。見表2。
2.2不同TOAST分型患者血清Cys-C、Hcy以及hs-CRP指標的水平不同TOAST分型的腦梗死患者血Cys-C水平組間比較存在差異,LAA組最高,CE組最低。其中以LAA組及SAO組水平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升高(P<0.01),SOE組、SUE組及CE組水平相當,較正常對照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不同TOAST分型的腦梗死患者血Hcy水平組間比較存在差異,LAA組最高,SOE組最低。其中以LAA組、SAO組及SUE組水平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SOE組及CE組水平較正常對照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不同TOAST分型的腦梗死患者血hs-CRP水平組間比較存在差異,LAA組最高,SOE組最低。但各組hs-CRP水平均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升高(均P<0.01)。見表3。
表2 腦梗死組與正常對照組血清Cys-C、Hcy及hs-CRP
表3 腦梗死各TOAST亞組患者與正常對照組Cys-C、Hcy、hs-CRP水平比較
3討論
一般認為血清Cys-C能更敏感地反映急性腦梗死的病情變化,其可能是急性腦梗死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Cys-C由機體有核細胞產(chǎn)生并不斷分泌至血液內(nèi),在血液內(nèi)維持較為穩(wěn)定的濃度,能夠強烈地抑制內(nèi)源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屬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有相關資料顯示〔3〕,Cys-C可以參加機體內(nèi)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病過程以及炎癥反應。還有研究結果顯示〔4〕,Cys-C濃度的異常增加與腦血管疾病(如腦梗死等)的發(fā)生以及病情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導致血清Cys-C水平發(fā)生異常上升的機制是腦梗死患者的腦脊液內(nèi)Cys-C通過病變狀態(tài)下的血腦屏障流入血液循環(huán),導致Cys-C濃度的異常增加。LAA型患者主要是大動脈狹窄或閉塞,血管的內(nèi)膜增生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潰、局部血栓形成,而Cys-C被認為與動脈粥樣硬化和血管重建關系最為密切,其可能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發(fā)展,從而導致腦梗死發(fā)病。SAO患者Cys-C升高與顱內(nèi)小血管病變及炎癥反應有關。Cyc-C水平的增高可能是LAA及SAO腦梗死患者危險因素,對TOAST分型的提示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動脈粥樣硬化及顱內(nèi)小血管病變及炎癥反應關系并不密切。本研究進一步證實了Cys-C水平升高與不同病因亞型腦梗死的關系存在差異。
Hcy是含硫氨基酸的一種重要的代謝中間產(chǎn)物,屬于人體中反應性血管受損氨基酸,其本身不參加蛋白質合成的過程,但是其水平的上升會產(chǎn)生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直接毒性作用,使內(nèi)皮細胞結構與功能障礙,加快了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損傷血管。報道顯示〔5〕,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患者的血清內(nèi)Hcy水平會異常上升,并把該指標作為預測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一項獨立危險因素。此外,還有研究結果顯示〔6〕,Hcy會使產(chǎn)生氧自由基的速度加快,導致血管內(nèi)皮細胞受損;且會加快脂類物質在血管壁的沉積以及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進而使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如腦梗死)的速度加快。有資料認為Hcy濃度的上升是預測腦梗死及其復發(fā)的一項高危因素〔7〕。本文結果表明Hcy水平增高與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nèi)皮損傷存在相關性,其升高可能是導致患者發(fā)生LAA,SAO或SUE組型腦梗死的危險原因之一。高Hcy血癥和大動脈粥樣硬化性腦卒中間的相關性較強。提示血漿Hcy升高的腦梗死患者在病因學分型上可能更傾向于考慮LAA、SAO或SUE腦梗死,此與既往文獻研究結果相似〔8,9〕。
有研究認為〔10〕局部腦組織的腦內(nèi)缺血梗死后2 h,缺血的腦組織會發(fā)生病理性變化,隨著炎性介質IL-6因子釋放增加,其誘發(fā)肝臟增加CRP生成,最終引起血CRP水平上升。所以,患有腦梗死患者體內(nèi)血清CRP水平上升不但可以是缺血缺氧性腦損傷的原發(fā)性變化,還可能是腦梗死后的繼發(fā)性病理改變。本文結果提示hs-CRP與動脈粥樣硬化密切相關,是炎性反應的標志物,血清內(nèi)hs-CRP的濃度越高,提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炎性反應程度越嚴重〔11〕。
本文僅對研究對象入院時的靜態(tài)分析,未對各項指標在急性腦梗死各亞型不同時期內(nèi)的水平變化進行動態(tài)觀察,也未完成對其長期的隨訪,且樣本量不夠大,為不足之處,所致試驗結果可能存在偏差。在今后的研究中應該擴大樣本數(shù)量,并進一步觀察各亞型不同時期內(nèi)指標的變化趨勢有無改變。
4參考文獻
1Yao Q,Zhang C,Zhang X,etal.Synergistic effect of ALOX5AP polymorphisms and cigarette smoking on the risk of 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 in a Northern Han Chinese population〔J〕.J Clin Neurosci,2014;21(6):975-9.
2Chhabra L,Chaubey VK,Joshi S,etal.Thyrotoxic hypercoagulable state with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and venous infarction masquerading as epilepsia partialis continua〔J〕.Neurol India,2013;61(6):671-3.
3Ma J,Sun Q,Zhang X,etal.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of the human phosphodiesterase 4D gene and the risk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Uygur and Han ethnic groups of Xinjiang,China〔J〕.Exp Ther Med,2014;7(1):155-60.
4Matsumoto H,Yoshida Y.Rapid progress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fter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in adult moyamoya disease〔J〕.J Korean Neurosurg Soc,2013;54(5):411-4.
5Zhang Y,Yang S,F(xiàn)an X,etal.Orthogonal design to sift the optimal parameter of Neiguan acupuncture for cerebral infarction〔J〕.Neural Regen Res,2013;8(28):2641-8.
6Lu W,Xu D,Tu R,etal.Morphology of platelet Golgi apparatu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afte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Neural Regen Res,2013;8(23):2134-43.
7Li S,Zhang Y,Shao G,etal.Hypoxic preconditioning stimulates angiogenesis in ischemic penumbra afte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Neural Regen Res,2013;8(31):2895-903.
8巴慶華,馮樹濤,周俊超,等.急性期腦梗死患者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TOAST分型關系的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1):65-7.
9Sen S,Hinderliter A,Sen PK,etal.Aortic arch atheroma progression and recurrent 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Circulation,2007;116(8):928-35.
10Okada K,Shirasaka T,Kano H,etal.Mitral valve repair in activ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J〕.Asian Cardiovasc Thorac Ann,2013;21(2):215-7.
11Bogdan J,Rommel D.The hypodense artery sign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JBR-BTR,2013;96(6):397.
〔2014-03-17修回〕
(編輯苑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