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頸部動脈血流動力學特點分析
蔡國恩葉欽勇熊文婷陳瀅鄭安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yī)院神經內科,福建福州350001)
關鍵詞〔〕缺血性腦卒中;頸動脈彩超;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R592〔
基金項目:福建省科技廳青年人才基金(3031713)
通訊作者:葉欽勇(1970-),男,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帕金森病與阿爾茨海默病研究。
動脈粥樣硬化是腦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頸動脈血流動力學情況是研究頸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重要手段〔1,2〕。本研究探討血流動力學與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82例為實驗組,男42例,女40例。選取標準:①經頭顱磁共振成像(MRI)證實有顱內梗死灶。②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分>4分。③排除心源性腦栓死的患者。選擇同期住院的眩暈患者123例為對照組,男63例,女60例。兩組性別比、年齡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進行左右頸總動脈(CCA)、頸動脈分叉處、左右頸內動脈(ICA)和頸外動脈、左右椎動脈(VA)的彩超檢查。測量血管內徑、最大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數。同時抽血檢查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載脂蛋白(APO)A1、APOB、膽固醇(TC)、空腹血糖(FPG)。
1.3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t檢驗。
2結果
2.1兩組臨床指標比較實驗組LDL、TG與對照組比較明顯
增高(P<0.05),而TC、APOA1、APOB、FPG兩組間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臨床指標比較 ± s)
2.2兩組CCA參數比較實驗組兩側CCA內徑、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數與對照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01,P<0.05)。見表2。
2.3兩組ICA參數比較實驗組兩側ICA內徑明顯狹窄(P<0.001),平均血流速度明顯增快(P<0.05)。兩組左側ICA的阻力指數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2.4兩組VA參數比較除右側平均血流速度,實驗組VA內徑、平均血流速度、阻力指數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01,P<0.05)。見表2。
表2 兩組雙側CCA、ICA、VA血流情況比較
第一作者:蔡國恩(1981-),男,主治醫(yī)師,碩士,主要從事癲癇研究。
3討論
頸動脈顱外段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已經被證實是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原因〔1~3〕。根據最新中國中國缺血性腦卒中亞型(CISS)病因分型〔4〕,主要為:大動脈粥樣硬化、心源性腦卒中、穿支動脈疾病、其他病因、病因不確定。其中頸動脈粥樣硬化(即大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病機制有以下幾方面:①頸內動脈系統(tǒng)大動脈栓塞,導致惡性腦梗死,比如惡性大腦中動脈梗死。②頸動脈粥樣硬化不穩(wěn)定斑塊破潰形成潰瘍,導致供血區(qū)域遠端小血管閉塞,形成缺血灶。③由于頸動脈狹窄或閉塞導致腦組織低灌流而引起的分水嶺區(qū)域腦組織缺血。
動脈血流動力學因素已被證實在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和發(fā)展中起關鍵作用。對頸動脈血流動力學因素的研究,能有助于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機制進行深入分析〔5〕。本研究說明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流速度增快對血管的沖擊力量加強,血流的剪切力高,內膜容易受損,易致斑塊形成。右側CCA從無名動脈發(fā)出前,后者與主動脈弓形成一鈍角,對血流有一定的緩沖作用,而左側CCA幾乎是與主動脈弓成90°分出,非常容易受到血流沖擊。正常血管內的血流是以層流方式流動,而在頸動脈分叉處或內膜不光滑處血流就不穩(wěn),易發(fā)生渦流、湍流,其剪切力增加,引起血管內皮及紅細胞的損傷,易使微血栓形成,最后發(fā)展成硬化斑塊〔6〕。因此,本研究中左側CCA的內徑較右側小,且血流速度較右側快,說明左側更容易發(fā)生病變,與上述〔6〕相吻合。本研究發(fā)現患者左側腦梗死的例數相對其他部位較多,可能與此有關,需進一步證實。
4參考文獻
1舒麗清.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彩超檢查結果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0):3900-1.
2Glagov S,Zarins C,Giddens DP,etal.Hemodynamics and atherosclerosis.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 gained from studies of human arteries〔J〕.Arch Pathol Lab Med,1988;112(10):1018-31.
3Zarins CK,Giddens DP,Bharadvaj BK,etal.Carotid bifurcation atherosclerosis.Quantitative correlation of plaque localization with flow velocity profiles and wall shear stress〔J〕.Circ Res,1983;53(4):502-14.
4Gao S,Wang YJ,Xu AD,etal. 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J〕.Front Neurol,2011;2:6.
5Petty GW,Brown RD Jr,Whisnant JP,etal.Ischemic stroke subtypes: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functional outcome,survival,and recurrence〔J〕.Stroke,2000;31(5):1062-8.
6Eshtehardi P,McDaniel MC,Suo J.Association of coronary wall shear stress with atherosclerotic plaque burden,composition,and distribu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J Am Heart Assoc,2012;1(4):e002543.
〔2013-07-13修回〕
(編輯趙慧玲/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