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誠江
一、什么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什么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對現實生活認知的特點,精心設計一定的客觀條件,如提供一些學習材料、前提情境等,使學生面臨某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感到原有知識不夠用,造成“認知失調”,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疑惑、驚奇、差異的情感,進而產生一種積極探究的欲望。
歷史課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教學,是指在一定的歷史問題情境的支持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問題為線索,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進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歷史思維能力的一種教學策略。
二、歷史課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必要性
如何通過有效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是一個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
1. 通過歷史課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把教學重點、難點、疑點等教學內容化作各種典型問題情境,改變以往對歷史知識點枯燥乏味的識記,引導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知識點,提高綜合學習能力。
2.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靈活設計歷史問題,以問題為情境,以問題為驅動,以問題為紐帶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思考。師生通過不斷提出問題、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使學生真正“神入”歷史。
3. 通過“所謂‘材料型問題(即構建歷史問題情境)……能夠更加全面、靈活,有效地考查了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初步的史學研究能力”,讓學生在經歷和“實踐”中實現自我領悟,在問題的探討中重構自己的經驗,形成自己的行動策略和方式,從而獲得更深刻的認識,使歷史教育真正做到促使學生進入“通史識今”“學以致用”的境界。
4. 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與歷史“對話”,實現師生思想的交流與互動,這同時也促進了教師專業(yè)的發(fā)展、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真正實現教與學的相長。
三、歷史課堂有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
1.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的策略研究
其實身邊有許多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素材,關鍵是教師留心發(fā)現。問題情境運用得當,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如學校和居住的地方地處廣州西關地區(qū),鄉(xiāng)土歷史資源相當豐富,不少古跡散落在西關街巷不顯眼的地方,一根柱子,一塊石碑可能都蘊含著一個典故。又如講中學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一課的內容時,把廣州沙面成為租界的歷史有機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找準切入點,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再如在沿江路人民橋旁的沙基慘案紀念碑,我們每天都從古跡旁經過,完全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在講同時期章節(jié)內容時適當引入該鄉(xiāng)土史片段,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興趣來了,帶著“這個事件的背景是什么?過程發(fā)生了什么?有什么歷史意義?”等問題思考、討論,再經教師的適時點撥,問題就容易解決了,知識點就容易掌握了。
2. 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感知歷史、理解歷史的策略研究
從審美的視角對歷史事實、社會現象、文化藝術作品進行鑒別、比較,從多元價值和視角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如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珍品,畫面的具體內容反映了宋代哪些社會風貌和經濟生活?它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和現代化教學設備,生動地再現歷史場景,在復現歷史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歷史問題情境。
3. 通過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歷史的策略研究
培養(yǎng)新時代的學生,就需要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有自主探究的行為,有自己的見解,有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如參觀恩寧路詹天佑的故居時,學生就饒有興趣地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如詹天佑童年是如何度過的?詹天佑的家境如何?詹天佑真的在這里住過嗎?詹天佑的啟蒙老師是誰?為什么他能成為清朝第一批的留美幼童?詹天佑對中國近代史有哪些貢獻?等等,引導學生去合作學習,自主探究,講出他們各自獨特的見解,引發(fā)學生之間的激烈辯論,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的熱情。
4. 捕捉課堂生成的問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小心求證的策略研究
歷史的問題情境不應局限于由教師創(chuàng)設,學生可以是問題的創(chuàng)設者和問題的解決者,教師應善于捕捉課堂上生成的問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推動問題情境教學進入高級階段。
如學習“羅斯福新政”的政策和措施時,由于有別于以往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對于新政采取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就有學生質疑羅斯福的新政是否在走“社會主義道路”。還有學生提問:“面對大危機,工人失業(yè)、農民貧困,資本家為什么寧愿倒掉牛奶、糧食,而不直接無償分配給工人、農民呢?”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當時美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度和應對危機措施的實質。因此,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發(fā)現新問題,養(yǎng)成質疑的習慣,繼而學會運用發(fā)展、辯證的觀點去看待問題,發(fā)表不同見解?!百|疑”“問題”本身就蘊含著思維的火花,學生自己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應該會比較適合他們心理發(fā)展的需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地追求知識、學會學習。
5. 善用學生作品(如開放性作業(yè)、歷史漫畫、歷史劇創(chuàng)作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
如利用開放性作業(yè)的一個題目設置問題情境:“假如你是劉邦,并親眼目睹了秦末農民起義,你打下江山后,會如何治理自己的國家?”因為在講秦末農民起義時,學生已經了解秦朝滅亡的原因,以及楚漢戰(zhàn)爭雙方勝敗的原因后,所以問題一出,課堂頓時熱鬧非凡,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談自己的治國宏圖。有的學生主張節(jié)約、反對浪費,有的學生主張愛惜百姓,有的學生還提出反腐倡廉的政策,等等。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深層次地認識歷史,又有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其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活動”、引導“思考”、組織“交流”,通過“作業(yè)”進行“延伸”,讓學生在情境中活動,主動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親身參與、親身體驗,并由此感知歷史、“經歷”歷史,最終產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這種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辨能力為核心的“問題情境教學”令學生點亮了思想、點燃了思考,使中學的歷史課堂變得“有趣”且更“有效”。
【本文為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課題“初中歷史課堂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的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1201441472)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龍建剛