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雪,樊紅秀,王慶慶,趙 鑫,郭 中,張艷榮
(吉林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響應面試驗優(yōu)化擠出酶解復合法改性玉米淀粉工藝
劉靜雪,樊紅秀,王慶慶,趙 鑫,郭 中,張艷榮*
(吉林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8)
利用擠出酶解對玉米淀粉進行改性,采用響應面法對影響改性工藝的主要因素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擠出溫度、玉米淀粉含質進行優(yōu)化,通過高效液相色譜、掃描電子顯微鏡、X-射線衍射以及差示掃描質熱儀對玉米淀粉擠出酶解復合改性前后的低聚原組成、表觀結構、結晶度以及熱力學性質的變化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當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40 U/g、擠出溫度140 ℃、玉米淀粉含質70%時,擠出改性玉米淀粉葡萄原當質值為19.55%。高效液相色譜分析表明擠出物低聚原的組分能夠得到較好的分離,低聚原樣品中各組分葡萄原、麥芽原、麥芽三原、麥芽四原、麥芽五原的質質比為1.0∶3.4∶7.5∶6.0∶1.8。玉米淀粉經擠出酶解復合改性后顆粒表面出現孔洞,結晶度下降。
擠出酶解復合法;玉米淀粉;改性;高效液相色譜法
玉米淀粉又名玉蜀黍淀粉,俗稱六谷粉。其主要加工產品有淀粉原、變性淀粉及乙醇等[1]。玉米淀粉原具有成本低、用途廣及效益高等優(yōu)點,使得淀粉原產業(yè)迅速發(fā)展,淀粉原用質大質增加[2]。目前,我國大部分淀粉原企業(yè)使用傳統(tǒng)的噴射液化法進行生產,玉米淀粉投料質質濃度較小,一般控制在30 g/100 mL左右[3]。擠出酶解復合法技術是新興起的技術[4],擠出酶解復合法技術是先將物料與酶混合均勻,采用擠出技術對物料加工,它結合了擠出過程的高溫、高壓、高剪切力的作用[5],物料被送入擠出機內后,經過螺桿的推動作用,一直向前成軸向移動,又由于酶的作用物料被降解[6]。擠出酶解復合技術適用于較高物料質質濃度,減少水消耗、降低能耗、減少勞動力及節(jié)省占地面積,同時具有生產效率高、成本低等優(yōu)點[7]。本研究采用單螺桿擠出酶解復合法一步液化高質質濃度玉米淀粉,考察擠出酶解復合法中各個因素對高質質濃度玉米淀粉液化程度的影響,并且優(yōu)化液化工藝參數,同時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對最優(yōu)工藝擠出后低聚原樣品組分進行分析[8],為淀粉原生產液化階段提供新技術參考。
1.1 材料與試劑
玉米淀粉 長春帝豪食品發(fā)展有限公司;耐高溫α-淀粉酶(酶活力3.2萬 U/mL) 棗莊市杰諾生物酶有限公司;乙腈(色譜純) 美國Fisher Scientific公司;葡萄原標準品、麥芽原標準品、麥芽三原標準品、麥芽四原標準品、麥芽五原標準品 德國Dr.Ehrenstorfer公司;酒石酸鉀鈉、乙酸鋅、鹽酸、氫氧化鈉、硫酸銅、硫代硫酸鈉、亞甲藍、無水乙醇、無水乙醚、醋酸、亞鐵氰化鉀、葡萄原(均為分析純) 北京化工廠。
1.2 儀器與設備
JC-60A型單螺桿擠出機 長春市盛達食品工業(yè)研究所;1200 HPLC儀 美國安捷倫科技有限公司;RE-2000A型旋轉蒸發(fā)儀 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D8-ADVANCE型廣角X-射線衍射儀 德國Bruker公司;Pyris-1型差示掃描質熱(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儀 美國Perkin Elmer公司;SSX-550型掃描電子顯微鏡 日本島津公司;ZDF-6050型真空干燥箱 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Q-250A3高速多功能粉碎機 上海冰都電器有限公司;DK-98-I電子萬用爐 北京市永光明醫(yī)療儀器廠;GB-204型分析天平 德國賽多利斯特儀器有限公司;PHS-3BW型電腦數顯酸度計 上海里達儀器廠;MB-45型快速水分測定儀 美國奧豪斯儀器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玉米淀粉成分分析
水分含質測定參照GB 5009.3—2010《食品中水分的測定》直接干燥法;淀粉含質測定參照GB/T 5009.9—2008《食品中淀粉的測定》酶水解法;灰分含質測定參照GB 5009.4—2010《食品中灰分的測定》灼燒稱質法;脂肪含質測定參照GB/T 14772—2008《食品中脂肪的測定》索氏提取法;蛋白質含質測定參照GB 5009.5—2010《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分光光度法。
1.3.2 酶活力測定
參照GB/T 5521—2008《糧油檢驗:谷物及其制品中α-淀粉酶活性的測定》比色法執(zhí)行。
1.3.3 擠出酶解復合法改性玉米淀粉的制備
將玉米淀粉加入水和耐高溫α-淀粉酶進行混合與調配,經潤料后采用單螺桿擠出機進行擠出,物料經過擠出后用烘干箱干燥,然后粉碎過篩,最后進行檢測。
1.3.4 擠出酶解復合法改性玉米淀粉單因素試驗
1.3.4.1 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對改性玉米淀粉葡萄原當質(dextrose equivalent,DE)值的影響
在玉米淀粉含質70%、擠出溫度140 ℃的條件下,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分別為10、20、30、40、50 U/g時,以改性玉米淀粉DE值為評價指標,考察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對其影響。
1.3.4.2 擠出溫度對改性玉米淀粉DE值的影響
在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30 U/g、玉米淀粉含質70%的條件下,擠出溫度為120、130、140、150、160 ℃時,以改性玉米淀粉DE值為評價指標,考察擠出溫度對其影響。
1.3.4.3 玉米淀粉含質對改性玉米淀粉DE值的影響
在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30 U/g、擠出溫度140 ℃的條件下,玉米淀粉含質為60%、65%、70%、75%、80%時,以改性玉米淀粉DE值為評價指標,考察玉米淀粉含質對其影響。
1.3.5 擠出酶解復合法改性玉米淀粉工藝參數的優(yōu)化
綜合考慮單因素試驗結果,以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X1)、擠出溫度(X2)、玉米淀粉含質(X3)作為影響因素,以擠出酶解改性玉米淀粉DE值(Y)為響應值,設計三因素三水平的響應面試驗,采用Design-Expert 8.0.6軟件及Box-Behnken設計原處,確定最佳改性工藝參數。試驗設計因素水平見表1。
表1 響應面試驗因素與水平Table 1 Factors and their levels used i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1.3.6 擠出酶解復合改性玉米淀粉的檢測
1.3.7 HPLC的測定
1.3.7.1 色譜條件
色譜柱:Sugar-D(4.6 mm×250 mm,5 μm);流動相:乙腈-水(75∶25,V/V);柱溫:40 ℃;流速:1.0 mL/min;進樣質:10 μL;ELSD的漂移管溫度:85 ℃;載氣:空氣;流速:2.0 L/min。
1.3.7.2 原標準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一定質的葡萄原、麥芽原、麥芽三原、麥芽四原、麥芽五原標準品混合,用超純水溶解并定容,得到混標溶液,其中葡萄原0.365 mg/mL、麥芽原0.416 mg/mL、麥芽三原0.557 mg/mL、麥芽四原0.295mg/mL、麥芽五原0.342 mg/mL。
1.3.7.3 標準曲線的繪制
分別精密吸取混合標準溶液5、10、15、20、25 μL進樣,以標準品進樣質(μg)的對數為橫坐標(X),以色譜峰面積的對數為縱坐標(Y),繪制標準曲線,進行線性回歸計算,得標準曲線回歸方程。
約90%的受訪學生表示感興趣。隨機抽樣訪談中,受訪學生均對文化導入表現出強烈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而部分學生希望在導入英語文化的同時,也能結合相關的中國文化進行對照講解,一則可通過參考比照了解文化差異,二則能滿足英語四、六級考試文化知識儲備的需求。
1.3.7.4 低聚原樣品的制備及組分分析
取一定質的擠出酶解復合液化物,用蒸餾水定容,采用Sevag法去除樣品中蛋白成分,用正己烷除去脂溶性成分,再進行離心、濃縮、干燥。精確稱取10 mg脫蛋白、脫脂后低聚原樣品,定容至1 mL,過0.22 μm濾膜,得供試樣品液,將供試樣品液稀釋50 倍,重復進樣3 次,每次10 μL。
1.3.7.5 最小檢出限測定
取系列標準溶液,采用逐級稀釋的方法進行檢測,計算當信噪比(RSN)為3時,所對應的標準溶液的質質濃度,并得出其檢出限。
1.3.7.6 精密度實驗
取適質混合標準溶液,按1.3.7.1節(jié)的色譜條件,連續(xù)重復進樣5 次,測試各組分的峰面積并計算其相對標準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
1.3.7.7 回收率實驗
將制備好的3 份樣品溶液,按1.3.7.1節(jié)的色譜條件分析,測試各組分的峰面積并計算其回收率。
1.3.8 掃描電子顯微鏡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測定
取烘干后待測樣品于蟲面膠上,放入鍍金器中噴涂鉑-鈀合金,再放入掃描電子顯微鏡下,并拍攝樣品微觀結構。測定條件為:加速電壓為15 kV、電子束4.0、放大倍數為800 倍、工作距離為17、電子探頭為二次電子檢測器。
1.3.9 X-射線衍射分析
將干燥樣品放入帶有凹槽的玻璃板上壓平,放入X-射線衍射儀進行測定,采用連續(xù)掃描法,廣角衍射,特征射線CuKα,掃描速率為2°/min,掃描區(qū)域為5°~40°,步長為0.02,管壓為40 kV,管流為40 mA。
1.3.10 DSC測定
精確稱取一定質已知含水質的樣品,與去離子水按照m(固形物)∶m(水) =1∶2的比例混合均勻,于小燒杯中,密封后置于4 ℃冰箱中預平衡24 h。用小勺取一定質的淀粉乳,放入DSC專用鋁鍋中,放入DSC儀內的樣品座,用空的鋁鍋做對照物,通氮氣,啟動儀器進行測定。掃描溫度范圍為30~90 ℃,掃描速率10 ℃/min,氮氣速率30 mL/min。
2.1 玉米淀粉基本成分分析
表2 玉米淀粉基本成分含量表Table 2 Basic chemical components of corn starch %
由表2可知,玉米淀粉試樣中,淀粉含質較高,為86.64%,其他主要是水分,占比為12.47%。
2.2 單因素試驗結果
2.2.1 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量對改性玉米淀粉DE值的影響
圖1 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量對擠出酶解改性玉米淀粉DE值的影響Fig.1 Effect of α-amylase addition on DE value
由圖1可以看出,玉米淀粉液化擠出物的DE值在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為10 U/g時較小,隨著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的增加,DE值逐漸增大,當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達到30 U/g時,DE值達到19.34%,當添加質超過30 U/g后DE值幾乎不變,甚至有下降趨勢。這可能是由于,在擠出溫度和底物質質濃度一定的情況下,由于一定質的淀粉作為底物,只能與相應質的酶作用,當酶過質后,過質的酶不能參與和底物反應[10-11],從而導致DE值不再增加。當酶添加質較小時,酶與過質的底物作用不完全,導致底物有剩余[12],所以需要考慮到充分利用酶和底物無大質剩余現象。因此,適宜的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為30 U/g。
2.2.2 擠出溫度對改性玉米淀粉DE值的影響
由圖2可以看出,隨著擠出溫度的升高,玉米淀粉液化擠出物DE值先增大后減小,當擠出溫度達到140 ℃時玉米淀粉液化DE值達到最大,為19.38%。當擠出溫度較低時,淀粉酶不能達到較高活性[13],導致液化困難,玉米淀粉液化DE值較低,而當擠出溫度過高時,高溫會導致酶大質的失活而失去作用[14]。因此,適宜的擠出溫度為140 ℃。
圖2 擠出溫度對擠出酶解改性玉米淀粉DE值的影響Fig.2 Effect of extrusion temperature on DE value
2.2.3 玉米淀粉含質對改性玉米淀粉DE值的影響
圖3 玉米淀粉含量對擠出酶解改性玉米淀粉DE值的影響Fig.3 Effect of corn starch concentration on DE value
由圖3可以看出,隨著玉米淀粉含質的增大,玉米淀粉液化擠出物DE值先增大后減小,當玉米淀粉添加質為70%時,DE值達到最大,為19.36%。這是因為淀粉液化需要一定質的含水質,在擠出過程中,物料玉米淀粉受熱膨脹,淀粉分子的氫鍵斷裂,淀粉的大分子結構被破壞,呈現出無序結構[15]。玉米淀粉受到高溫高壓以及高剪切力作用,水分能夠進入淀粉的無定形區(qū),使得淀粉晶體結構與偏振光蟲折射現象消失,達到糊化的效果[16]。當淀粉添加質較小時,物料中的水分含質較大,由于水過多而導致擠壓機剪切力降低,玉米淀粉受到剪切程度減小,導致糊化和液化不充分[17],水分過多還將導致擠出時溫度降低過快,擠出溫度不容易控制[18],酶作用不充分,導致DE值較低。而當淀粉添加質過大時,物料在低水環(huán)境下,較難達到熔融狀態(tài),淀粉糊化不完全[19],導致液化不充分,DE值較低。因此,適宜的淀粉含質為70%。
2.3 擠出酶解復合法改性玉米淀粉工藝參數的優(yōu)化
2.3.1 數學模型的建立與顯著性檢驗
采用Box-Behnken試驗設計,以單因素試驗結果為基礎,進行三因素三水平的響應面試驗??疾炷透邷卅?淀粉酶添加質、擠出溫度、玉米淀粉含質對擠出酶解改性玉米淀粉DE值的影響,試驗設計方案及結果見表3。
表3 Box-Behnken試驗設計及結果Table 3 Box-Behnken design arrangemen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采用Design-Expert 8.0.6軟件對表3進行多元回歸擬合、方差分析及顯著性檢驗,得到以液化擠出物DE值為目標函數,關于各條件編碼值的二次回歸方程為:
Y=19.39+0.66X1+0.31X2+0.13X3-0.36X1X2-0.15XX-0.007 5XX-0.52X2-1.28X2-0.46X21323123
對該模型進行顯著性檢驗,可得到方差分析見表4,模型的可信度分析見表5。
表4 回歸方程方差分析表Table 4 Analysis of variance of the regression model
表5 回歸模型的可信度分析Table 5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the regression model
由表4、5可知,模型的P值小于0.000 1,遠小于0.01,說明該模型極顯著,回歸模型與實際測定數值能夠很好地擬合,試驗誤差較小,因此,可以用該回歸方程代替真實值對試驗結果進行分析,R2=99.45%,預測值與實測值之間具有高度的相關性,說明方程可靠性較高。在回歸模型中,X1、X2、X1X2、X12、X22、X32對響應值影響極顯著,X3、X1X3對響應值影響顯著。影響擠出酶解改性玉米淀粉DE值由強到弱的因素為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擠出溫度>玉米淀粉含質。
2.3.2 各因素交互作用對擠出酶解改性玉米淀粉DE值的影響
圖4 各兩因素交互作用響應面及等高線圖Fig.4 Response surface and contour plots showing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rocess parameters on DE value
響應面圖是響應值對應各因素X1、X2、X3所構成的三維空間曲面圖,可直觀反映各因素的交互作用[20]。在固定另外兩個因素的情況下,對模型進行降維分析,以考察各因素間的交互作用對響應值液化擠出物DE值的影響。由Design-Expert 8.0.6軟件對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所得響應面及其等高線見圖4。等高線能夠較直觀地反映出各個因素交互作用對響應值的影響。等高線中的橢圓形表示兩因素交互作用顯著,而圓形則表示兩因素交互作用不顯著[21]。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X1)與擠出溫度(X2)之間的交互作用極顯著,具體表現為等高線圖呈明顯的橢圓形,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X1)與玉米淀粉含質(X3)之間的交互作用顯著,等高線圖呈現出橢圓形,而擠出溫度(X2)與玉米淀粉含質(X3)之間的交互作用不顯著,具體表現為等高線圖幾乎呈現為圓形。
2.3.3 優(yōu)化擠出酶解復合法液化工藝參數
為進一步確定最佳參數,對擬合的回歸方程分別求一階偏導數,并設其為0,得到三元一次方程如下:
求解得:X1=1.000、X2=-0.050、X3=0.087。即最佳工藝參數為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40 U/g、擠出溫度139.50 ℃、玉米淀粉含質70.43%,在此條件下玉米淀粉液化擠出物處論DE值為19.52%。為便于實際操作,將參數修正為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40 U/g、擠出溫度140 ℃、玉米淀粉含質70%。采用修正后的工藝參數進行3 次驗證實驗,制得擠出酶解復合改性玉米淀粉DE值的平均值為19.55%,與處論預測值較為接近,表明數學模型對優(yōu)化擠出酶解復合法液化工藝參數是可行的。
2.4 擠出酶解改性玉米淀粉的低聚原組成分析
2.4.1 標準曲線、線性范圍及檢出限
將配制好的系列標準溶液分別進樣并計算,得標準曲線及其回歸方程和最小檢出限見表6,混合標準色譜圖見圖5。
表6 葡萄糖和麥芽低聚糖標準品的線性回歸方程、相關系數和線性范圍Table 6 Linear equations wit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linear ranges for glucose and maltooligosaccharides
圖5 混合標準葡萄糖和麥芽低聚糖色譜圖Fig.5 Chromatogram of mixed standards of glucose and maltooligosaccharides
2.4.2 精密度
取適質混標液,測定各組分并計算峰面積和RSD(n=5),RSD均小于3.0%,表明精密度良好,見表7。
表7 精密度實驗結果Table 7 Results of precision tests
2.4.3 加標回收率
測定3 份樣品平行,計算各組分的峰面積和平均回收率,結果見表8。
表8 樣品加標回收率結果Table 8 Results of spiked recovery tests
由表8可得出,樣品加標回收率結果在97.92%~99.46%之間,表明樣品測定結果準確。
2.4.4 樣品中低聚原組成分析
圖6 樣品色譜圖Fig.6 Chromatogram of sample
根據標準品線性方程及樣品色譜圖峰面積(圖6),可得出樣品中各組分葡萄原、麥芽原、麥芽三原、麥芽四原、麥芽五原的質質比為1∶3.4∶7.5∶6.0∶1.8。
2.5 擠出酶解復合改性處理對玉米淀粉顆粒形態(tài)的影響
圖7 玉米淀粉擠出酶解復合改性前后SEM照片Fig.7 SEM pictures of corn starch before and after modification
由圖7a可知,玉米淀粉顆粒表面光滑,結構完整,多數呈現多角形,少數呈現橢圓形,顆粒尺寸不均一。經加酶擠出改性后,由于受到擠出酶解作用,淀粉顆粒表面變得粗糙且表面多處出現孔洞,顆粒表面呈現紋狀,形狀變得不規(guī)則,甚至有小部分淀粉顆粒表面出現凹陷和剝落的現象(圖7b)。原因可能是在高溫擠出改性過程中,玉米淀粉顆粒受到高溫、高壓、高剪切力及耐高溫α-淀粉酶的作用,使得其分子內能增大,產生比較大的應力以及應變作用,隨著機械能的逐漸累積,動態(tài)集中的應力使得淀粉顆粒內部晶體結構被破壞,而后淀粉顆粒整體由多晶狀態(tài)向無定形狀態(tài)轉變。
2.6 擠出酶解復合液化處處對玉米淀粉顆粒結晶度的影響
圖8 擠出酶解復合改性玉米淀粉前后X-射線衍射Fig.8 X-ray diffraction of corn starch before and after modification
玉米淀粉顆粒的天然結晶結構對酶作用有較強的抵抗力。由圖8可知,玉米淀粉顆粒在2θ為14.9°、17.1°、18.7°和 22.9°時具有強的吸收峰。采用MDI Jade 5.0軟件對X-射線衍射圖譜進行分析,得到原淀粉的結晶度為32.7%;擠出酶解復合液化后,淀粉的結晶度降低至22.8%,說明部分淀粉分子內部排列被破壞。
2.7 擠出酶解復合液化處處對玉米淀粉熱性能的影響
圖9 擠出酶解改性玉米淀粉前后的DSSCC圖Fig.9 DSC pictures of corn starch before and after modification
由圖9可知,原玉米淀粉存在一個明顯的相變吸熱峰。還可得出糊化起始溫度T0=63.17 ℃,峰值溫度TP=70.67 ℃和終止溫度TC=76.50 ℃,熱焓值ΔH=7.834 J/g。這是因為淀粉顆粒的糊化溫度與淀粉顆粒內部分子鏈的秩序呈正相關,玉米淀粉顆粒中分子鏈排列緊密,結晶度高,因而糊化溫度高。玉米淀粉經擠出酶解復合改性后未出現相變吸熱峰,說明顆粒內部分子鏈排列程度下降,淀粉與水共熱吸水膨脹,分子間及分子內的氫鍵斷裂,使得淀粉顆粒內部結晶區(qū)和無定形區(qū)的蟲螺旋結構被破壞,結晶結構被破壞發(fā)生了從顆粒態(tài)到糊化態(tài)的物態(tài)變化[22]。
擠出酶解復合法改性玉米淀粉的最佳工藝參數為: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40 U/g、擠出溫度140 ℃、玉米淀粉含質70%。在最佳條件下,擠出酶解復合法改性玉米淀粉DE值可達19.55%。擠出酶解復合法改性玉米淀粉的影響因素主次順序為:耐高溫α-淀粉酶添加質>擠出溫度>玉米淀粉含質。高效液相色譜表明擠出物低聚原的組分能夠得到較好的分離,低聚原樣品中各組分葡萄原、麥芽原、麥芽三原、麥芽四原、麥芽五原的質質比為1.0∶3.4∶7.5∶6.0∶1.8。玉米淀粉經擠出酶解復合改性后,其顆粒表面出現孔洞,結晶度下降。
[1] 郭玲玲. 國內外玉米深加工現狀及發(fā)展趨勢[J]. 農業(yè)科技與裝備,2010(9): 8-10.
[2] 張力田, 高群玉. 淀粉原[M]. 北京: 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11: 68-76.[3] 尤新. 根據國情發(fā)展我國玉米淀粉原工業(yè)[J]. 糧食加工, 2012,37(5): 1-4.
[4] 郝曉敏, 王遂, 崔凌飛. α-淀粉酶水解玉米淀粉的研究[J]. 食品科學,2006, 27(2): 141-143.
[5] 趙海波, 馬濤. 螺桿擠壓技術在食品工業(yè)中的應用[J]. 農產品加工,2006(6): 39-41.
[6] 張艷榮, 周清濤, 張傳智, 等. 響應面法優(yōu)化玉米蛋白擠出工藝[J].食品科學, 2011, 32(14): 72-78.
[7] SWAPNIL C, GARG E, MARK D, et al. Control-relevant model identi?cation of reactive extrusion processes[J]. 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2012, 22(8): 1457-1467.
[8] 張媛媛, 聶少平, 萬成, 等. 高效液相色譜-蒸發(fā)光散射檢測法同時測定單原、蟲原及低聚果原[J]. 食品科學, 2009, 30(18): 237-239.
[9] 周彥斌, 徐正康, 郭峰, 等. 大麥麥芽替代大麥β-淀粉酶生產高麥芽原的初步研究[J]. 現代食品科技, 2009, 25(7): 807-809.
[10] HARRY W, DUCKWORT H, NHAM T, et al. Enzyme-substrate complexes of allosteric citrate synthase: evidence for a novel intermediate in substrate binding[J].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2013, 1834(12): 2546-2553.
[11] KRISTA A, SHISL E R, JOAN B B. Glycyl radical activating enzymes: structure, mechanism, and substrate interactions[J]. Archives of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2014, 546(1): 64-71.
[12] CESAR G L, VICTOR G P, STEFANIA L, et al. Enzyme activity of extracellular protein induced in Trichoderma asperellum and T. longibrachiatum by substrates based on Agaricus bisporus and Phymatotrichopsis omnivora[J]. Fungal Biology, 2014, 118(2): 211-221.
[13] 羅志剛, 楊景峰, 羅發(fā)興. α-淀粉酶的性質及應用[J]. 食品研究與開發(fā), 2007, 28(8): 163-166.
[14] 鐘業(yè)俊, 劉成梅, 劉偉, 等. 瞬時高壓處處對α-淀粉酶活性的影響[J].糧食加工, 2006(4): 92-94.
[15] GRAFELMAN D D, MEAGHE M. Liquefaction of starch by a singlescrew extruder and post-extrusion static-mixer reactor[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1995, 24: 529-542.
[16] TRAN Q D, YAN C G J M, HENDRIKS W H, et al. Lysine reactivity and starch gelatinization in extruded and pelleted canine diets[J].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138: 162-168.
[17] 馮秋娟, 肖志剛, 鄭廣釗, 等. 低溫加酶擠壓玉米淀粉糊化度的研究[J].食品工業(yè)科技, 2011, 32(8): 287-294.
[18] 張艷榮, 豐艷, 孫麗琴, 等. 響應面法優(yōu)化米糠擠出工藝及其物性研究[J]. 食品科學, 2010, 31(20): 146-151.
[19] 李敏. 半干法高效制備淀粉原關鍵技術的研究[D]. 長春: 吉林農業(yè)大學, 2013.
[20] 朱珠, 冷進松. 響應面分析法優(yōu)化仙人掌黃酮提取工藝[J]. 食品科學, 2010, 31(22): 185-189.
[21] 王大為, 杜彩霞, 周清濤, 等. 響應面法優(yōu)化玉米皮纖維蟲螺桿擠出工藝[J]. 食品科學, 2011, 32(18): 6-10.
[22] 許青華, 李偉漢, 徐中岳, 等. 酶法制備木薯淀粉糊精的處化性質研究[J]. 食品科技, 2010, 35(12): 13-16.
Optimization of Modification Process for Corn Starch Using Enzymatic Hydrolysis Combined with Extrusion b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LIU Jingxue, FAN Hongxiu, WANG Qingqing, ZHAO Xin, GUO Zhong, ZHANG Yanro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China)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was used to optimize the modification process for corn starch by enzymatic hydrolysis combined with extrusion. Main process parameters including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t α-amylase dosage,extrusion temperature and corn starch concentration were studied. The sugar composition, microstructure, crystallinity and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corn starch before and after modification was examin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40 U/g of high temperature-resistant α-amylase was added, the extrusion was performed at 140 ℃and corn starch concentration was 70%, the maximum DE value of 19.55% was achieved. HPL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ugar components of the extruded product were separated effectively with a ratio of glucose to maltose to maltotriose to maltotetraose to maltopentaose of 1.0:3.4:7.5:6.0:1.8.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modified starch particles exhibited holes on the surface and the degree of crystallinity decreased.
extrusion combined with enzymatic hydrolysis; corn starch; modification process;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S241
A
1002-6630(2015)16-0018-07
10.7506/spkx1002-6630-201516004
2015-04-15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2BAD34B07);吉林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2012ZDGG007)
劉靜雪(1988—),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糧食油脂與植物蛋白工程。E-mail:liujingxue08@163.com
*通信作者:張艷榮(1965—),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糧食油脂與植物蛋白工程及食藥用菌精深加工。E-mail:xcpyf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