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椿祥
【內(nèi)容摘要】本文試圖通過對45分鐘分段式模塊教學模式在歷史課堂上的應用加以論述,圍繞著導學案的設計、課堂探究的設置、課堂鞏固練習題的篩選和反饋等幾方面,對本校實施的45分鐘分段式模塊教學課堂改革教學模式進行反思,以克服課堂教學縱向、橫向和內(nèi)向結構失衡的問題,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分段式模塊教學 歷史課堂結構 有效性
一、從習題講評開始
在每學期后期,習題講評課占據(jù)了很大的比例。按照傳統(tǒng)的方法,我們會在批改學生的作業(yè)后,統(tǒng)計出學生的錯題,在課堂上由老師逐題講解,老師講得汗流浹背,而部分學生卻是昏昏欲睡。因此往往會產(chǎn)生這樣的效果:會的學生早就會了,部分不會的學生可能會了,答案還有學生就是不會。這樣的課堂效果顯然是對不起自己辛苦的勞動,所謂高能低分。因此在學校提出每堂課中要保證20分鐘左右教師緘默學生自主學習后,如何讓學生自主學習獲得高效,就成了我們思考的問題。什么時候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習幾分鐘?怎樣學習?因此我們的老師在實踐中互相討論,不斷思考,不斷改進。
我先讓學生在老師批改的基礎上自主訂正,引導學生如何去訂正,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組討論,探究。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絕不是“徹底放松,袖手旁觀”,而是要通過巡視,觀察,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學生討論結束之后,教師鼓勵學生質疑,教師先邀請已經(jīng)掌握的學生講,如果學生講對了,教師肯定,不必重復;講得不完整、達不到深度的,教師補充;講錯了的,教師則更正。絕大部分不會的學生理解了,會的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向不會的學生做了清楚的解釋,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從試卷講評課引申出來,我一直在思考,我們平時上課的過程中,學生是不是也這樣?會的學生早會了,不會的學生還是不會?如何照顧二者?如何讓學生思想上“動起來”,緊跟我的節(jié)奏,那就需要對學生進行訓練??墒侨绾斡柧??那就要結合我校四十五分段式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學生的緘默時間。以下是我這幾年課堂經(jīng)驗的總結,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領導和教師指正。
二、先定學案
45分鐘分段式模塊教學歷史課堂結構實施的必要條件就是每節(jié)課,無論新課或復習課都必須配一個學案或題案。學案的主體部分由四個環(huán)節(jié)構成:學習目標設定、課前預習、課堂探究與演練、課后拓展。
學習目標是教師根據(jù)教材要求和學生實際提出的自學應當達到的要求,目標設置應簡潔明了,明確具體。根據(jù)我這幾年的經(jīng)驗和出去學習的情況來看,對于每一個目標,最好標出在書本哪一頁,甚至哪一個子目,這樣學生看書明確,學習事半功倍。
課前預習是學生按照學案自學課本,初步達到對教材知識點的理解,一般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xiàn),并且在框架上對這一課的內(nèi)容進行勾勒,學生通過自主看書就能完成,99%的問題能在書上找到答案,而且等他們填寫完畢,再整視這個自學部分,對本課的知識結構有一個清晰的脈絡。使學生先入為主,為課堂探究學習,完成學生個人初級階段的學習。
在此基礎上學案設置課堂探究,此部分基本由兩部分構成:本節(jié)課(或單元)的知識框架(此部分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而定)和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要求的問題。課堂演練是通過當堂練習,使學生當堂鞏固知識。
課后拓展練習,是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要求,根據(jù)學生的能力選擇練習題,拓展知識面,做到學以致用,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課堂探究與練習是關鍵
現(xiàn)在老師們在課后會時不時談到緘默,這說明我們的分段式教學初見成效,我覺得我們可以利用緘默這個時段進一步了解學生想的情況,做的情況,考慮出合理的對策。當然要提高緘默的有效性,我覺得關鍵在于通過老師有效的提問來調控。那么有效提問的標準是什么呢?第一、問題的質量即提出怎樣的問題。第二、提問的時機即何時提出問題。第三、提問的方式即如何提出問題。第四、提問后的時間即讓學生思考的時間。通過提問,教師示范性的進行解決,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要展示給學生。之后,關鍵性一步,是提取一道了類似的練習或者探究題,讓學生仿效去操作,只有要學生去應用,學生才會明白,才回去掌握。
緘默就像一幅畫當中的空白,有了這些空白,這幅畫才顯得比較和諧平衡,讓人更具有想象的空間。緘默不僅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藝術。
四、課堂鞏固是手段
在課堂鞏固階段,教師要盡可能教給學生記憶的方法。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記憶,歷史學科更是如此。記憶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學習能力。要使學生樂記、會記,就必須交給學生記憶的方法。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一課,筆者借用了十六個字來總結孫中山“民生主義”:“核定地價,平均地權,漲價歸公,國民共享。”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地方,學生怎樣才能發(fā)展?這就需要教師實實在在的去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諸多問題,去想方設法地引導學生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使學生從不會到會,從不知到知,從不能到能,從不行到行,從淺知到深知。學生發(fā)展了,教師也就在學生的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也得到了發(fā)展,真可謂“教學相長”。為了學生的需要,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讓我們成為高效課堂真實的踐行者!
【參考文獻】
[1] 宋秋前. 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 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 鄭金洲. 教師如何做研究[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第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